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鼎山与《大公报》\海龙

.人与事/董鼎山与《大公报》\海龙2021-05-21 04:24:01大公报字号分享

图:晚年的董鼎山。/作者供图转眼间,著名作家董鼎山去世快六年了,他在辞世前最后的日子仍然写稿和发稿於《大公报》。他与《大公报》有着几十年的情谊。在他晚年,我採访并撰写《董鼎山口述历史》时他常跟我谈起他的“大公报情结”。董鼎山告诉我,青涩少年时,徐铸成是他心目中的新闻界英雄,而《大公报》就成了他的崇拜对象。他一九四五年沪江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申报》,但他嚮往的却是《大公报》。他非常敬佩范长江在《大公报》上的系列报道;当然,他也很喜欢萧乾欧洲採访的战地新闻。他跟萧乾等也都成了好友,这是后话。据董鼎山说,他这种“大公报情结”直到一九七九年后才得以接续前缘。这缘於他作为第一批访问中国的美籍华人回美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介绍返国见闻被中国《参考消息》翻译刊载。敏感的编辑旋即通过他弟弟董乐山联繫他给《大公报》撰稿。《大公报》刊发董鼎山文章后,一下子由此衔接上了董鼎山在香港和欧美几十年未见的新闻界旧友,使他非常兴奋。自此,他给《大公报》撰文一发而不可收,延续了他的后半生。那些年,董鼎山在内陆知识界和学界广为人知。他打开了一扇西风窗,在改革开放大门闪开一条缝时向内陆介绍欧美的文化、文艺和社会政治舆情,几乎启蒙了一代人。当年内陆跟欧美隔绝了近三十年,百姓对西方的知识近乎是零。记得费孝通最早访美回国后写篇介绍美国超市的短文引起了轰动,因为那时候内陆尚没有一家超市──读者对这种全新的事物几乎没有概念也不能想像。当然,那时香港读者对这些西方事物早已是“老神在在”不太稀罕了。但董鼎山深知如何因应不同读者需求,他有的放矢地向《大公报》读者提供不同的讯息和精神食粮。而这些,有的又通过《参考消息》返刊内陆,使读者受到了更多的精神洗礼。由此,《大公报》又起到了良好的槓杆作用。那时节,董鼎山给内陆多家报刊包括《读书》写专栏,不止介绍美国风土民情,也介绍西方文艺和思想、科技浪潮等。当年的他风头一时无两,著名作家王蒙、刘心武、张洁、莫言,电影导演谢晋、张艺谋等到纽约都要向老爷子拜山门叙码头。靠着《大公报》他也结交了一些港台和海外读者。每当跟我回忆起这些往事,满屋子裏都响起董鼎山爽朗的大笑声。当然,人红是非多。记得当年他文章满天飞、时人争说董鼎山时钱锺书说董鼎山的文章不是做学问而只是“报道”。弟弟董乐山闻之转告他,没想到董鼎山却对此大度一笑:“我本来不是做学问,我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他早年在上海滩做新闻、写小说红极一时,后来他到美国读新闻,他在美国也做过报刊;虽然后来在高校工作,但他最留恋的职业仍然是新闻业。做口述历史时,我让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个总结,他说他心仪的定位是最愿意被人称作新闻人。其实他一生真正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光不足十年。可他终生为报纸写稿。就因为他是一个自觉的新闻工作者,他一生不忘使命,始终为《大公报》写稿。董鼎山晚年一直是《大公报》“大公园”的特约撰稿人。不仅写散文随笔,写书评和时事评论,董鼎山也喜欢介绍欧美文坛情况和时尚等。他的文章往往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其文笔老而弥健,对美国的社会评论一针见血,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政治见解。二○一五年,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爱妻先他而逝,此事对他打击异常沉重。他向相熟的《大公报》编辑写了“封笔”宣言向读者告别。他的“告别文”已经在纽约报纸上发表,可是“大公园”编辑却“扣发”了此文并写信安慰他向他继续约稿。痛定思痛,董鼎山告诉我,是《大公报》编辑们这些悉心勉励鼓舞了他。不久,董鼎山又开始继续写稿,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结束前夕;他记着《大公报》的这些情义。董鼎山一生珍惜友情,而朋友们温情的关爱和他对报纸及新闻事业的念想又支撑他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生命之旅。这种情愫是弥足珍贵的。谨以此短文忆念他跟《大公报》的交往和这段情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