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五味子是治咳喘的一张经验效方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小柴胡汤主治的症状中,有咳嗽。但是咳嗽的病因非常复杂,并非所有的咳嗽均宜用小柴胡汤治疗。
《伤寒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嘿嘿(通”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肋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所以这里小柴胡汤治疗的咳,主要是因少阳郁热不透,阴阳失调引起的。如果病人见“口苦,咽干,目弦,心烦喜呕,脉弦或沉紧”等少阳证的主证,同时有咳嗽不止,则用小柴胡汤正是对症下药。
小柴胡汤原方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掰碎)。
现多用:柴胡12-24g,黄芩6-9g,人参(或党参)6-9g,法半夏6-9g,炙甘草6-9g,生姜6-9g,大枣3-7个。
笔者自己的惯用量是柴胡12-24g,黄芩9g,党参9g,法半夏9g,炙甘草9g,生姜3-5片,大枣3-5个。如果用来治疗顽固性的咳嗽,则在以上基础上再加五味子12g。
小柴胡汤的君药为柴胡,所以柴胡的量一定不能少于其他药的用量。最好是柴胡的量两倍甚至三倍于人参等药物的用量。
《神农本草经》记载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如果小柴胡汤中,人参等药的用量大于柴胡,则将柴胡的除结气的功效抵消了。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和黄芩的作用主要是疏泄肝胆郁热,疏利肝胆气机。法半夏和生姜的作用是和胃降逆止呕,同时可以助柴胡透达少阳之邪。人参,炙甘草和大枣的功效是健脾调中,既能鼓舞胃气以助少阳枢转之力,又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语)的预防少阳肝胆疾病传脾的功效。这三组药合用,正体现了中医的和解大法的精神,这是这个方子的组方原理。
所以陈修园《医学实在易》的咳嗽诗中特的将小柴胡汤列为治疗疑难的咳喘病的一张良方。陈修园说:“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漫求,熟读《金匮》者自得之。又有小柴胡加减法,通调津液治优优。”
陈修园认为小柴胡汤可以疏通三焦,使人体气机得调,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这样的话,风寒之邪就不会夹持着津液上聚于膈中,久而为痰,以致咳嗽不止。此论亦颇为有理。
《伤寒论》小柴胡汤条有:“咳者去人参,生姜,加干姜,五味子。”这里要不要去人参,要看患者口渴不口渴,如果口渴,还是要用人参生津液。
张磊治疗一久咳达40年的女性患者,该患者从7岁开始咳嗽,每年秋季发作,冬季较甚,夏季不治自愈。痰多而稀,难以入眠,喉咙发痒。多方求医无效,张磊就以小柴胡汤加味五味子治疗。
处方:柴胡9g,半夏9g,黄芩9g,党参9g,五味子9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水煎服。服药一剂后,即能安然入睡,服4剂后咳嗽已减去大半,再服用数剂后咳止。张磊就是受陈修园的启发,按照陈修园的思路来治疗的。
刘熹是擅长用小柴胡汤治疗定时发作的疾病的专家,他治疗一每日半夜子时喘烦的患者,即根据该患者为细弦脉,而子时为少阳之气升发之时,故用专治少阳病的小柴胡汤圆方,服三剂而愈。
所以辨证若具备少阳病的一些特点,用小柴胡汤为主治疗咳嗽,还是很有效的。加味五味子敛肺止咳,更有对症下药之功。
最后要提示一下,小柴胡汤作为和解法的代表方剂,煎药的方法不同于其他方剂,小柴胡汤需要加3-4碗水,煎剩一半水后,将药渣去掉,再将药汤煎一下,最后剩下原水量的四分之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