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耀华浅析程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修谱的发展状况
程耀华浅析程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修谱的发展状况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你知道家谱的历史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商代
在商代,我国就已有了以表格形式记录家族世系人物的家谱了。
先秦时《世本》原本虽已缺失,但通过考察那时已有谱学通书。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秦汉以后,现在可以看到的文本有《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邓氏官谱》、《扬雄家牒》、颖川太守聊氏所作的《万姓谱》等。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还有一些碑刻“家谱”,如东汉时立的《孙叔敖碑》等。如有关赵宽的碑记,赵宽是西汉名将赵充国之后,历代显贵,碑文完整地记录了赵宽家族数百年的家世。这些碑文已具有家谱的性质。
汉代
汉代家谱的作用与前代大致相同,起“明系世、辨昭穆”的作用,记录比较简单,仅为家族世系,注明生卒、官爵、字号、葬所等。且一般由别人代写,不是自己纂修。为尊者讳起见,行文通常称字不称名,这也是汉代家谱的一大特色。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1-8]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3] [9]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9]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司马迁的《史记》对程伯符有记载。伯符是重黎之后,重乃为南正官管天,黎乃为北正官管地,重黎为颛顼之后,颛顼为黄帝之后。
西汉元帝时期,司徒程泰奉诏“编修姓望”,这是程姓较早的谱牒。
魏晋南北朝
门阀制度盛行,“九品中正制”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当时做官要论出身门第,豪门贵族才能做官。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朝廷提拔官员,其依据就是家谱。根据家谱记载情况鉴别贵贱,划分等级。
三国时期程昱的儿子程建曾“归郡修谱”。
唐代
修谱之风大盛,还出现了官修。唐初至中期,修谱又形成了一次高峰。政府决定修谱规模较大有三次。
第一次是皇帝下旨修谱。“贞观”开年不久时,唐太宗命高土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主持撰修家谱。并组织一批人参与编撰,其中有士族、官吏、学者。广泛搜集天下的家谱,与正史相互对照,辨其真伪。
第二次是武则天当政时,中书令许敬宗以贞观《氏族志》未列武氏做族望为理由,吏部尚书李义府也以《氏族志》中没有李氏的世系为借口,于是奏请改修。修成之后,谱名定为《姓氏录》,颁行全国。并将贞观《氏族志》收缴焚毁。
第三次是中宗复位之时。当时左散骑常待柳冲认为《氏族志》、《姓氏录》颁行已近100年,士族变化很大,于是上表请求改修。中宗命柳冲与左仆射魏元忠及史官张锡、徐坚、吴耀等八人依据《氏族志》重新修撰,几经波折,才撰成《姓族系录》200卷。从此以后唐代就没有再修过家谱了。
唐代人程淘,始考订《程氏谱》,考载详明,堪称信史。
宋代
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北宋时,政府不再开设谱局,每个宗族都可自行修谱,政府不加干涉。为了继承修谱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积极参与修谱活动,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等人,这使家谱的质量大大提高,形式也有创新。对谱谍体例的创新以欧阳修和苏洵为代表。
欧阳修十分重视家谱,在主持编篡国史《新唐书》中设置了《宗室世系》、《宰相世系》,用以记录李姓皇族的世系和唐代369名宰相的世系。修定《新唐书》后,又编修自家的谱。他采用史书的体例和图表方式,将本家族的迁徙、婚嫁、官封、名谥等编成一部新型家谱。不久苏洵也编成《苏氏族谱》。二人在修谱的体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
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宋代鄱阳(今江西省鄱阳)人程祁,字忠彦,曾修撰程氏《世谱》。南宋人程晟,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孙子。他很有才学。曾编著《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谱》一卷。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贵池)知事,曾将程氏谱系上呈朝廷,皇帝降旨,将程颐四世孙程观之补官登仕郎。
辽、金、元、明
三代的家谱如今已全部失传,见于目录记载的也非常少。元代已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远及近、一体共载的现象,不拘泥于欧、苏“小宗谱法”的限制。谱图也突破了五世为图的限制,出现了以大宗谱法做的大谱图。
明代,明太祖在位时,就曾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它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在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
元代程氏家谱屡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谱,大多亡佚不存。明代修撰的程氏家谱较多,现存的价值较高的家谱多为明代后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所修。比较重要的有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河南上程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程氏家乘》等。
这一时期的修谱,已从某一地区的家族门派发展到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统谱”。
清代
清代纂修的最多,占50%以上。为了抬高和标榜家族高贵,很多家谱采用了“大宗之法”。动辄上溯几十代,上百代,攀附古帝王或名人为始祖。但这种风气使某些家族的家谱失去了真实性。家谱体例在清代得到充分发展。这个时期,除要排列家族世系外,又增加了谱序、传记、著述、祠堂、家规、家训、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寿文、贺文、祭文、名迹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年表、余庆录、领谱等20多项,并增加了女子、婚嫁、岳家等人物记述,还对入谱人物也进行了限制性规定,行文重视修辞和文采。为使家谱不至中断,还规定了“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年限。所有这些,使得明清时代的家谱纂修更系统,更完善,价值更高。这就使家谱成了家族史或社会百科全书。这是修谱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清代和民国时期所修续的程氏家谱现存数量较多,并且大多经刊印或手抄,流传至今,不再叙述。
民国后
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清谱,变更甚微,家谱修撰的结构已经定型。政府也对家谱中的行文和格式作出了一些规定。政府对于建家庙、修家谱之类加强家族团结的事情大部采取支持与鼓励的态度,不断见到政府当局鼓励纂修家谱的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在批判各种封建文化的氛围里,家谱无形中受到禁锢。80年代中期开始,编修家谱的风悄然兴起,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修谱成风。但多出自民间文化不高的编篡者之手,质量普遍不高。
今天,欣逢太平盛世,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家谱的撰写、续修才日益活跃。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家族繁衍的需要,而且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每个家族的族人都能朝着家中名人的德行去做,对一个家庭、一个地域,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都有益处的。只要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摈弃封建糟粕,达到团结向上,就会使家谱这一传统文化健康发展。
新中国建国以来,由于宗法观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续家谱较为罕见。近年来,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例如广东五华、河源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1996-1997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上海图书馆也有较多收藏。程有为《中国家谱目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著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2011年黄山《新安程氏世系》,2019年程直天河南《两程正宗世系谱》等。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我国现存程氏谱书远不止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许多谱书都未被收入。
2019年8月26日,河南《两程正宗世系谱》大明柱国程钟灵世系:
从受姓始祖伯符至大明柱国钟灵钟灵之八大房世系:明道系有钟灵者,为明道十九世孙也:
伯符至克绍至大明柱国程钟灵之八房至贵州遵义程氏桂花九大房世系:
一世伯符姒氏→二世廪丁姜氏→三世仲任黄氏→四世子藏邓氏→五世休父胡氏→六世仲辛黎氏→七世黑肱娥氏→八世君识季氏→九世应赵氏→十世公龛任氏→十一世抚李氏→十二世思陵吴氏→十三世德邈孙氏→十四世婴胡氏→十五世伯先游氏→十六世叔本姜氏→十七世会姜氏→十八世括李氏→十九世叔虎姜氏→二十世景遂李氏→二十一世远袁氏→二十二世玮吴氏→二十三世悫吴氏→二十四世珍和尹氏→二十五世黑李氏→二十六世整张氏→二十七世元则马氏→二十八世玄通张氏→二十九世翔孙氏→三十世泰游氏→三十一世康王氏→三十二世君缙徐氏→三十三世文爽王氏→三十四世孝宠张氏→三十五世公似王氏→三十六世炅尹氏→三十七世伯盛→三十八世奢应氏→三十九世元昱游氏→四十世建杜氏→四十一世晓赵氏→四十二世智彻姜氏→四十三世延王氏→四十四世牧尹氏→四十五世元谭徐氏→四十六世超张氏→四十七世冯游氏→四十八世丰王氏→四十九世景秀王氏→五十世原政游氏→五十一世保云王氏→五十二世法晓顾氏→五十三世隐隽希氏→五十四世道乐张氏→五十五世次茂何氏→五十六世察吴氏→五十七世宝惠胡氏→五十八世灵洗董氏、李氏、王氏、刘氏→五十九世文季苏氏→六十世子响陆氏→六十一世育游氏→六十二世皆失氏→六十三世弘失氏→六十四世大辨失氏→六十五世文英潘氏→六十六世皓失氏→六十七世日华金氏→六十八世怀直王氏→六十九世执恭阙氏→七十世士庸林氏→七十一世嚴洪氏→七十二世秀高氏→七十三世俶段氏→七十四世羽张氏、贾氏→七十五世希振赵氏、崔氏→七十六世遹赵氏→七十七世珦候氏→七十八世颢彭氏→七十九世端本郭氏→八十世晔刘氏→八十一世克绍丁氏→八十二世淑良王氏→八十三世清丁氏→八十四世桧邓氏→八十五世英罗氏→八十六世德昭夏氏→八十七世振祖胡氏→八十八世大可熊氏→八十九世宗理熊氏→九十世万龄徐氏→九十一世庭甘氏→九十二世俊贤李氏→九十三世五常(号:善,字庆元)熊氏→九十四世作述(名暹,字景初,号雪窝)张氏→九十五世文胡氏、显之(名:斈)丁氏、度丁氏、寿林刘氏。女二,长桂林。
注:九十五世文胡氏、度丁氏、寿林刘氏迁徙不详。
→九十五世显之(名:斈)→九十六钟灵林氏→九十七世程聪张氏、程明赵氏、程智张氏、程慧李氏、程定王氏、程国刘氏、程安王氏、程邦袁氏(皇帝赐名,原号名不详)。
注:克绍:明道四世同弟克功自开封迁荥泽后又迁洛,德昭:明道九世迁湖北麻城孝感乡,万龄:明道十三世孙,卒麻城,灵柩运回河南归葬大杨坟,钟灵:明道十九世孙,明进士,圣召任职迁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落业鹅掌大丘,官校尉,圣封 国柱,配林氏,生子聪。因国乱入川无考,望后人详查.据河南缑山谱。
程钟灵之八房邦祖系老谱记载撰文:原文录下:据本支祖谱记载,乃颢公五世孙,宋儒程清先生所著。开篇有言词於:两夫子明道先生也,讳颢,伊川先生讳颐。设教遗风,貫通今古。先王而作,归於明拜。万古流传。祠固於年世族的,是吾宗支,谱同供养。又载於,祖谱寻其从尔来,来自京师中代,据载,颢生三子,长端懿,次端愨(早卒),三端本(宋进士),被融医治死,年仅四十有一。因此在伊川祭祀侄时,称四十一郎。
两程故里《两程正宗世系谱》172页至175页记载:
贵州钟灵之系:→七十八世颢彭氏→七十九世端本郭氏→八十世晔刘氏→八十一世克绍丁氏→八十二世淑良王氏→八十三世清丁氏→八十四世桧邓氏→八十五世英罗氏→八十六世德昭夏氏→八十七世振祖胡氏→八十八世大可熊氏→八十九世宗理熊氏→九十世万龄徐氏→九十一世庭甘氏→九十二世俊贤李氏→九十三世五常(号:善,字庆元)熊氏→九十四世作述(名暹,字景初,号雪窝)张氏→九十五世文胡氏、显之(名:斈)丁氏、度丁氏、寿林刘氏。女二,长桂林。注:九十五世文胡氏、度丁氏、寿林刘氏迁徙不详。
九十五世显之(名:斈)→十九世钟灵林氏→二十世程聪张氏、程明赵氏、程智张氏、程慧李氏、程定王氏、程国刘氏、程安王氏、程邦袁氏(皇帝赐名,原号名不详)。
注:克绍:明道四世同弟克功自开封迁荥泽后又迁洛,德昭:明道九世迁湖北麻城孝感乡,万龄:明道十三世孙,卒麻城,灵柩运回河南归葬大杨坟,钟灵:明道十九世孙,明进士,圣召任职迁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落业鹅掌大丘,官校尉,圣封 国柱,配林氏,生子聪。因国乱入川无考,望后人详查.据河南缑山谱。
根椐桂花房和大明柱国程钟灵系之八大房系各支系的老经单簿、老谱牒原根记载:
五常(号:善,字庆元),世袭五经博士位,后受封昭信校尉。
作述(名:暹,景初,号雪窝),世袭长官之职,明朝宣德4年,(1429年)领旨赴黔治理贵州(播州)。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显之(名:斈),袭承其位治理贵州(播州)。
作述(名:景初,号雪窝):墓葬播州东城20里。:显之(名:斈)::墓葬播州东城20里。
世系:五常(号:善,字庆元)→作述(字景初)→显之(名:斈)→钟灵→皇帝赐名:聪、明、智、慧、定、国、安、邦(原号名不详)。
程钟灵生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己亥年,公元1479年),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八年(乙丑年,公元1505年)进士,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丁卯年,公元1507)圣封校尉,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四年(己巳年,公元1509年入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年,公元1553年)圣封柱国(从一品)。明穆宗朱载贺隆庆三年(己巳年,公元1569年)告老还乡,卒于明穆宗朱载贺隆庆六年(壬申年,1572年)。享年93岁。祖籍源流河南,世袭五经博士,迁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湖北麻城孝感有祖业,钟灵守业。后继袭承明昭信校尉赴江西吉安府任职,落业泰和县鹅掌丘,平定西南后落业内江府,旨领为业内江县高梁镇西涯街石子岭。程钟灵娶刑部尚书林俊之女生八子,皇帝赐名:聪、明、智、慧、定、国、安、邦(原号名不详)。八人各有职业,弟兄出仕,或在举贡,或任监史,六行国,八行邦,自幼无职,后以寒窗加苦,选入内阁,亦称臣僚。有举人、贡生、监吏、唯国、邦二公升进朝廷,虽无公侯之职,后选阁公之品,名居高座,位极人臣。后人称程钟灵之八大房系。因此, 程钟灵之八大房系后人尊程钟灵为迁川入黔始祖。
程聪,原籍江西吉安泰和县,程公钟灵长子,明朝举人,娶张氏。正德1509年随父入川平定蓝廷瑞反叛,居四川内江高梁镇石子岭程家湾。万历初年,时逢战乱,与弟明、智等扶母林夫人随营入播征夷,落户仁怀安罗里三甲地名青菜沟,创业开基,辛苦百端,为入黔始祖。百年归天与张氏合葬于青菜沟大坟林。
程明,程公钟灵次子,四川内江高梁镇石子岭程家湾生,明朝举人。娶赵氏,生子万都、再止,为迁茅台桂花、二合大坡熬水两支程氏始祖。程明逝后合葬青菜沟大坟林,与程聪张氏共生基。赵氏祖母墓在程聪张氏程共生基院前是也。万都祖娶张氏,于明万历十年即1582年,从仁怀三合青菜沟迁茅台桂花落业。生程朝举王氏、程朝选王氏、程朝钦张氏、程朝晋(字:应孝)张氏何氏、程朝识(字: 发祥)张氏、程朝敬(字志忠)胡氏、程朝用(字永禄)余氏、程朝龙(字伯山、号永庹)王氏刘氏、程朝敏(字忠志、号永爵) 殷氏王氏张氏,九大房系。为桂花房九大房支系始迁祖。清顺治三年即1646年,拟定20字辈和传承经单簿记载的“立雪堂宗派小引”,为万都后裔四百多年来的历史记载及字辈完全统一的主要依据。万都祖嗣孙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各地,一部分迁徙西南各省和全国各地及海外。初步统计,万都系九大支后裔逾两千户万余人。自立堂派“立雪堂”、家风“明道家风”、郡氏“安定郡”。世代栉风沐雨,蕃衍播迁,自强不息,成为大西南及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力的程氏名门旺族。后裔思念祖德,不论迁徙何地,外迁的支系都统称程氏桂花房,都将桂花村作为寻根问祖的发祥地。有诗为证:“桂花繁茂枝枝发,明道程门代代兴。”
程智,程公钟灵三子,四川内江高梁镇石子岭程家湾生,明朝贡生,娶张氏。万历初年,时逢战乱,与兄聪、明等扶母林夫人随营入播征夷,落户贵州遵义府仁怀县高大坪,为入黔始祖。开基创业,历尽艰难,为嗣孙描绘蓝图。程智张氏下传世宗、世富、世发、合早、程教五子。
程慧又名程册,娶妻李氏,程公钟灵四子,明朝监吏,四川内江高梁镇石子岭程家湾生。万历初年,干戈四起,兵燹不断,民不聊生,与兄聪、明、智等扶母林夫人随营入播征夷,平定后落户遵义。程慧李氏传98世登山、泰山、奇山。99世朝玉、朝贵。
程定,程公钟灵五子,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明朝监吏,娶王氏。正德1509年钟灵公携林夫人入川平定蓝廷瑞反叛,定祖出生于四川内江高梁镇石子岭程家湾。明万历初年,兵燹不断,连年战乱,干戈四起,居无定所。定祖与胞兄聪、明、智等扶母林夫人随营入播征夷,落户贵州省遵义府遵义县董公寺。
程国,程公钟灵六子,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明朝武举,娶刘氏。正德1509年钟灵公携林夫人入川平定蓝廷瑞反叛,驻守四川内江高梁镇石子岭程家湾,国祖生于此地。
程安,程公钟灵七子,祖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明朝贡生,娶王氏。正德1509年钟灵公携林夫人入川平定蓝廷瑞反叛,安祖出生于四川内江高梁镇石子岭程家湾。
程邦字玉伯,程公钟灵八子,河南开封府吉甫县令荣乡生,任河南御史大夫,入朝选任阁公之品,名居高座,位极人臣,逝后葬河南玲珑山。娶袁氏,封诰命夫人,传惠旌、惠麟,为河南汝宁、安徽凤阳、江苏南京、贵州遵义、大定、威宁、云南宣威、昭通、镇雄、彝良等地始祖。
以上钟灵八房谱系资料来源:由程颢30世孙程耀华、程颢36世孙程国云及八大房各支编委人员,通过仁怀、遵义、四川敘永、云南昭通、威宁及各支地几百年祖碑墓志铭(碑序)记载以及原仁怀桂花房传承《经单薄(立雪堂宗派小引)》、程洪崑桂花房《程氏族谱》、威宁支系收藏老谱(宋儒程清先生著) 、八大房各支地支系《经单薄》经单薄、地方志、史学家程有为《中华姓氏谱录·程》的记载,几经核实考证,并收集当代资料加以整理,在二程正宗谱内载明。两位族贤为钟灵八房认祖归根作了不懈努力,于2016年,耀华率家人回故里祭祀先祖,赠故里桂花房族谱一部,并帅领族委于2018年年在故里二程祠竖立正面《颢公二十一世孙讳万都寓贵州仁怀之渊源碑》、侧面《人民公仆程洪崑》人物碑。其后国云又自助经费,代表端本公后裔全体族人在故里二程祠竖立正面《程颢公三子端本后裔渊源碑》、侧面《西南程氏程清公后裔传承世袭》碑,并亲自率领族人回故里祭拜先祖,为西南程氏作了应有的贡献,也树立了崇高榜样,为上慰先灵,下启子孙。今有今有族贤寻根修谱人:明道公30世,钟灵公12世程跃华(字恩圣,号耀华) 一生(身)无私奉献敬祖亲宗,呕心沥血寻根修谱,沿着祖人走过的足迹,寻觅祖人的功德,为程钟灵系以及川黔程氏族谱大统宗奠定了基础。并与明道公33世,钟灵公15世程天一、明道公(36世),钟灵公(18世)程国云等沿着川黔古盐栈道继续寻查程氏先人曾经走过而留下的足迹。编修本支系族谱与贵州遵义20余万人汇修贵州遵义《程氏总谱》作出了贡献。今将明道公19世钟灵之子,八房子孙续入二程正宗谱,后与各支系支谱接衍!
二程正宗谱编委会撰……2019己亥年敬叙!
上述资料, 纯属个人修谱收集资料, 仅供程氏修谱人参考, 如有摘录采用, 需在修谱中注明资料来源, 即:贵州遵义程跃华(字恩圣,号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