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最近,小丸子老师着迷于她身边的斯民小学的自然教育,其中走进《诗经》的植物是他们的活动内容之一,上图正是小丸子拍自斯民小学的校园,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了。
“薇”很美,字里已自带高颜值与深内涵。上面诗歌中的“薇”说的其实是种豆,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正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在现代,用“薇”起名的植物也不少,最出名的莫过于紫薇与蔷薇了。待过了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后,又到了尔康的媳妇,紫薇格格出来走秀的季节。除了他的媳妇,还有大姨小姨们也是将轮番登场。

紫薇,白薇,银薇……各有各精彩。对了,还有黄薇(Heimia myrtifolia),这一季也是尔康这个远方表姨子上场的时候,相对于其他亲戚而言,它可能是最低调的。

黄薇,千屈菜科、黄薇属灌木,它近似同科的紫薇,而花瓣黄色而得名,它还有很好听的名字,如海密花,霓裳花等。
黄薇的拉丁文是Heimia myrtifolia Cham. et Schlechtend.,其属名Heimia 是纪念德国植物学家George Christian Heim(1743-1807),种加词myrtifolia是“像番樱桃叶的”,那是桃金娘科麾下的番樱桃属植物的叶片。

原产墨西哥、美国得克萨斯洲西部及阿根廷等地,我国华东、华南及西南有栽培。

毋庸置疑,提到“黄薇”,你一定觉得这是个人名,在百度百科输入这个词,出来二十多个词条,除了这个千屈菜科的植物,其他的都是各行各业的名人,或律师,或作家,或艺术家,或官场大人。
相信很多朋友身边都有“黄薇”,我也有,因为有个老朋友叫这名字,遇到它的第一次就永远把它记住了。
它虽然没有紫薇的艳丽,可它长得非常的娇美,一副小清新的可爱样子,叫黄薇也是实至名归。
跟它不能再熟了,因为华植把它植于生物园,对,那也是爵床的地盘,旁边是耀眼的吊芙蓉,在它旁边后来又种了同样是星光熠熠的红背耳叶马蓝,恰恰,这几样花期都错开了。黄薇通常在三四月绽放,花细细碎碎的,并不大,跟孩子的指甲一般大小,它均匀分布在同样纤细的枝条上,不卑不亢。
细看它的花,它就是紫薇的缩小版,款式相当,只是它淡淡的黄色。让人感动的是,它们通常两朵并肩绽放,然后并肩凋零,正是“好基友,一辈子”。

花谢不久,果子顺势长了出来,一个个小果子长于叶腋间,也是挺好看的。

黄薇与紫薇虽然只是一字之差,让人感觉只是颜色的区别,其实不然。
它们都同属于紫葳科,可是不同属,相对于多子多孙的紫薇属而言,黄薇属的家族略显单薄,它们只有三个种,都分布于美洲,我国也只有引进黄薇一个种。
黄薇的适应性挺强,除了华南植物园,我在厦门植物园也见到它的身影,长势都不错。查了一下资料,华东那边也有引进,跨度挺大的,可惜如此高颜值适应性强的植物,并没有得到园林界的青睐,除了植物园,在城市绿化中鲜有它的位置,我估计跟它的花期短有关。谁也不想种下一片绿丛,一年时间,11个月都在观叶吧?!

不过,在原产地,它很少用于栽培,倒是具有药用价值,引进驯化后,估计这部分的功能也消失殆尽了吧。

黄薇属于低矮灌木,全部无毛;枝圆柱形而略有棱,分枝细长。

黄薇的叶椭圆形、披针形或线形,顶端渐尖,形似桃金娘科麾下的番樱桃属植物的叶片(myrtifolia)。

花单生,具短梗;花萼基部有2枚线状披针形苞片,花萼半球形,裂片阔三角形,结实时互相靠拢而包围蒴果,附属体角状,较裂片长,花药圆形;子房球形,柱头头状。

花刚谢,立马结果,其蒴果球形,像一个个小杯子。
▼鲜嫩的果实。
▼图片右下角是成熟的果实。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灌木,全部无毛;枝圆柱形而略有棱,分枝细长。
叶椭圆形、披针形或线形,长1.5-5厘米,宽3-14毫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窄狭,几无柄,叶脉不明显,侧脉在上面凸起,近边缘处分叉而互相连接。
花单生,具短梗;花萼基部有2枚线状披针形苞片,长约4毫米;花萼半球形,长3-5毫米,裂片阔三角形,结实时互相靠拢而包围蒴果,附属体角状,较裂片长,长1.5毫米;花药圆形;子房球形,6室,具长5-6毫米的花柱,柱头头状。

蒴果球形, 直径约4毫米。花、果期7月。

中文正名     黄薇
拉丁学名     Heimia myrtifolia Cham. et Schlechtend.
别名   海密花,霓裳花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桃金娘目
科 千屈菜科
属  黄薇属
种  黄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