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笔法5大类,你在写那类?
由于隶书在不同时期、 不同区域使用所书写(刻) 材料的不同、 承接的书体流变顺序不同、 人文背景不同, 出现了不同的隶书风格。有以下几种分类:呈现以上这不同风格的原因除了章法和字法之外,笔法是主要原因。
下面根据隶书的不同风格对其笔法特点进行分析。
1、斑驳高古、苍劲有力。
这类作品有《石门颂》、《马湾界域刻石》等。这一路刻石由于字是刻在比较粗糙的花岗岩上,所以字迹竭蹶,笔道两侧在当时镌刻过程中出现不规则剥离现象,经过岁月的侵蚀,呈现出斑驳高古、苍劲有力的风格,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金石味的一种。
这种风格的作品在清代以前没有发现纸本存在,清代隶书作者也没有写出此类作品。
当代在隶书创作中刘国术等作者借鉴了这种风格,见下图(图3-1)作者在全国第四届隶书展中的入展作品和《石门颂》(图3-2)的比较。
图3-1刘国术作品(局部) 图3-2《石门颂》拓片局部
从刘国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以下笔法:
(1)绞锋。运用长锋羊毫绞锋运笔行笔,使之出现沧桑的线条,以显示作品的高古性。
(2)短而后起。在笔画的折笔处,作者采用了短而后起的书写方法,使线条在转折处呈现干净利索的墨迹。
(3)顿笔。起笔采用的是顿笔起笔,使得线条增加了圆润的立体感。
(4)折笔。收笔运用的是折笔收笔方式。
(5)枯笔。作者大量运用了枯笔笔法,特别是飞白的灵活运用,增加了线条的斑驳苍茫、遒劲高古气息和虚实对比。
(6)提按。作者灵活运用了提按笔法,使得线条出现了符合自然的粗细对比。
(7)曲笔。在行笔过程中为了显示线条的灵动性,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曲笔笔法,几乎可以达到“无笔不曲”。
正是由于作者采用了以上笔法,使得作品呈现出了和《石门颂》一类作品一样的风格面貌:斑驳高古、苍劲有力。
当然,西汉书写《石门颂》的作者没有有意识地书写出这种风格,或者说,当时刚刚书刻完的摩崖作品不可能出现这种斑驳高古、苍劲有力的风格。
但正是由于自然的慷慨馈赠,使得现在的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力作,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2.方整有力,古朴雄强。
《张迁碑》为此类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这一路作品往往是刻在打磨平整的、相对细腻的大理石上的。从捺画的收笔方式可以看出是双刀刻工艺刻出,笔画的起笔方整有力,结体古朴雄强。
这种风格的作品在清代以前没有发现纸本存在,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在临习《张迁碑》的时候借鉴了部分笔法,但在行笔过程中改《张迁碑》的铺毫行笔为绞锋行笔。
在当代隶书创作中张继等作者借鉴了这种风格,见下图(图3-3)书家张继作品和《张迁碑》(图3-4)的比较。
从张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以下笔法:
(1)折笔。作者运用了折笔的起笔方式,如“者”的横画。同时作者也运用了大量的折笔收笔方式,如“者”的捺画,“明”的笔画的收笔。
(2)铺毫。作者运用了铺毫的行笔方式,如“智”、“自”的行笔运用了铺毫的行笔方式。
(3)提按。作者运用了提按的笔法,使得字中的笔画有粗细的变化,以此显得字灵活不呆板。
(4)枯笔。作者增添了枯笔的运用,使得作品增加了灵动性的同时又富有通透性。
(5)切笔。在起笔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切笔起笔方式,增加了结体的方整性,如“明”中“月”字的横折则是运用了切笔的起笔方式。
(6)中位露锋。在起笔的方式中作者还运用了中位露锋起笔方式,使得字在方整中增加了变化。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中综合运用了以上笔法,使得作品呈现出了与《张迁碑》图3-3张继作品(局部)图3-4《张迁碑》(局部)一致的风格表现:方整有力,结体古朴雄强。
3.灵动洒脱,秀丽工整。
《曹全碑》为此类书风的代表之一。这一类作品也是在打磨好的大理石上进行双刀刻出,笔画舒展整饬,表现出的笔道柔媚又不失遒劲,流畅的行笔中亦能看出提按顿挫。起笔圆润,撇捺收笔潇洒。
这种风格的隶书作品在清代之前没有纸本存在,清代书画家丁敬在其创作中借鉴了这种风格,下图(图3-5)是作者的创作与《曹全碑》(图3-6)的比较:
从丁敬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以下笔法:
(1)顿笔。作者在创作中采用了顿笔的起笔方式,使得线条的质感更加立体,增加了线条的饱和感。
(2)提按。作者在作品中较多运用了提按的笔法,显现了线条的抑扬顿挫。
(3)上位露锋。作者运用了上位露锋的收笔方式,如“先”、“之”的捺画、“与”的“雁尾”等都是上位露锋收笔,使得线条舒展自如。
(4)方笔。作者在作品中增加了方笔,使得线条柔中带刚,丰富了用笔方式。
(5)曲笔。在作品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曲笔笔法,丰富了笔法方式的同时使得作品更加灵动多变。
(6)裹锋。在作品中作者较多运用了裹锋起笔方式,在表现线条灵动洒脱的同时也显现了其含蓄内敛。
(7)折笔。作者在作品中灵活运用了折笔行笔方式,如“同”的撇画,在表现线条秀丽工整的同时又增加了线条的曲折变化。作者正是由于综合运用了以上笔法,使得作品呈现出了和《曹全碑》一类作品一样的风格与结体特征:灵动不失工整,秀丽不失劲健。
4.方圆兼济,法度森严。
此类书作代表《礼器碑》。从碑刻中的捺画可以看出这一类作品也是双刀进行书刻,字口完整。
笔画方圆相济,结体法度严谨,笔画的粗细肥瘦掌握恰到好处。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此类风格的隶书作品在清代之前没有纸本存在,在当代隶书创作中侯文雄等作者借鉴了这种风格,见下图(图3-7)作者在全国第四届隶书展中的入展作品和《礼器碑》(图3-8)比较:
从侯文雄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以下笔法:
(1)提按。作者在创作中运用了提按的笔法,线条的提按顿挫表现得十分明显,与《礼器碑》如出一辙,增加了线条的粗细对比。
(2)折笔。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折笔行笔方式,如“于”的左半部分第二笔、“氏”的捺画等都是折笔的运笔方式。
(3)曲笔。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曲笔的行笔方式,如“下”的横画,增加了线条的流动感。
(4)裹锋。作者在作品中较多运用了裹锋的起笔方式。使得作品方中带圆,图3-7侯文雄作品(局部)图3-8《礼器碑》(局部)结体严谨的同时增加了活泼气息。
(5)顿笔。作者将顿笔收笔方式运用到了作品中,如“文”、“天”的撇画则是顿笔的收笔方式。
作者正是由于综合运用了以上笔法,使得作品呈现出了和《礼器碑》一类作品一样的风格与结体特征:方圆兼济显灵活,法度严谨不呆板。
5.拙而不板,散诞多姿。
此类书风以竹简书为代表。由于受当时书写材料——简牍的影响,竹简上的字结体以横向为主,扁状居多,所以写出的字左右舒展,较为飘逸洒脱。
竹简字笔画粗细肥瘦变化明显,因书写在简牍上,所以笔墨的浓淡干湿不像书写在宣纸上表现得那么明显,但依然撒发着竹简所独有的魅力气息。
当代很多书家在创作中也加入了竹简元素,作品中追求拙气的同时也不失灵动,如书家陈山河等人的作品都能看到竹简书的影子。见下图(图3-9)作者在全国第三届隶书展中的入展作品和竹简书(图3-10)的比较:
从陈山河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以下笔法:
(1)折笔。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折笔行笔方式,使得作品有了遒劲之美。
(2)铺毫。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铺毫的行笔方式,如“由”的行笔,增加了作品的拙气。
(3)下位露锋。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下位露锋的收笔方式,如“何”字左边竖画则是下位露锋收笔方式,使得线条增加了锐气。
(4)顿笔。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顿笔起笔方式以及顿笔收笔方式,使得线条增加了圆润的立体感。
(5)绞锋。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绞锋行笔方式,如“何”最后一笔、“可”最图3-9陈山河作品(局部)图3-10居延汉简(局部)后一笔,使得线条不呆板,增加了灵动性。
正是由于作者采用了以上笔法,使得作品呈现出了与竹简书一样的风格面貌:拙而不板,散诞多姿。
隶书的不同风格呈现着不同的笔法特点,随着笔法的不断演变,隶书更是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结体与多样的风格。
赵孟頫曾说过“用笔千古不易”,笔法千变万化,怎么可能“不易”,其实隶书笔法演变到现在,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技法上的创新,笔法的规律却是没有变的。
现代书家们在掌握先人笔法规律的基础上开创出新一代隶书体态,以大胆的创作风格开启了新的隶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