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否也有过一次“太康失国”?|史记周次元039

周宣王姬静一生过得挺不容易的。他爹周厉王姬胡外逃的十四年,他一直在扮死人。那段时间,周天子的位子空着,像是一直为他留着似的。

《史记》次元里把这段时间称为“共和”,天下好像在一种奇妙的制衡状态下保持着一片太平的局面。这也很可能让人发觉了一个事实:其实有没有那个周天子,好像都一样。

后来,姬胡死在了外面,他的儿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在大家的记忆里这个人应该是在十四年前就死掉了。“死而复生”的他的处境是否很像商王朝时的少康呢?周王朝在等他来实现一次中兴吗?

039

关于周宣王姬静死而复生,周公和召公怎么解释这个神奇的事件的呢?召公告诉大家当年死掉的是自己的儿子,真正的太子姬静还活着。然后大家就信了吗?十四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人生有多少十四年啊。我们做个比较,在殷商时代,伊尹把太甲放之于桐宫,只有三年的时间。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也只有七年。周宣王姬静却整整做了十四年的死人。相比起来,姬静比他们忍耐力高多了。

也很有可能,大家早已经忘记了这件事,甚至不必要去深究,那个太子姬静是否真的还活着。周天子的位子也不能这么一直空着。一定有不少人虎视眈眈。这样下去会出大乱子的。周公和召公牢牢控制着大局,似乎也一直做着把姬静重新推到前台的准备。

不过,当我们把这事放在更长的历史里去,看一看夏朝发生的故事,会不会发现有一件很奇妙的事呢?这样的事在夏朝似乎也发生过。

真正要比较的话,周王朝的这十四年像极了夏王朝“太康失国”那些年。

在夏王朝的时候,太康流亡在外,夏王朝一度中断,政权几乎被取代。但并没有出现一个明确的信息,表明有谁有能力有威望取代夏王朝。后来经过少康的艰难努力,夏王朝又一次翻了盘。少康给夏王朝带来一次中兴。这表明夏王朝经历那一次危机的严重程度,也证明夏王朝的生命力有多顽强。

我们再来看一下周王朝这十四年,在一场混乱之后,周厉王姬胡被赶出了王城,一直流亡在外,最后死在了流亡之地。他的命运是不是像极了太康呢?

“厉王出奔於彘。”“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

周厉王的儿子姬静被召公藏了起来,大家都以为他已经死了。十四年后,他突然“复活”,成为新一任的周天子。

这十四年姬静是否也是卧薪尝胆,为自己有一天能够登上周天子的王座暗自努力呢?他是否一直都在用少康的故事激励自己呢?他一直都在寻求更多的支持,拿回那个本该属于他的周天子之位。也可以说,在周公和召公的协助下,他最终也实现了复国。如果从姬静的不懈努力来看,这几乎是少康复国的翻版。

但是,王朝的名声就是不一样,几乎同样的故事,在夏王朝就叫“太康失国”,到了周王朝,就是“共和”。

因此还有一种解释是,这十四年真正执政的其实是一个叫“和”的共国贵族。周公和召公在这段时间,其实是和他形成了互为牵制的三巨头。后来,在周公和召公的运作下,把周宣王姬静推上周天子的位子,其实是取代了这个叫“和”的人。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段时间如果称作“姬胡失国”,应该也是准确的。

不过,在《史记》次元里,司马迁是不愿意打周王朝的脸的,这也是儒家的面子。类似的记录往往含糊,而且一带而过。就像是那个伟大的、名声一直很好的周王朝从来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危机。尽管事实上很可能此时的周王朝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中,命悬一线。

“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我们看一下,十四年以来,周公和召公到底在干什么?一方面,他们应该并不希望周厉王姬胡重新回来,而是在等一个机会,把太子姬静推上王位,成为新的天子。另一方面,应该不遗余力地废止了周厉王之前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政,重新回到周王朝传统的文、武、成、康时期的执政方式。也就是说,姬胡所做出的激进的变革彻底被废除,在新旧贵族势力的交锋中,保守力量又一次稳住了阵脚。这里的周公和召公应该就是这一力量的代表人物。

他们是否是在把一切都调整到位之后,才把周宣王姬静搬了出来呢?

也或者,姬静一直都在暗中参与。如果他一直都像少康一样,为了有一天能够复国,从没有放弃过努力。也就是意味着他要想成功,必须借助一些实力派的力量。周公和召公当然是的。这很可能需要姬静和周公召公代表的传统贵族势力达成一种妥协或者交换:也就是要能保证坚持“文、武、成、康”当年的政策不动摇,使旧贵族和诸侯的利益得到保障。

这是不是就是姬静和他们达成的复国条件呢?旧贵族和诸侯协助他复国,他要保证不会像他爹一样,做那些伤害大家利益、破坏大家一团和气的事。姬静答应了。

“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看看他们之间达成的条件:

姬静做周天子,但是要由周公和召公两人辅政。在三个人的主导下,开始重新变革,变革的方向是参照传统,效法文、武、成、康那些年代的政策。作为另外一个交换条件,诸侯们重新把周天子当成天下共主。之前,诸侯们早就开始不把周王室当一回事了。不高兴就不来朝觐。责任呢?当然都推到周天子的头上。这不是大家不守规矩,是你周天子自己把自己的威望搞砸了,怪不得别人。

这个调整应该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之前分析过,不管是“专利”政策还是启用荣夷公和卫巫,在周厉王年间的实施的那些政策客观上是对周王室有利的,只是动了诸侯和旧贵族的奶酪。现在到了姬静做周天子,也意味着需要把当年周厉王姬胡吃下去的吐出来。

周宣王姬静还有选择吗?之后的十二年,所谓的“法文、武、成、康之遗风”,实质上很可能是吐多少,怎么吐的问题。直到大家都有了一个满意的结果。

如果周宣王姬静即位之前的十四年是谈条件话,他即位后的十二年,就是双方兑现承诺的时间。关于这一点,周宣王姬静干得应该不错。

“十二年,鲁武公来朝。”

这也意味着,在重新确立周天子的地位,诸侯恢复朝觐周天子这回事上,鲁国起到了带头作用。当然啦,在后面的故事里可以单独讲讲这件事,鲁武公是有私心的。他有特别的目的,这也让鲁国后来进入持续多年的危机里。

我们也许可以看一下,周宣王姬静真的愿意这么干吗?这些选择可能让他非常为难。周王室的日子可能在他这一代更加难过。周厉王姬胡当年所面临的矛盾只是被搁置了,困境仍然存在。对于周宣王姬静来说,很可能意味着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在扮死人的十四年之后,姬静终于有机会登上王位。当时的他是否满怀憧憬,努力给周王朝带来一次中兴呢?不然那十四年的苦也白吃了。之后的很多年,他是否一直都努力维持着和他的支持者之间的关系,不去触碰他们的利益。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爹当年面临的难题其实按照他即位时达成的妥协,其实没有办法真正解决。

“法文、武、成、康之遗风”并不是什么万能药。周宣王姬静发现,还是需要做一点改变。

不过,他一动,问题就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