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上等的好白茶,为什么不能闷泡?村姑陈为你详细解答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上周,跟人约好在XX地方见面谈事。
到了临近的时间,却收到对方的信息,说是不小心堵在半路,迟几分钟到。
堵车这种事,在车水马龙的福州城里发生,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最容易被理解的理由。
结果是,那天的约定整整被推迟了2个小时。
除了堵车以外,我们常常能听到因为各种外在因素,被耽误计划的借口。
此外,生活过得不理想,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就自我安慰道,只是运气不好。
却不曾想过,如今社会压根不缺机会,人才济济。
如果怀才,怎会不遇?
找借口,是我们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常用手段。
一旦为自己找到一个错误的借口,你不久就会再为自己找到一百个借口,如同上瘾一般养成习惯。
而对于劣质茶,也有不少人在帮它们“找借口”。
存坏的老白茶出现巧克力味,可以被包装成高端茶的特殊风味;
汤感又苦又涩的白茶,还可以套用不苦不涩非好茶。
如今,关于滋味寡淡的白茶,又有了另外一番解释。
听某位茶掌柜所言:“白茶本身味道就很清淡,不闷泡根本没办法喝。闷个1分钟再出汤,风味会得到质的飞跃,不信你试试。”
于是乎,不少茶友照做了。
恰好他家的白茶,闷一闷果真更加好喝,有滋味,因此便对“闷泡”抱有深深地好感。
殊不知,早已落入了劣质茶的圈套。
《2》
为什么有的白茶闷泡才好喝?
直白点说,就是这些茶叶的品质,不太好。
营养不足,内质匮乏,需要依靠闷泡才有味道。
闷泡,顾名思义就是“闷+泡”,让茶叶与水长时间呆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充分接触。
这个时间,可能是30秒,也可能是1分钟,更有可能是3分钟。
但无论如何,都早已远远超过了冲泡优质白茶的出汤时间。
好茶,就像一条浸透了水的毛巾。
根本不需要怎么用力,轻轻一拧,就能滴出大量的水花,若想要彻底拧干它,则需要两下,三下,四下……
这样想想,正如一泡好茶,因为内质充沛,前五、六冲即便没有闷泡,依然滋味淳和。
鲜、香、醇、爽,照样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之,劣质的白茶,没什么内质,也没什么养分。
就像一条已经快要干了的毛巾,即使费了很大力气,才能勉强拧出一些水来。
与之前的那条毛巾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
因此,冲泡这样内质匮乏的白茶,少不了闷泡的助力。
拼命地延长出汤时间,让茶叶内所剩无几的内含物质,尽可能多的释放出来,才能让茶汤更有味道。
虽然比不上好茶的香清甘活,但也比白开水来得有滋味些。
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已经足够了。
不追求好喝,只求有茶味,而闷泡后的劣质白茶,恰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但是,闷泡也只能逞一时之能。
毕竟内质十分的有限,在第一冲中已经释放了大部分,第二冲、第三冲,滋味继续下落。
再继续闷泡下去,也只能是清汤寡水。
要知道,一泡茶的精力是有限的。
而一泡劣质茶,就像一个刚跑完马拉松的人,若是再让他继续运动,实在是强人所难。
所以,闷泡才能有滋味的白茶,就请不要寄予它太多的期待了。
《3》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茶友自身口味较重。
即便是遇到了优质的白茶,喝到了鲜香醇爽的茶汤以后,仍然觉得“淡”。
这里的淡,并非寡淡,而是极致的淡泊。
像是一位谦谦君子,一袭白衣,风度翩翩,温润如玉。
也正是因为这种淳和鲜爽,与其它茶类有很大的反差,故而令很多人不适应。
尤其是以往爱好岩茶、红茶、熟普等,发酵程度较重的茶叶,更是难以一时转变思路。
遇到了轻微发酵,工艺简朴,原汁原味的白茶,便觉得淡。
反倒是以往喝惯了绿茶,或是清香型铁观音的茶友,对白茶的接受程度更高。
人要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想要接受,甚至改掉一个习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以往,在招待从北方来的朋友时,常常听到他们问:“福州菜为什么这么甜?”
的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闽菜,比如荔枝肉、醉排骨、南煎肝,无一例外,都是甜口的。
就连一盘清炒的蔬菜,都是加了白糖的。
福州人的口味,偏向淡爽清鲜,若是去了喜辣的四川,也必然难以适应。
所谓入乡随俗,到了一个地方去,就需要顺从当地的习俗,以及饮食习惯。
而喝茶,亦是如此。
如果拿其它茶类,尤其是滋味重的茶类来对标白茶,显然不公平。
之所以分为六大茶类,也正是因为它们各有特色,香气滋味不尽相同。
若是趋于统一,想必品茶也会失去很多乐趣。
并且,在众多的白茶品类当中,白毫银针是受误解最深的一个。
当大家逐渐接受了白茶,喝懂了寿眉的淳和,白牡丹的鲜香,但白毫银针极致的鲜爽感,始终难懂。
但不必担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任何事情,都是从懂到不懂,只不过每个人的进度有所不同罢了。
想要更快地喝懂白毫银针,多品、多感受,就是唯一的办法,再无其它捷径可走。
即便是刚刚入门白茶,喝不懂鲜爽感,也不应随意的闷泡。
闷泡,对于优质白茶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打击。
熟练掌握正确的冲泡方式,也是新茶友有必要学习的一件事,有了好茶,也需要冲泡加持。
《4》
为什么好白茶不能闷泡?
有些人喝惯了刺激浓烈的茶汤,潜移默化中,味蕾也不甘寂寞。
在喝高山白茶清新恬淡,柔和细腻的汤水时,各种闷泡,直到变得浓酽苦涩,才肯罢休。
却不曾想过,这早已违背了白茶的本味,鲜香醇爽。
好茶中,茶氨酸的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它主鲜爽味和清甜味,而苦涩物质偏少。
但偏少,不代表不存在。
长时间的闷泡,让咖啡碱和茶多酚物质过量释放,形成一杯又苦又涩,刺激性强的白茶。
入口以后,只觉得舌面上迅速泛起一阵褶子,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折磨。
如果形成了饮用浓茶的习惯,时间一长,对身体的负担也会加重。
而懂得享受好茶,保护自己身体的茶友,便选择不停地练习快出水。
在快出水的作用下,优质白茶的内质均匀有序释放,在正确的冲泡,苦涩味是几乎没有的。
取而代之的,是鲜爽、清新、柔润,如琼浆玉酿般美妙。
除此之外,闷泡还会降低好茶的耐泡度。
优质白茶,泡到10冲以上,是常态。
持续地用快出水,到了五六冲之后,滋味稍稍弱下去了一些,再适当地延长出汤时间,坐杯一会儿。
到了下一冲,饱满的汤感又回来了。
物质释放的过程,宛若一条平稳的抛物线,慢慢上升,再慢慢回落,而非大起大落。
可倘若从一开始就闷泡,充盈的内质提前释放完毕,就像坐了一次云霄飞车。
前四五冲,滋味充足且浓烈,到了五六冲,便稍显吃力,香气滋味落得很快,耐泡度大大降低。
同时,也影响了品茶的“慢节奏”。
由此可见,闷泡向来只是劣质茶的一个借口,而对于好茶而言,负担太重了!
《5》
每一个借口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
白茶需要闷泡才有滋味的原因,是碰到了劣质茶。
茶叶内质不足,其潜台词就是“这事与我无关,是你没有闷泡”。
不愿承担责任,只想要推卸,借助长时间的闷泡,让其退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其实,这种为劣质茶找借口的行为,真的很弱。
而找借口,无非只能让劣质茶以及不良商家,看起来更失败。
最后,想想张爱玲说过的:
要做的事情总得找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借口。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