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
英歌,流行于粤东练江流域及周边,是最具观赏性的潮汕民间艺术。在旧时乃至如今还有,英歌被称为英歌班,由前棚、中棚、后棚组成,中、后棚有时合为后棚,一般是武术、土戏一类的表演,土戏是农闲节庆时候最好的消遣,武术队是过乡防卫比较妥当的办法;前棚是一种既可游街又可在广场表演的男性集体舞蹈,如今我们所说所见到的英歌,一般指的是这个。
英歌前棚画脸勾谱、中后棚扮土戏,仿水浒英雄,表演套路有相对的剧情,这演变自戏剧是无可置疑的,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普宁英歌是仿于三百年多前外江戏的《水浒·攻打大名府》一出,大概是戏剧的这个原因,英歌在乡间又被称为唱英歌、英歌戏、英歌班等;除了戏剧,英歌又含有傩舞的元素,在如今一些脸谱粗狂狰獠、舞姿动作大、鼓点板式较慢、木槌较长的英歌队可以看到遗存,比如普宁东部、潮阳、惠来一带的英歌不少有这种情况,因为蕴含有傩,所以很多涉及安土祈福有关的活动如游神或剪彩等庆典都会请来英歌进行表演,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新近,有本土民俗研究学者岭东怒马认为英歌含着儒家尸祝的仪式,尤以潮阳棉城一带英歌为最;另外,英歌舞中融入了武术,比如垾塘英歌由乾隆年间村人陈成枝所学南少林武术改编、泥沟英歌有清雍正间寮顶武馆学武以唱英歌掩饰的说法、北山英歌传说系为清末农民义军领袖许阿梅再改编等等,当然,看看中后棚是毋庸置疑了。也有认为英歌是旧时全国普遍性流行的农耕仪舞秧歌,但较之现代所见的秧歌,此二者差别就很大了。英歌在古志文献上的记录很少,关于来源及确切的说法,目前尚未有。
英歌队(前棚)通常由十多名或几十名少年或青壮男子组成,按角色画脸、着统一的武打戏服,伴随着板式快慢自若的锣鼓点,舞者摆弄花样击打手中的双槌,舞动全身四肢躯干甚至不停摇头,作一系列套路阵法,再时不时的大吼怪叫,让围观者感受到一种澎湃豪壮、阳刚正气的浓烈气氛,让人念念不忘,历来广受民众所钟爱。
摄影\文字\视频:安静声音、张野
声明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岭东忘时堂、普宁村落荣誉出品。
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署名并保留水印。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图文不得直接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行为,违者必究。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