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芳:“互联网+”时代,微诗大有可为
【作者简介】陈惠芳:中国著名诗人。中国新乡土诗派领军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196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南日报》科教卫新闻部主任。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
LTWCHJL1首发此文,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群、组及亲友个人。如兄弟平台转载,请按腾讯规则原文转发。谢谢!
“互联网+”时代,微诗大有可为
陈惠芳
对于诗人来说,又一个诗歌黄金季到来了,可望重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盛景。
为什么会有这种期许?因为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长期处于纸质状态的诗人,被导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稿件、信封、邮票,一夜之间似乎成了文物。以QQ群、微信、微博、博客为主体的阵地,凸显在诗人面前,并被迅速占领。
创作、发表“两分离”的浮离状态被消除。“创作即发表”成为新常态。自娱自乐的诗人们,因为“互联网+”,从个体组合成了群体。
谁忽视了“互联网+”,谁就会成为那个“-”。诗歌浪潮的加减法是有情和无情的。于是,更多的诗人们自觉地“+”了进去,并以勤勉的创作享受了“互联网+”的红利。QQ群、微信、微博、博客构成了一个个水系。诗歌中的长江、黄河、湘江出现了。
现状:《湖南日报》三个“湘江”对微诗的巨大推动
纸包不住火。也许,“互联网+”就是一场挡不住的火。唯有融合,纸以及纸上的诗歌,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我们从《湖南日报》“湘江周刊”、“新湖南-湘江频道”和“湘江微信平台”看到了融合的力量。
湘江是奔腾的湘江,是液态的湘江,更是哲学的湘江、诗歌的湘江。对于处于诗歌黄金季的诗人,三个“湘江”意味着诗歌的流淌。全新的《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以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方式,连续推介同题诗。关注网络文艺中的“两行诗”,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积极信号。就全国省级党报而言,唯此一家。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零距离”。一网在手,天涯咫尺。
发轫于湖南的新乡土诗派,近30年代来坚守“传承民族血脉,塑造精神家园”的宗旨,倡导“坚实、简约”的风格,关注民族与家园,关注生存与命运,不故弄玄虚,不无病呻吟,渐渐成为中国诗歌重要的一脉走向。在“互联网+”时代,新乡土诗派自觉地融入了这一大趋势,让诗歌获得了新的动力。早在2011年,新乡土诗派的诗人们就以博客、QQ群为阵地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和诗”、“诗歌接力”活动,激发了全国数以百计诗人的创作热情。新乡土诗派由此复兴。
当“互联网+”成为燎原之势,“低头族”夜以继日向微信低头的时候,新乡土诗派向诗歌“低头”,瞄准了“微诗”这一突破口,开辟“新乡土诗派—微诗群”QQ群,主攻两行诗的同题诗创作,取得了颇佳的效果。每一次进行同题诗创作,全国数以百计的诗友参与,成为周末盛大的诗歌节日。
诗歌面对面,诗歌的水声犹在耳边。《湖南日报》的三个“湘江”,共鸣了“互联网+诗歌”的节奏。从2015年9月18日起,“湘江”周刊首此推出同题诗《烟花》,到2016年9月9日发表同题诗《韶山》,共推出同题诗38期。除第一期收录6位诗友的诗作之外,每期都收录10位诗友的诗作。“新湖南—湘江频道”、“湘江微信平台”同步推出。376位分布在全国各地、大部分素不相识的诗友,做梦也没有想到会相聚“湘江”,分享诗歌带来的独特快乐。自《湖南日报》创刊就占据了一席之地、拥有60余年悠久历史的“湘江”品牌,也有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微诗品牌“两行诗”。
微诗不微,“微”为大观。微诗开始,华章可期。中央强调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在湖南,在《湖南日报》,在“新湖南”,生根开花结果。文化自觉,文化清醒,莫过如此。
历史:微诗自古有之,一代一代诗人留下佳句名篇
什么是微诗?什么的诗歌才是微诗?
所谓“微诗”,就是“微小的诗”。微诗是相对于短诗、长诗而言,并不是一个十分绝对的概念。一行诗是微诗,两行诗是微诗,三行诗是微诗,甚至一个词也是微诗。最“极端”的微诗,就是著名朦胧派诗人北岛的《生活》“网”。
微诗自古有之。《诗经》就是微诗的根据地。唐诗就是微诗的经典。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微诗。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也是微诗。而且,全民性的“大跃进诗歌”中,很多诗歌也是微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对于微诗,我们不必以陌生的眼光看待它。微诗由来已久,有历史,有基础。我们也只是重拾它。
未来:微诗不微,它的写作难度并不比短诗、长诗低
微诗容易写吗?两行诗容易写吗?我的看法是它的写作难度并不比短诗、长诗低。写得了短诗、长诗的,不一定写得好微诗;能够写好微诗的,肯定能写好短诗、长诗。因为微诗是诗歌中的诗歌,基础中的基础。
也许有人说,微诗的空间太少了,表达不了什么。微诗的空间是少,短短几行也许会意犹未尽。我要说的是,能以微诗的形式表达出新意,体现出韵味,需要足够的驾驭能力。这种驾驭能力指的就是“浓缩的功力”。稍不留意,微诗就会写成大白话,写成口号式的句子,写成缺乏新意的东西。
《湖南日报》对微诗、对两行诗的极大关注与推介,将在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同题诗活动中,湖南诗人担当了主力军。这一点,让人十分欣慰。在我的印象中,有三个诗群十分活跃。那就是“邵东诗群”、“邵阳诗群”和“宁乡诗群”。一些业已知名的诗人和一些从未发表作品的新人,通过同题诗这个优良平台,亮出了自己,展示了才华。特别是一年来,锲而不舍追随同题诗活动的诗友,尤其值得赞赏。我相信,大家心里有谱。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其实,写诗就是一次长征,就是一次马拉松。要有所成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写诗没有捷径。唯有多看、多走、多思、多写,才能走得更远。
借此机会,我要讲几句心里话。
这次微诗创作研讨会,组织得很及时,很有意义。“邵东诗群”又一次走在了同行们的前面。邵东有一大批热爱诗歌的人,也有一张报纸、一个作协微信群。人有,平台有,就要利用好。
我就说一说“邵东作协微信群”。既然是作协的,就要纯粹一些,更诗歌化一些。我的感觉是,有些鱼龙混杂,影响了诗歌的创作与交流。如果纯粹是娱乐,可以另外建一个“邵东娱乐群”。“邵东作协微信群”就是作家、诗人与文学爱好者的园地。除了文学与诗歌,不能允许其它东西的参与。这一点,请邵东作协主持人特别注意,好好将“邵东作协微信群”清理一下。顾面子,顾人情,就顾不了诗歌。
共勉:对生活、对诗歌,都要心存敬畏,绝不能有游戏的心态
现在,有了一个振兴诗歌、振兴网络诗歌的良好氛围,有了“互联网+”的强大翅膀,诗人没有理由不奋起,诗歌没有理由不腾飞。
“互联网+”时代,诗人不能被减掉,更不会被减掉。诗歌的空间在加厚,诗人的才情在加深。敬畏我们的生活,敬畏我们的诗歌,我们都会收获。
只要坚持下去,微诗大有可为。(2016年9月4日于长沙)
投稿 203666763@qq.com
责编 何俊良 微信 LTWCHJ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