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从不缺高翰文,缺的是胡宗宪
自从咱们在小号聊复旦那个留学归来的姜博士的案件之后,有很多读者对于高校的非升即走,提出了补充方案。
说实话,你能这么想问题,已经超过一半的人。那一半的人是怎么想的?
当他们身为员工的时候,顾客嫌他们上菜慢了,就发飙:凭什么工作有这么大的压力?你们催什么催,我想几点上菜几点上,等不及滚。
当他们身为顾客的时候,发现店家上菜慢了,就发飙:搞什么搞!我是来吃饭的还是来被你消遣的?你们有没有日式的敬业精神?
所以当他们人在企业内的时候,无论体制内外,遇到工作压力,第一反应是工作凭什么有压力,凭什么有考核?
而当他们身为纳税人的时候,马上会质疑,我掏的钱花哪儿去了,凭什么不考核你们这帮花我钱的?
这些人几乎占了一半,当你跳出这个思维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过半了。
但是过半意味着你的思考有价值么?对不起,那还远着呢。
拿一位读者来举例子,他觉得凡事一刀切是不好的,容易引起不爽,为了解决这种不爽,应该巴拉巴拉。
比如,你说彻底铁饭碗,那当然行不通,过去试过了,搞得高校里面都是近亲繁殖,像少林武当一样。
那你说,像企业一样聘用制,也有弊端。怎么办呢?补充方案,这个人,基础学科的,还是终身吧;那个人,情绪压抑的,还是终身吧;或者拿过什么奖,终身吧;又或者有其他难以言述的原因,终身吧。
总而言之,就是形成一个考核团,对已有的一刀切的评判放宽,介入更多人为的考评。
你现在所谓的一刀切就是硬杠杠,什么级别的论文多少篇,学生听课打分多少,这些太死板了。这些不能够真实的反应一个人,而且也没有考虑到不同人情况不同。
那我们就形成一个考核团,硬杠杠40分,考核团打分60分,最后看综合分。
想法很好吧?非常好。
那我问你,高考为什么不这么考呢?
你知道每年有多少考生因为高考的压力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哪个是大头?我觉得高考才是大头吧?
所以高考为什么要考分数呢?为什么不能笔试40%,面试60%?
笔试又不能反应一个人的实际情况。也许这个人笔试没有过,但是他马术很好呀,高尔夫球打的很好呀,为什么不能酌情考虑呢?
你说一个留洋的博士,前前后后他的父母在他身上花了很多钱,是个人才。人才要重视,要珍惜,要特别对待,很对。
那赶明儿有人说他给孩子充了个高尔夫的会籍,每年要花几十万,也很用心栽培的,仅仅是笔试分数低了点,不到300,但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呀,你要不要珍惜,要不要特别对待?
要,对吧?要,这里面就不好讲了。
你注意我的措辞是不好讲。不好讲的意思是你可能真的发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也有可能你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正因为你把规定变得模糊化了,于是很多人来钻空子。
人性化当然是个好东西,但是人性化的背面就是一大堆的漏洞。
刘强东90年代大学期间就开饭店了,他的思路是只要对员工好,员工就会士为知己者死。
当年的餐饮店员工都是住地下室,吃剩菜的。他说怎么能这样,在六郎庄租了俩大院子,装空调暖气。给大家涨工资,涨70%,每个人配卡西欧手表,员工餐两荤两素四菜一汤。
结果是饭店蒸蒸日上对吗?我也这么想的,他也这么想的。
但实际上大厨伙同收银员把店里钱倒腾光了。最后刘强东亏了几十万,不仅把装电脑挣的钱亏光,还搭上他爸和姨父几十年跑船挣下的钱。
你说东哥做错了么?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做到了呀。为什么还失败呢?
失败很正常,如果成功真这么容易,随便找句话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执行,那满大街都是成功人士了,何以如此稀少?
做过程序员的都知道,一个程序设计的越复杂,代码量越多,层级结构越嵌套,出问题的概率就越大,出了问题解决起来就越困难,或者讲,维护成本越高。
所以软件架构师有句话,低耦合,高内聚。
模块与模块之间最好不要有关联,一个模块一个功能,输入和输出是明确的。
我给你什么输入你就给我什么输出,是明确的,如果跑不出正确结果,也给不出错误返回,你就给我轰轰烈烈的挂掉,就崩在这个模块内部,而不是输出一个不确定的值,到处扰乱。
用李云龙的话讲:低耦合,不要交头接耳,高内聚,有屎也给我拉裤裆里。
管人,管代码,一回事。
当你提出一个和很多人都发生关联的游戏规则时,犯了程序设计中的什么错?
高耦合。
你让所有模块都来掺和一脚,这程序能跑见鬼了。
你说当年的老教授,他们终身了,现在的青年教师看着不爽,是事实。
你说上一代的老员工是厂里分的房子,现在的年轻人看着不爽,是事实。
但如果你想要用高耦合的方式来解决这种不爽,只会引起更大面积的不爽。因为太多人会钻空子,你堵都堵不住。
或者说,你把大家想的太好了!
看过神剧《1566》吧,嘉靖想挣钱,让浙江改稻为桑,出口丝绸赚银子。
这种事情不是不能做,但是需要很多现代技术作为辅助,比如足够发达的市场交易环境,以及高水平的调控与价格管制。
但是光看名字就知道了,1566,哪一年?明朝。
当时正好浙江闹灾荒,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高翰文,提了一个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案,获得了认可。
这个方案听起来很好,就是让浙江的农民把稻田变成桑田,用蚕丝换粮食吃。没钱的把田卖了,卖给地主种桑树,自己去做缫丝工。
你看,既推行了改稻为桑,又解决了燃眉之急的饥荒,两全。
于是兴冲冲的去上任了,高翰文在严嵩的儿子严世番的举荐下出任杭州知府。
赴任的过程中,在江苏见到了借粮的浙直总督胡宗宪。浙直总督辖区包括南直隶、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等于是高翰文上司的上司。
高翰文当然不鸟他,他觉得自己多牛。中进士,点翰林,不到四年外放知府,人生得意,他觉得胡宗宪都搞不定的事情,他一个主意就拿下了。
胡宗宪不会跟他计较的,只是问他:高府台,你知不知道浙江官仓里的存粮按照每人每天发四两,能维持几天?
高翰文是榜眼,学霸,马上回答:十天。
胡宗宪接着问:那十天之后怎么办?
以改兼赈的方案是高翰文提的,他当然自信满满的回答:很简单,让有钱有粮的大户买田,解决赈济的困难。与此同时,让大户们改种桑树,雇佣失地农民,完美收工。
胡宗宪接着问:你觉得那些大户会出多少钱买田呢?
高翰文一脸天真的问:市场买卖自有约定俗成的价格,这还需要官府过问么?
胡宗宪接着问:你觉得,一个人拿着米去跟一个即将饿死的人买田,签订城下之盟,要他贱价出售,他能拒绝么?
高翰文这时候意识到,不对呀,然后义正言辞的说:天理国法俱在,怎么会有人敢这么做呢?真这么做,我惩罚他。
胡宗宪笑了,说:你开了这个口子,上上下下都有可能参与,有你下属县衙里的人,有你府台内部的人,甚至有你的上司藩台、抚台的人。所有的人都可能与大户勾结,趁机贱买良田,你要怎么办?
高翰文说:那只有发兵抓他们,无论是谁,都抓起来。
胡宗宪笑了:你发兵抓这么多人,甚至包括你的上司,你猜猜灾民会怎么做?会感激你还是会配合你?都不会。灾民里会有人煽动,打着你的旗号作乱,到时候上上下下所有人都会告你,说你谋反。
......
高翰文吓得长跪不起。
胡宗宪对他说了一番很诚恳的话,就是说你这人出身很好,家里很有钱,书也念的好,人也长得帅,去泡泡妞,写写诗,做做大V就可以了。不要真的去做事。
你的那点才情只能泡妞,别说做事,自保都不够。因为圣人的书,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
胡宗宪如果做码农,肯定是个好码农。他一语道破本质。圣人的书只是告诉你这份代码正常运行应该如何,遗憾的是代码通常都不会正常运行。而圣人并没有告诉你,如果有BUG,如之奈何。
高翰文最后就是听了这番话,娶了全剧第一美女,过他公子哥的生活去了。
出主意是很容易的,落实是很难的。真正要做实事,需要精通人性,需要认知到那儿了。
可是这种人不见得愿意多管闲事,就算愿意,也不见得能像胡宗宪一样耗尽心力勉励维持,也许就是严世番这种,一门心思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