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小金刚》里7个葫芦娃被7种不同手段制服,让人细思极恐
《葫芦小金刚》是《葫芦娃》的续集,也是我们童年时期都看过的电影,初看只觉得是一部单纯的儿童动画片,可等长大成年后再细细咀嚼,才发现这根本是一部孩子无法理解的成人童话,更是一部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葫芦山镇压金蛇精和蝎子精
《葫芦小金刚》该部动画片,侧重对现实社会诸多现象的隐喻,片中多处设计直接或间接地隐喻了当时的社会现象,通过动画片的形式,传递了20世纪80、90年代的部分社会价值观。
大娃被金元宝和钱币擒住—隐喻金钱腐蚀人心
第一个被挖出来的是大娃,大娃力大无穷,将小妖打得落花流水,可青蛇精变出了一个大元宝,“葫芦娃,这金元宝可大着呢,你可当心被他压住了,就永远翻不了身了。”
金钱的诱惑是巨大的,对于金钱的贪恋可以让人很快堕落,所以这万斤重的元宝,既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又是人无法承受的重量。
特别的是这个元宝的攻击方式是“压”,而不是撞击,而恰恰是这个“压”设计地非常巧妙,多少人就是被无形的元宝和欲望压得爬不起来呢?
元宝之后,青蛇精又变出了“钱通神”,并说到:“这叫'钱通神’你当心掉进了钱眼里就休想再钻出来。”人们常用掉进钱眼里来形容一个人贪图钱财,看不见钱以外的东西。
作者连续用了两个隐喻金钱的法宝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人要学会拒绝金钱的诱惑。这两个法宝的设计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融入了非常成人化的价值观。
最终葫芦娃在铺满金钱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失去了往日的霸气,很快就被一只黑手拽进了钱眼,束手就擒了。
大娃被黑手拉进钱眼里
二娃被黑扇妖风吹瞎眼—隐喻社会歪风邪气迷人眼
二娃是第二个被挖出来的,二娃的能力是千里眼和顺风耳,是个辅助,对妖怪的威胁不是很大,他象征着明辨是非的人。妖精的办很简单,一个黑扇子扇出一股妖风,歪风邪气刺瞎了双眼。
虽然二娃能明察秋毫、一目千里,但是在妖风面前,仍旧是被破功,只能束手就擒。
这股妖风正是隐喻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的作风和风气,特权也好,歪风邪气也罢,重要的是人的意识出了问题。
把不正当的作风和风气当成是正当和正派的做法,更有甚者当成是为人处世的宝典,那还能明察秋毫,看事情通透吗?风气不好,再明辨是非的人,都可能迷失方向。
二娃被妖风迷住眼睛
三娃被穿小鞋举步维艰—隐喻清廉之人被诬告
接着三娃也掉了下来,刀枪不入的三娃象征立身处世百毒不侵的清廉之人,这种人通常很难对付,三娃和妖精缠斗了半天不落下风。
青蛇金祭出了法宝,没想到却是一双小鞋,这怎么可能打败制服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三娃?可事实就是三娃穿上小鞋后,寸步难行,洋相尽出,被青蛇精轻易收服。
社会生活中,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即使是在百毒不侵的清廉之人,也只能深陷泥潭,寸步难行。
三娃被穿小鞋举步维艰
五娃被“霉臭五毒汤”给毒倒—隐喻身处社会大染缸里而变色。
水娃海量,能把河水吸干,水娃的攻击方式也是非常光明正大,就是简单的大水冲,可其威力却着实不小,水娃就是隐喻社会中的一股清流,能在浊世保持清醒。
但青蛇精却看中了水娃缺乏计谋,变出了“霉臭五毒汤”,灌了一肚子坏水把水娃给毒倒了。
水娃就是有本事又如何,身处于大环境的染缸里,难免不被环境毒害而变了颜色。即使是一股清流,在社会大环境被污染下,也难以生存。。
青蛇精变出“霉臭五毒汤”
四娃被烧大锅饭给累倒—隐喻干实事之人被平均主义现象压抑积极性
四娃是火娃,蛇精使出了狠毒的一招,你不是火力很旺吗?帮我烧锅饭。这样的要求刚开始是被火娃鄙视的,太小看人了吧,火娃傲慢的说到:“我一吐火就把它烧化了。”
“你到底是孩子不懂事,老是夸大口,你不知道这大锅饭可不好烧啊。”蛇精的这句话也是剧中的点睛之笔。火娃不信,烧到精疲力尽,也没有把这锅大锅饭烧熟。
在大锅饭面前,个别干实事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只能落了个筋疲力尽,感觉身体被掏空了。
四娃烧大锅饭
六娃被插上叶子,扣上金钹—隐喻中庸之人被安上小尾巴,扣上大帽子
接下来是会隐身的六娃,他是七兄弟中最灵敏、聪敏的,但在葫芦兄弟中表现出色的隐身娃也吃了瘪。
六娃本来是bug般的存在,隐身能力来无影去无踪,但还是因为大意被安上小尾巴而被发现,最后被扣上了一顶金钹而被抓。
六娃的能力是隐身,那代表着社会中的隐士,对世俗纷争置身事外。可是有时候不站队也是一种罪,没有错误可以制造错误,最终无奈被安上了小尾巴,扣上了大帽子,同样无法全身而退。
六娃被安上小尾巴
七娃被蛀虫从内部腐蚀攻破—隐喻团结的团体往往从内部最容易攻破
最后要说的是七娃,七娃的“团灭法宝”,紫葫芦的存在是导致蝎子精和金蛇精失败的直接原因。在葫芦兄弟中,他是无敌的存在。
但坚固堡垒最容易在内部攻破,青蛇精变出了一只蛀虫,用蛀虫从内部啃食,就算是再厉害的法宝,也难敌蛀虫的蚕食。
社会上团结的团体,往往从外部难以攻破,一旦从内部侵蚀动摇,就很难不落得分崩离析的下场。
七娃宝葫芦破裂
该剧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反映80、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各种社会现象丛生,借此警醒世人,如此隐喻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