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为什么是“蝗虫”?薛宝钗一听就懂

刘姥姥走后,贾府了却短暂的欢乐,大观园众人聚在一起,日常评论起刘姥姥。家里来了客人,如果彬彬有礼,光风霁月就会让人羡慕感叹。若是刘姥姥这般,必然要遭到调侃嘲笑。这不,最早对刘姥姥“发难”的就是贾探春和林黛玉。
(第四十二回)探春笑道:“也别要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
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大家基本都懂得,所以一想起前情都笑起来。
薛宝钗想得更进一步解释道:“ 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薛宝钗的点评远比“母蝗虫”三个字更促狭,将刘姥姥贬低的更甚。以至于大家都说宝钗利嘴不让王熙凤和林黛玉:“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
对于薛宝钗的注解,脂砚斋【蒙侧批:触目惊心,请自思量。】
上一次脂砚斋如此说,还是焦大醉骂那一节,用了“惊心骇目”四个字。何以“母蝗虫”让脂砚斋如此警觉?这要从“母蝗虫”的典说起。
蝗虫的古称很多,先秦古籍中有螽((zhōng))、螽斯、斯螽、蝝(yuán)、螣(téng)、蜙蝑(zhōngxū)等。“螽”是蝗类的统称,“蝝”是蝗的若虫,也就是幼蝗。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春秋》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冬,蝝生”。
“螽斯”随着时间演变,在传统文化中逐渐为褒义,指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之意。
《诗经·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故宫中有“螽斯门”,想要生育的妃嫔,据说会于螽斯门下祈福。
《疏》:“蜙蝑长而靑,长角长股,股鸣者也。或谓似蝗而小,斑黑。其股状如玳瑁,五月中以两股相切作声,闻数步者也。”蜙蝑就是蝈蝈,至此螽斯与蝗虫分道扬镳,螽斯代表蝈蝈,与蝗虫区别。
林黛玉给刘姥姥取名母蝗虫,是调侃刘姥姥如蝗虫过境,大吃大嚼似“灾难”。
不过薛宝钗解释林黛玉用“春秋”的法子刻画头天的“景”,令脂砚斋大呼“触目惊心”,则属于曹雪芹的另一个意思。
作者在薛宝钗的“春秋”之后,又埋伏了“春秋”。刘姥姥这“母蝗虫”,隐喻的是贾母这“螽斯”。
《诗经·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意思是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就是贾母子孙成群的样子。而刘姥姥“断子绝孙”,带着外孙子来贾府给女婿家牟利,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母蝗虫”。
贾母留下刘姥姥,就要借以教育贾家子弟自省,能够长久昌盛,子孙兴旺,别像刘姥姥老来贫。
有意思在,曹雪芹担心读书人不能领会,早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
(第四十回)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刘姥姥外孙板儿在贾探春的房中指着帐子上的草虫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注意这里就对应“母蝗虫”。而重要在这里还有三个意思。
一,蝈蝈就是“螽斯”,指贾母的福寿。
二,蚂蚱就是蝗虫,指刘姥姥的老来贫。
三,贾探春的房间有蝈蝈和蚂蚱,后文也是贾探春的话引出黛玉“母蝗虫”说法。预示贾探春日后远嫁为王妃,子孙昌盛,福寿无双,她才是真正的“螽斯”。
贾府其他众人,包括薛宝钗,抄家之后多是寄人篱下。今日调侃刘姥姥,他日也是母蝗虫。
脂砚斋说“触目惊心”,是众人枉费贾母苦心。
当然,源于互为“春秋”笔法,刘姥姥旺了外孙板儿一家,她又是“螽斯”。贾母死后,贾府被抄家,她则又是“母蝗虫”!
所谓“春秋”,皆是隐笔,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是也。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收藏,文章每日持续更新

动手转发一下,没准您的朋友也爱看,感谢赞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