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展览如烟

展览如烟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世界各国对香烟的定位非常有意思,公开申明为“吸烟有害健康”,但因有高额的税收收入,难免“禁而不止”。事实上,要让这种全球性的“集体爱好”根绝,可能性微乎其微。作家写作和书家写字时,先要来几只烟,腾起袅袅烟雾之后开始作业,仿佛灵感不在脑子里,而在烟丝中。

一日,忽然想到展览与香烟之间竟有许多相似处。

首先是对展览的态度便与对香烟的感触十分接近,想拒绝又不能完全拒绝,极其暧昧。展览有时不免乌烟瘴气,故批评较甚,但最终还是趋之若鹜。有人说,人生不过是一碗阳春面,如今的书法展览一届不如一届,不过就是几包烟而已,抽一抽玩玩,过过瘾,不必太在意。

卖烟者早有声明,“吸烟有害健康”,但最终有人还是要吸。类似声明是一个单方面承诺,但可以用来推卸责任,甚至完全免责。声明“有毒”之后,购买消费即属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书法展览亦如此,“来稿一律不退”,已是丑话说在前头,责任已不在主办方,即使有差错不要紧,已经找到借口。尽管结果有时会和预料中的差不多,权衡之后还是要参加的。窃以为,“选择权”最终在作者手中。对于展览,要么参加,要么不参加,君子协定,“事后诸葛亮”或“马后炮”都不好,就如同买烟的人回头责怪卷烟厂制造了有毒的香烟,想讨个说法,很难行的通。可以抽烟,也可以不抽,悉听尊便,爱抽即抽,不必强求,不抽最好,少抽为妙。对参展也是一样,参展和不参展皆属个人自由,千万别说参展不好,也别说不参展就不好。任何人或任何事,说好说坏的都会有。这个世界既有营养,也有病毒,是共生的,展览不可能像纯净水一样,但也不能弄成霉干菜、臭豆腐。

为什么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呢?现实地来看,抽烟虽然在整体上对人的身体会不利,但有的人抽了很多烟,照样长寿,有的人从无嗜烟之好,却是短命,“一样的大米饭,养出不一样的人”。正是这种不确定因素,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多彩。这个世界什么样的人都要有。有的人参展,水平很高,有的人不参展,水平也很高。艺术水平千万别和获奖对应起来,关键是自己能否适应应展这种方式。好比两个人都感冒了,去医院吃同样的药,有的见效,有的无效。像过去的科举,历代治世能臣都是从中出来,考不上的吴敬梓和蒲松龄也都是人才,不要绝对化。万事万物如果绝对化,那世界就过于单一了。国人的教育就是从小好好听话,说出来的话都一样,行动高度一致,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的衣服,一样的发型。书法不能这么做,因为最怕的就是单一化。

展览可比作香烟,有的货真价实,有的假冒伪劣,有的只是华丽的包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像展览中既有一些真正具有实力的作者,也有名不副实的特邀和评委的垃圾作品,蹩脚货色。香烟既有品牌,也有杂牌,名牌天价,赫赫有名,杂牌面对的是普通大众,各自对应不同的位置。展览也是一样,既有各类全国展览,也有多种民间展览流行,适应不同的人群。这里要谈到二者最接近的本质——有瘾。愈抽愈想抽,愈参展愈想获奖,书法一旦迷上获奖成名,就如同抽烟上瘾一样。成名和赚钱不是人人能为,但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想,二者何其相似!

有人说展览好,是因为乃既得利益者,有人说不好,是因为受到排斥冷落,或者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是看清了其内在本质。抽烟也有同样的规律,很多人心痛以香烟作为高档礼品或消费品,抽完什么也没有,可能会为此而后悔,但过了一秒种之后还是要抽。人会嫉恨在同一场合那些给别人好烟却对自己视而不见的人,对展览也是如此,为什么就没有看上我的作品呢?抽好烟的人从来不需要自己买烟,字写的好未必就能入展或走上书协某个位置上,真是写的蹩脚也可能照样当评委。很多不正常的现象一定会出现,证明这个世界才正常,否则本身就不正常。

香烟可以当作礼品送出去,也可以是收到的礼品。展览可以作为人情,也可以收取人情,二者都是资本运营和交换。所以,展览不管形式如何,名称怎么变,本质不会变。香烟的品牌很多,最后都是一回事,尼古丁加上雾气袅袅。展览花样多,最后也还是一样,有人得利,有人骂娘,几家欢乐几家愁。

香烟可以是一个人无聊的时候解闷,也可以时多人在一起交流,相互敬赠。展览可以是孤芳自赏型的个展,也可以是多人相互补充的格局。香烟有特供,某些牌子的香烟专供某些特殊人物抽,国人自古分成三六九等,至今如此,以后一段时间还会如此。追求平等是因为不平等。展览有特殊条款,会有特邀作品,所以,展览中的一切,何尝不是人世间的真实写照呢?毕竟是芸芸众生呐。香烟一般只会敬给熟人朋友,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对于展览来说,也会遵照这种“熟人定律”,入展的可能性随着某个名字为人所熟知的程度而增加概率。名气大的更容易入选,虽不是百分百,但可能性绝对要大得多。

香烟和展览相近之处非常多:单方面承诺、可以过瘾、讲究名气、可作为礼品、有固定的享受人群、评价各有口味、特殊条款、熟人定律等几十条。从根本上来说,展览和香烟都属于消耗品,消耗着青春、健康和财富。人应该珍惜生命,关注自我,寻觅更多的人生和艺术真谛。


作者:薛元明,艺术批评家,专栏作家。

(0)

相关推荐

  • 在农村里抽好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是大挣钱了,还是为了面子?

    农村里不比城市里,基本上是一个熟人圈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遇到村里人或者是熟人了,都要驻足打一下招呼寒暄几句,其中打招呼之后,多数人都会有"递烟"的习惯. 在过去,老人们主要是以抽 ...

  • 大观园‖蔡军:多年过去,那种隐隐的痛

    母亲和父亲一样,都很传统,万事不求人,总觉得给别人增添麻烦,自己的心里会很不安,所以他们这一生中,都活得很踏实.我也知道,这许多年来,不到万不得已,母亲和父亲是绝对不会打破多年以来这种做人的原则的. ...

  • 【阅读悦读·小说】蝶雨《上镜》

    [作者简介]蝶雨,农民,初中文化,中国文学院作家协会会员.蒲城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网络媒体和<散又选刊><当代作家><作家天地>等. ----------- ...

  • 薛元明|罕见两版本!吴昌硕《修震泽许塘记》技法解析

    吴昌硕<修震泽许塘记>技法解析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说到吴昌硕的篆书,自然要说到<石鼓文>.吴昌硕发掘了石鼓文,石鼓文成就了吴昌硕.虽然涉猎石鼓文的非吴昌硕 ...

  • 薛元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技法解析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刻于山东泰山,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计44行,每行10-125字或不等,凡2799字 ...

  • 薛元明:书法应酬之作害人害己的“十大罪状”

    所谓应酬,凡是书家自己不想写而又要勉强去写的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应酬对每个书家来说,几乎不可避免,无论是名家还是一般爱好者,就是刚刚入门的也会有应酬,比如说写个春联什么的.名气大,找的人多,但可以收取一 ...

  • 薛元明|人未老,字先老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人书俱老"常被用来形容一些老书家的创作,年龄.艺术修养以及书法创作一道升华,达到某种高超的艺术境界.近来观摩一些青年书家的创作,一味追求夸张 ...

  • 薛元明:不趋于俗—徐渭仁篆书联赏析

    不趋于俗 ---徐渭仁篆书联赏析 薛元明 徐渭仁(?-1854),字文台,号紫珊.少年时与梁同书友善,继而与陈鸿寿.张廷济等结为金石书画之艺友.收藏碑帖甚丰,精于鉴赏,时人称为"巨眼&quo ...

  • 薛元明:伊秉绶罕见篆书,百年难遇!!

    伊秉绶罕见篆书 百年难遇!! 作者:薛元明        伊秉绶篆书作品极少,迄今所见不过三:两件是临作,一是临<浯庼铭>,选唐篆"冷门",可见其偏好,笔画细致轻盈,字 ...

  • 薛元明|所谓“大家”

    所谓"大家"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经说过一段众人皆知的名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书法之"大家& ...

  • 薛元明:学书法二十年为什么我的胆子越来越小?

    一晃自己学习书法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但目前的感觉却不大好,说句心里话,我的胆子是越来越小.这是一个大师泰斗满天飞的时代,着实让人眼花缭乱,星级评定层出不穷,展览作品尺寸也是越来越大,大到展厅的墙都放 ...

  • “字内功”和“字外功”| 薛元明专栏

    “字内功”和“字外功”| 薛元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