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推拿手法详解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脾系病症,每年夏秋属高发季节,多见于1-2岁婴幼儿,且农村患儿多于城市。

临床上应用中医小儿推拿技术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疗效好、安全、技术稳定,易于操作,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可重复性特点。

以下是整理的有关推拿手法的详细介绍:

适宜范围

出生后3月(含)至6周岁(含)的婴幼儿、病程≤7天、体温<38.5℃、轻度以下脱水的急性腹泻者。中医辨证属于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者。

9个主要穴位

脾经、大肠、阑门、脐、腹、上七节骨、龟尾、脊柱、足三里

5个辩证配穴

呕吐者配板门穴;风寒泻配推三关;湿热泻配退六腑,将主穴的补大肠改为清大肠;伤食泻配中脘、天枢穴。

操作手法

小儿自然舒适、利于放松,便于医生操作体位为宜,用麻油或爽身粉作为推拿介质。

每日推拿1次,5天为一疗程。

具体手法

补脾经

在小儿拇指桡侧偏锋处,从指间推向拇指指根。

补大肠

在小儿食指桡侧缘,从指尖直推至虎口,反之从虎口直推至指尖为清大肠。

脾经、大肠经均为主穴,推双侧,每穴各150-300次。

按揉阑门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1.5寸处取穴,用右手中指伸直指端按于阑门穴,食指指腹贴在中指背侧,中指向下按压时与揉法结合,注意迎随患儿呼吸。

揉脐

右手中指伸直指端按于脐穴上,同揉阑门。

阑门、脐穴以100次/min频率揉100-300次。

摩腹

掌心贴于患儿脐部,从脐开始摩腹逐渐扩大范围至全腹,之后逐渐缩小至脐,如此循环3遍,约300-400次即可。

推上七节骨

在腰骶部正中线上,用拇指或食指、中指从尾骨端直推至第四腰椎棘突止。

揉龟尾

用中指指端按于尾骨端至肛门连线中点处,顺逆时针揉动次数相同。

上七节骨、龟骨约操作150次即可。

捏脊

双手拇指指腹桡侧缘抵住患儿尾骶部正中线两侧皮肤后向前上方推挤,同时食指、中指指腹挪按患儿两侧皮肤向后,双手交替捻动捏起的皮肤,边捏边向前推进。

从尾椎两侧一直沿脊捏捻到大椎穴两侧止,一般3-5遍即可,常用“捏三提一法”。

按揉足三里

双手拇指指腹分别在患儿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旁开1横指(同身寸)处按揉100-300次。

推板门

用拇指指腹从患儿腕横纹经大鱼际直推至拇指跟100次。

推三关

拇指指腹沿患儿前臂桡侧,由腕横纹直推至肘横纹

退六腑

拇指指腹沿患儿前臂内侧尺侧,由肘横纹直推至腕横纹。

三关、六腑直推时必须成一直线,每穴各推150次。

清大肠

见前文(补大肠处)

按揉中脘、天枢穴

按揉各150次,操作与阑门穴相同。

手法要点

1、  迎随呼吸

使用按法或揉法在腹部指压时,注意与患儿气息的配合,以顺应患儿(婴幼儿为腹式呼吸)呼吸为宜。

如患儿吸气时腹部隆起,操作者减轻下按之力,小儿呼气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按压之指可向下稍加力,如按揉阑门穴。

2、  按揉结合

因按法刺激较强,为缓解患儿的不适,使效果明显,常在手指指端向下按压操作的同时,相应做一次缓慢的旋揉动作,即按揉结合。适宜婴幼儿,如按揉中脘穴。

3、  由点至面、循环摩腹

婴幼儿腹部面积较小,摩腹时以脐周为“点”,以全腹为“面”,操作时“由点至面”,再“由面至点”循环摩腹。

如操作时先用手掌鱼际在患儿脐周小范围摩动约50次,再从脐周向腹周逐渐扩大摩动100次后返回脐周,腹部摩动时上及中脘,下及丹田,如此“点面结合”逆时针循环反复3遍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