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一次思维导图的尝试

曾经看过如何制作思维导图的书籍,也见过别人绘制的思维导图,但是自己没有体会到思维导图的独特魅力,总觉得思维导图与知识结构图、知识网络图差不多。看着书上说,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我始终没有很深的感触。为此,我专门请教了几位同事,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同小异。

为了深入体会思维导图的独特之处,我以已经阅读完了的日本渡边直树的著作《倾听的魔法:开口之前,你就赢了》这本书为对象,来尝试着绘制一幅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是百度脑图这个在线软件。

按照标题逐渐深入的方法,我一层层地分级绘制。在最初的绘制过程中,我并不乐意标明标题的层级和每一层级各标题的顺序。但等到内容制作完成后,来进行版面的调整时,我发现标序号与不标序号的区别了。不标序号,你在软件上拖来拽去地调整版面,就很可能更改了原来标题的先后顺序,而这种顺序的变化会导致作者表达的变化。这种随意变动并不利于掌握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在内容的制作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标题有时候取得很长,并不利于绘制思维导图,为了更精炼地表达,我根据作者文中内容的意思,将有些标题或主要观点更凝练地表达了出来。这样对于思维导图的整体布局有帮助,但是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理解的偏差导致思维导图所表达的知识层级不精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按照阅读的理解在顺其自然地捕捉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但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我却需要按照标题的层级来把这本书重新梳理一遍。这种梳理和阅读时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这种梳理过程中,我发现了在阅读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算是对阅读的一些补充和完善。阅读通常是有个人倾向地汲取,而制作思维导图时却需要尽量按照作者的意图来进行梳理,是相对而言更客观的梳理。

从整个过程来看,我能够更加感受到思维导图对于掌握整个知识的完整性所起到的作用,但对于发散思维的作用,却还没有感受到。不过,就算是体会到这一点,也算是有所收获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