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之如何提出问题 | 田野现场的思考是我问题意识和灵感的重要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给了很多年轻的学者很大的发表空间,对年轻学者的研究非常的支持,我博士期间的第一篇C刊论文发表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我自己也是很感谢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毛老师之前说让我来做一个分享,我自己其实也是一个研究的初学者,也是刚开始学习,也谈不上经验,更多的可能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在研究过程当中,尤其是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当中,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受。
我2017年博士毕业之后在贺雪峰老师那边做了两年的博后,然后入职南开大学。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做研究,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非常关键,所以我首先给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提出问题。怎么样提出一个有意思又有价值的问题,对于我们做研究来讲非常重要,可能它的重要性比你回答对了一个问题,我觉得是更有吸引力的。一个好的问题是一个好的研究的前提,如果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伪问题,或者是个假问题,你这之后的研究都没有太大意义。怎么样才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好问题呢?
进入田野现场
首先是要进入田野,要了解现实,要形成一些基本的常识判断。我们做研究,特别是对于我们做经验研究的人来讲,其实很多时候问题都是来自于田野现场而不是书本上一些既定的理论或概念。所以其实我感觉只有进入田野才能够提出真正接地气的,也是一些真的问题。
田野也分很多种,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田野现场,比如说对于我们做农村研究的学者来说的话,可能我们的田野主要就是在农村,需要我们经常到了各个地方的农村进行调研。但对于一些做其他研究的,比如做教育研究的学者,他的田野可能是在学校,做劳工研究的田野就在工厂,城市社区就是做社区研究的田野。所以田野可以分很多种,任何地方都可以构成经验研究的田野。就是说具体进入哪个田野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就是一定要下去,最主要就是你要去接触这些现实的经验,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了解到这种现实问题的复杂性,然后也才能够从中提出一些有意思的、有价值的问题。
这个我自己深有体会,比如我是做家庭研究的,大家知道在社会转型当中家庭变迁是非常快的,而且这个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你不进入田野现场,你是很难捕捉到这些有意思的、微妙的变化和现象。比如我们很多家庭研究是基于人口统计数据做出来的,但是我觉得我们仅从人口数据去认识家庭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家庭的微妙变化能够在田野现场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所以我说要想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的话,首先你要进入到经验当中去,当然田野分很多种,根据自己的研究的侧重点,进去之后你才能知道现实世界是很复杂的,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可以去解释的。
刚讲到田野很重要,那么我们进入田野之后就做什么?首先是只有进入到田野,才能够接触到非常鲜活的现实经验,你才能了解到这样一些现实,特别是你能了解大众社会方方面面的一些变化。由于我们国家的区域差异很大,社会变迁也很快,所以这种差异不只有东中西的差异,也有南中北的差异,很多现象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表现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些特征。比如我自己之前做彩礼研究,在经验当中就会发现“彩礼”这个词在不同的地方,它的内涵完全不一样。有的地方这个彩礼是给到女方父母的,是一个对女方父母的补偿逻辑;但有的地方可能就想给女儿以及她新婚的小家庭的,所以彩礼的配备和额度也不完全一样。我们经常听到高彩礼现象,但并不是在每个地方都是高彩礼,有的地方反而是低彩礼。所以你进入到这个田野之后你才能够发现这些鲜活的经验,你才能够发现不同的经验之间,不同地区的这些现象其实有很大的反差,那么这些反差就可以构成我们思考的起点。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为什么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你不接触这个经验现场的话,你是很难接触到这些东西的,这是进入田野的首先的一个目的。你可以触摸到很多当下正在变化的,以及在各个地方经验的不同的形态去丰富你自己对整个社会以及你的研究的一个认识。这构成了整个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它可以形成我们很多常识判断。我们经常讲常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常识,都了解常识,常识也需要我们去大量地去接触,去形成的。这是第一个层面。
在田野现场思考
第二个田野的重要性在于在田野现场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现场。我们进入田野不仅仅是说他给我们提供一个收集资料的一个工具,一个现场,对我们来说更多的在田野现场更多是构成了一个思考的现场。你在田野现场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你在田野现场的思考跟你在办公室的思考其实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状态。我自己是有很深的一个体会的,在田野现场你会感觉到思维会更加活跃,会更加敏感,会更容易产生灵感。为什么呢?因为田野现场的所有经验都是鲜活的,所有的经验都很复杂,所有的经验都在你的身边,围绕这些经验你就可以有更多的想象。
就我自己来说,写的很多学术论文,最初的问题意识、最初的灵感的来源其实都是产生于田野现场,都是在现场有了一个大致的问题和大致的逻辑,然后再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我觉得田野现场对于研究者来说,不仅仅是收集资料的一个现场,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在现场思考的空间。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也是我们团队经常说的一句话,“田野是无止境的”。为什么说无止境?当我不是把它作为一个搜集资料的场地的时候,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场地,那么你就可以持续地进入。即使你去一个地方调研过,你再次去也能产生不同的灵感。田野当中产生的这些灵感就构成了我们问题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也是我们可以去提出很多有意思的,有价值的学术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田野调研的方法与经验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调研经验和方法。以我们团队的调研为例,主要有三点,一是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可能很多研究者是做定量研究,我们做经验研究的话,也有一套自己方式,我们经常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这种方式事先并不需要有非常明确的问题,可以根据田野现场来形成问题意识。我们在田野现场的时候,会发现各个地方的经验是各不相同的,或者说同样一个经验在不同地方它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它的形成的逻辑都不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根据每个地方有什么有特色的内容,去重点关注。我们分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一个访谈对象会访谈3—4小时,非常深入。可以根据访谈对象的知识范围,根据他的特点,他知道什么我们就了解什么,来进行交流,会收获很多。比如有的访谈对象很擅长讲故事,跟他交流就能掌握案例的前因后果和逻辑;有的访谈对象不擅长讲故事,而是喜欢发表观点看法,遇到这样的访谈对象,就可以跟他抛一些大的、开放性的问题,让他去谈他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的访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对每个访谈对象进行深度挖掘。
二是集体调研。一般有两种调研方式,一个是个人调研,一个是集体调研。比如做博士论文的时候,通常是个人调研,个人调研的好处就是可以进行比较有深度地思考,因为没人跟你讨论和交流。我们平时的调研更多的是采用集体调研的方式,集体调研的好处是大家可以相互研讨,相互激发,那这个时候,田野现场变成了研讨的现场。我们每天白天调研完后,晚上调研成员(大概3—7人)会集体讨论3—4个小时,每个人都需要对当天自己从调研中获取的一些“点子”有一个总结,然后再讨论,大家相互激发,问题推进非常快。很可能刚开始你对问题也没有想明白,但是在大家共同的讨论中,这个问题就慢慢地理得比较清楚。这个过程也是我们产生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观点的一个空间。
三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关注“整体经验”。整体经验指的是我们的调研并不是专题调研,我们通常会关注村庄方方面面的情况。这样的调研看起来不那么专业,但好处在于你可以形成对地方经验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在经验当中,很多问题是相通的。比如我自己比较关注家庭研究,我到田野中,并不只是关注家庭,我还关注村庄治理,关注村庄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构成我去理解家庭现象的基础,同时我自己的家庭研究,也构成了我去理解整体的其他现象的基础。所以我们团队有个说法就是:“村庄当中提问题,现象之间找关联”。所以我们强调的是整体经验法,我们在村庄整体场域当中去发现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如何把握这种关联,如何厘清各种经验间的逻辑线,本身是对研究者的考验。在论文发表上,我可能是以家庭研究的论文居多,但我也很多是关于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建设的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关注整体经验的好处就是我们能够很快进入其他相关领域。因为前期有这个基础,后面你想进入哪个领域,其实这个门槛和成本都是比较低的。它不仅可以提供一个整体的把握问题的视角,同时也能低成本地进入其他领域。
所以在如何提出问题方面,主要就是以上三点,关键就是持续地进入田野,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之后,很容易在经验中提出问题,你会发现不同经验的碰撞,不同地区经验的差异,以及同一经验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方式,都可以构成提问的起点。只有真正去接触这些经验,才能提出一些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
来源:本刊编辑部整理自李永萍“论文写作与发表”直播分享会
作者:李永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