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高校彻底改革基础课程,学生满意度高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了

长期以来,高职数学教学普遍存在课程内容不实、教学方法不活、课程思政弱化、教师能力不适等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此现象于2013年开展研究,并于2018年起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全面改革基础公共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公共基础课在培养专业技能、提升素质能力以及确保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于2013年组织团队围绕高等数学课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推出了若干项教改成果。

2018年7月,研究团队制定了《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三化一提升”实施方案》,建构了实化课程内容、活化教学方法、强化课程思政、提升教师服务专业能力的“三化一提升”整体解决策略。

同年9月,学校在本校42个专业的数学课程进行课改试点,次年推广到英语和语文课程,并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数学学科进行推广,参与教师41名、学生1.8万多名。

从实际成果数据来看,此次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有10050名2018~2020级在校生参与课改,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得分值高于往届学生,数学学科素养显著提升。

此外,师生课堂互动率提升了25%,考试通过率由80.8%提高到96.75%,参与改革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2021年4月,麦可思研究专门联系到研究团队负责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卓春英院长,邀请卓院长为读者分享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举措。

课程改革 模式先行

卓春英院长表示,课程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不”一“弱”。具体为课程内容不实,课程与专业脱节,基础不同、专业各异的学生学习内容大同小异;教学方法不活,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单调、沉闷的课堂环境,学生主动学习性缺失;教师能力不适,服务专业发展的理念落后,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采用信息化等多种手段的教学能力不强;课程思政弱化,课程教学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和精神等培养成效不明显。

针对这四个方面的教学问题,卓春英院长带领研究团队逐一解决,首先是课程内容问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新定位,我们构建了'四类型、四维度、二课型、多接口’课程教学模式,简称'442X’教学模式,以'实化’课程内容。”

数据链接: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基础课程改革后,麦可思数据显示,学校2019级、2017级、2016级学生对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整体认可度高,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评价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比例分别为99%、99%、98%。从课程各方面评价来看,有70%的学生认为本校公共基础课程能够使用多媒体/线上平台等辅助教学;有69%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契合时政;有68%的学生表示理论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实践基地授课等)。

具体来看,“四类型”指数学课程教学的创新科技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四种类型人才培养指向。

“四维度”有两重含义,一是确立了“服务专业+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发展技能”的课程定位,二是建构了“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数学思维、人文数学”的课程体系,卓春英院长进一步解释,“四门课程侧重点不同,高等数学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数学建模培养学生技能,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人文数学着重学生素质培养。”

“二课型”指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多接口”指思维课程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能有效支撑四类人才的培养需求。

同时,为了增强课程的德育作用,强化思政教育,学校实施了目标、内容、路径、评价“四融”行动策略,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学科的特色性。

“教”“评”配合 活化课堂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重点,是育人成才的主战场,基于构建的“442X”教学模式,学校提出了“以专业显问题,以问题引知识,以知识建模型,以模型拓应用”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理念,并顺势推行了“探究式·四环节”教学法。

“我们广泛应用了线上线下云课堂混合式教学,力图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卓春英院长说。

“探究式·四环节”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在于,教学过程拆分为“问题情境”“知识学习”“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四部分。

从教学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课程设计并制作或选取适应的学习资源,创设基于实际生活的场景并引出需解决的专业问题,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最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从学习角度出发,在了解问题任务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所需的理论知识,并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建模解决问题。

该教学方法非常强调“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课前的资料学习、课后的反思与知识迁移等都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为练、竞赛励学,扩大了课堂的宽度和深度。

针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校提出推行评价鉴学,构建了多元化全过程的“334”评价体系。

“334”是“三维三课四导”的简称。“三维”指过程性考核、终结性+个性化评价、课程思政评价;“三课”指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四导”指课前导学,课中导思、导练,课后导引。

“该评价体系单纯在'评’的基础上融入了'导’,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

在评价中形成评价目标多维度、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功能全过程的特点。”卓春英院长解释道。评价目标多维度的含义即关注课程思政、创造能力、专业素养、自我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并引入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团队互评、督导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而全过程的评价策略确保学生及时得到反馈,及时改进,提升学习成效。

专业能力 “三促”提升

教学方法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主要从三方面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

通过“推”和“赛”促进专业理念转变。即推动公共基础课教师对接专业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团队,并将竞赛项目植入课程内容以促进教师理念转变。

通过“观”和“挂”促进专业知识掌握。教师一方面观摩其他专业老师课堂教学,一方面到企业去挂职锻炼。

通过“督”和“评”促进教学能力发展。学校有校、院两级督导团队,并建立了“四评二优三结合”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其中四评是学校、院系、教师和学生评,二优是“优质课堂主讲教师50佳”“优秀课堂过程管理导师”奖项,三结合是评选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结合。通过考评可以全方位看出教师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学校统计数据与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参与了该“三促”项目的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均有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明显,学生满意率提高9.5%;教师质量评价提高了0.5分(10分制),全体教师在三年内获评优质课堂主讲教师50佳和优秀过程管理教师共计23人次,占获奖教师的6.1%。

2019年以来,参加教师能力大赛获市级一、二等奖3项,2名教师职称得到晋升。教师主持市级教科研课题立项平均0.4项,撰写教科研论文55余篇,高被引论文59次,申报专利7项。相比以往数据有较大的提升。

“育人是课程的根本目的,从实际教学和数据反馈来看,近三年本校参与改革的学生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创新思维更加活跃,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卓春英院长总结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