超脱放达解愁绪
超脱放达解愁绪
——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品读
中条山客
中唐后期的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短暂的王叔文革新失败,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赐死王叔文(时年仅54岁)。作为革新集团成员“二王八司马”之一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唐代的永州是个半蛮荒的地方,潮湿、愚昧、落后,远离城市,远离权力中心,柳宗元开始了痛苦的谪居生活。孤独,寂寞,愤懑,不平,是一般人的常态。好在柳宗元先生修养深厚,超脱放达,能够及时化解愁绪。这首《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就是解愁谴怀的。从题目可以看出,诗是作者在一个秋日的早晨赴南谷路经荒村的所见,并且以人的行踪为线索逐步展开。
起句写诗人在晚秋时节,踏着晨露,走在幽深荒凉的山谷之中,心境不好,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又加以“霜露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色深重。次句的“幽”字,则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寥寥数句,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作者的政治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作者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憬,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原诗]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今译]
深秋大地披着一层浓重的霜露,晨起散步我走向那幽暗的永州南谷。枯黄的树叶覆盖着溪上的小桥,荒凉的山村只有参天的老树。寒花开得疏疏落落何等寂寞,深谷的泉水细碎而时断时续。机巧之心早就忘却,为什么我还能惊动那机敏的麋鹿?
2021年5月21日小满,星期五,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