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皮带引出的话题

  看到一首小诗:

  

  扫地眼尘净,

  

  焚香心境清。

  

  案头时一炷,

  

  邪虑不应生。 ​​​

  

  这首小诗的调子似乎有些不应景,都什么时候了还搞这些小情调。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有的人经历苦难,几乎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想想自个,还不是灰头土脸的。

  

  不想再过度谈论这件事了,不要把灾难变成喜事,不要去消费别人的苦难。

  

  还有就是不适应一些现象:要不捧上天,要不踩到地缝里,这都不正常,让人惊慌,这还是2020年吗?

  

  昨天微博上冒出一个热门话题:钟南山儿子钟帷德系爱马仕皮带。

  

     在《中国人物志》这个纪录片里,有一期是对钟南山的采访,本来前面的气氛都很好,但是当采访到钟南山的儿子钟帷德的时候,画风就开始变了。本来钟帷德一直在谈论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和教育方式,但观众的焦点并不在于此,而是开始各种酸和骂。原因竟然是钟南山的儿子,系了一条爱马仕的皮带。

  

  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比较离奇,如果单拿出一条爱马仕皮带,或者单拿出钟南山儿子钟帷德,都没有问题,可把二者放到一起在有些人的眼里却起了反应。

  

  爱马仕皮带话题背后,反映的是价值观的的问题。

  

  到底什么样的人更值得尊重?

  

  一个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有贡献,这个人就值得人们尊重。同时,这个人的身上还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会让人更尊重?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这样的特点的话,那莫过于是苦哈哈的生活俭朴。

  

  一根皮带产生的话题,是基于上面的价值认同产生的反映——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为大家所尊敬的人,不应该使用奢侈品,从另一个角度、心理上讲,这也是他们对心目中尊重的人的更高期待。

  

  不过,这种期待未免有些苛刻,虽然他们是从爱护的角度出发。

  

  我想,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基础,是非、对错、善恶、真假、美丑,是一致的,不存在矛盾和冲突的问题。

  

  但在看待具体事情的时候,却常常会表现出一些细微的、让人不易察觉的差异。这些差异隐藏的很深,以至于我们身在其中的当事人也意识不到。

  

  需要明确的是:一个人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就应该受到尊重。而且是不带任何副加条件的尊重,不因为他经济上的穷富,和社会上地位的高低等等而改变自己应该得到的尊重。

  

  假如说一个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报答,以至于生活穷困,那属于是:为众人抱薪者毙于风雪,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而对于那些把社会报答他的奖赏,又重新奉献给社会的人,当然还会受到人们额外的的赞美。

  

  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行为看作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更不应该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去强迫别人。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问题的时候,才算真正把握住了是非、对错、善恶、真假、美丑的分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