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世智库】周大力:把欠孩子的这一课补上
国人多忌讳谈“死”,似乎这是一个不吉利的字眼。然则有生就有死。正如《论语.先进篇》记载,学生季路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命历程本就是从生到死,向生而死,向死而生。从哲学观点上讲,生与死不过是不同的存在概念,在生命历程中,我们应该珍视生命,热爱人生,乐观自信,享受开拓奋进的人生过程,而当生命走到尽头时,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不惧怕死亡,平静、安详、有尊严的离世。【作者:周大力;来源:通世智库;编撰:张小青】
一次,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会长罗点点在给大学生们讲解“生前预嘱”时,一位年轻人站起来说,他由姥姥带大,和姥姥感情很深。姥姥曾对他讲:“如果有一天我不行了,只要有一口气,你们也要救我。”年轻人问:“姥姥这样选择对吗?”罗点点回答道:“你姥姥的选择没有错。事实上,在如何选择生命末期处理方式方面,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尊严离世和无尊严、无意义延缓死亡的区别。”
多年来,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坚持在医院、大学、书会等地进行讲座,与此同时,由罗点点著述的《生前预嘱十讲》、《缓和医疗十讲》和《我的五个愿望》等著述也陆续问世,且广为流传。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也在扩大。大家把“生前预嘱”、“我的五个愿望”如同种树一样,种进了医院和学校。我们在与不同年龄的人接触后,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让年轻人甚至儿童认识生命,了解尊严死的内容,这很重要,毕竟“生前预嘱”的最终执行人,多数都是年轻人,是孩子。
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位朋友身患癌症多年,在生命末期时送进ICU抢救,当医生通知,人已处于死亡状态时,这位朋友的女儿,一位正在念大学的高材生,疯了一般哀求医生延续抢救,不准将病人身上的插管拔掉……
家中的长辈们都竭力劝阻她不要闹腾,人死不能复生,更何况她父亲患病多年,一直努力医治,如今生命走到尽头,一切均无法逆转,就让她安心走吧。真没想到,无论怎么劝也劝不住。孩子平日里聪明懂事,学习好,多才多艺,这么一个知书达理的孩子,怎么就在面对死亡问题上,这么不冷静,哭天喊地,不让医生做最后处理。我真的蒙了,对于每一位选择“尊严死”并填写了“生前预嘱”的人而言,当最后一刻来临,执行者只能是亲人、朋友,其中许多是年轻人。一旦他们不接受“尊严死”,在没有相应法律保护病人的选择情况下,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年轻人不认识生命,不能埋怨他们。很多父母怕孩子畏惧“死”,在孩子们面前大都讳谈“死”字。我看过一篇文章说:90%的父母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甚至有的家庭连爷爷奶奶去世都不敢告诉孩子。家长怕谈“死”吓着孩子,认为不告诉是保护孩子的好方式。但事实上,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懂得死,才能更好地活,懂得死是大自然的规律,任何人也无法阻挡,才能懂得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使生命更有意义。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全过程是如何从生到死,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同仁们,编写了专供孩子们阅读的儿童绘本。这是一位母亲和孩子对话死亡的真实故事。
绘本讲的是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玩耍,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讲述中开始认识生命。让孩子从认识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中,懂得一切生物都有生有死,人也是如此。所以,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孩子们很自然地会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会死吗?是的,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阻挡不了,所以,我们要尊重生命,也要尊重死亡。要感恩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坦然面对生命终结的死亡。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生前预嘱协会,还利用六一儿童节,组织小朋友走进大自然,认识花草、昆虫的生命过程,并引导孩子们用画笔绘出七彩人生。孩子们的认知力量很强,他们除画出地球、宇宙、动物和植物外,还画出自己的理想、家庭和科幻图,其想象力之丰富,令我们和家长都感到惊讶。他们把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愿望都用彩笔画出来,表现出他们懂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也从中领悟到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当然也包括尊严死亡,因为这是生命的一部分。
更感人的一幕是,孩子们将北大王一方教授围住,听他捧着蚕宝宝,讲述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命的历程。大学教授给小学生及幼儿园的孩子们讲述“生与死”,那么生动传神,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懂了…… 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缺的正是这样的课堂。
“生命教育”太有必要从孩子抓起。我们欠孩子们宝贵的生命教育课。在我们宣传推广“生前预嘱”时,居然有很多年轻人困惑和不解,表示,即使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选择“尊严死”,他们也不会接受,更不会执行长辈们的“生前预嘱”。“好死不如赖活”,即使长辈到了生命末期,也要穷尽各种生命支持系统不让他们走。孩子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对生命的认识却那么肤浅,对“人固有一死”又是那么不解和抵触,让人唏嘘不已!
“怕死”和“漠视生命”在年轻一代的头脑中似乎同时存在。人们从不断出现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自杀”现象中感到,社会和家长对年轻人畏惧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不尊重、不珍惜生命难辞其咎。在2019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生命教育,让人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领会向死而生的哲学思想精髓,才能幸福生、尊严死。
让这种爱的教育在全社会开展起来,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生命吧!【作者:周大力;来源:通世智库;编撰:张小青】
作者:周大力,出生于1948年,经济学学士、高级经济师,现任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