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技巧
<1>并列关系句群
(1)平列
(2)对举
<2> 顺接(承接)(连贯)关系句群
<3>解说(解证)关系句群
(1)总分式.总分(分总)关系句群
(2)注解式
(3)特解式
(4)例解式
(5)问答式
<4> 递进关系句群
<5> 选择关系句群
<6> 转折关系句群
<7> 因果关系句群
<8>目的关系句群
<9> 假设关系句群
<10> 条件关系句群
<11>衬附关系句群
<12>概括与具体结构关系:分两种: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概括
<13>让步关系
●.识别出自然段内的句群中各句子的.结构關係.组合方式.组织方式
识别句群的组合类型
我们主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把句群分为以下句群的结构类型和复句的结构类型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按语序和虚词表示出来的逻辑关系或抽象关系来划分的。
根据逻辑关系的不同,句群可以分为若干类型。 11类:
<1>并列关系句群
(1)平行并列
平行并列:前后分句所列举的情况,在逻辑上平行并列、程度相当,不分先后、主次。
其所列情况可以是相互关联的不同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还可以是同一主体的不同动作,可能是同时并举、交替并举的,或是同地进行的。平行并列句无所谓偏、正句之分。
(2)对举并列.对比并列
对照并列:前后分句所列举的情况,意义相反或相差较远,用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对照,来表达所要肯定的意思,表明情况与预想相反。分句之间有偏正句(主次句)之分,即有先后、主次之分,前句为次句,后句才是主句。
指句群由两个或几个句子之间有并列关系的句子构成。几个句子分别说明或描述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几个句子分别说明相关的几件事,或从不同的方面阐明一件事情,还可以是同一主体的不同动作,亦可以是相互关联的不同事物,各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并列的,平行的,没有主次之分。或围绕一个内容,从几个方面进行叙述,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并列的.
并列句群常用的关联词语是(“也、又、还、同时、同样、与此同时、此外、相反,另外,除此之外,还有,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最后,等等)
①洱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南北长百里,东西宽十余里,就放在它前面。苍山,这扇彩色锦屏,高达八里,宽百余里,就竖在它背后。
②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
③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例1: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条路线。
例2:每次从山上回来,他都要给明明拔一束野花,让孩子送到母亲面前。他还把这五彩斑斓的花朵插在一个空罐头瓶中,摆在惠英嫂卧室的床头柜上。
有些并列句群不用关联词语。例如:
例3:不论遇到多么不愉快的事情,只要采取积极的向前看的态度,脑内就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荷尔蒙。不论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么优越,只要心情怨怒憎恨、忧愁苦闷,脑内就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例4: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的。对于一个刚从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是能看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对比式结构
对比式结构可以看成是并列式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因其具有鲜明的特色故单独列出。.区别在于对比式结构并列的部分往往是互相对立的,如并列的事例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公与私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故称为对照式结构。
如《守财奴》一课中,巴尔扎克就将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和种种为争夺金钱的种种丑态和女儿欧也妮对金钱的无所谓,对父亲的真爱鲜明对比,突出葛朗台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以及欧也妮灵魂的美好和崇高。记叙文中的对照结构应该特别注意不要简单地通过评价直接对比,而要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让事实说话。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与令狐冲这一对人物,师父是个伪君子,徒弟却是真君子。通过两的正反对比更突出了令狐冲的正义,也充满了对令狐冲这一人物地喜爱。
对比式结构的运用注重用正反两个截然不同的事实来进行对比,以突出对中心人物或中心主题的褒扬。切勿以简单的结论评价来进行对比。用事实说话是这一结构的精髓。
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其基本模式为:
正面材料
开头(引出材料)→ 主体 →结尾 (抒情.议论)
反面材料
以上3种记叙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技法,既是分别独立的,又可以融为一体,如总分中,分的内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对照式,而无论是并列还是对照,在一篇文章中都只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所以不要可以追求形式,还是要集中展现人物性格以及文章主旨。根据文章的内容需要来决定使用哪一种模式。一种好的结构能让人物或中心更加丰满突出,绝对是考场长分的终南捷径。
<2> 顺接(承接)(连贯)关系句群
这种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发展的顺序或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记叙的.
承接句群中句与句之间存在前后连贯,顺接承受的关系,这些句子之间叙述的事情,有的按动作先后承接,有的按时间先后承接连续,有的按空间位置承接连续,有的按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承接连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承接关系的句子构成。
承接句群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就,于是、然后、接着、继而、从此、起先...后来,最后,至于,下面,等。)
①“那时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
②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 ,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③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彩霞。转眼工夫,又变成紫绛色,最后,逐渐增加一层层灰暗。于是,黄昏的纱暮就轻轻地落到水面上。
④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最后,当这一切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的天空,是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例1: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时间顺序)
例2:她甚至孩子气地想:如果能把脚下这颗小石子一脚踢到前边那个小土坑里,冯书记就会马上回来;如果踢不进,今天就不回来。于是,她就提心吊胆地躲这颗小石子,真的像这颗小石子能决定冯书记回来不回来似的。(想象和行为的顺序)
如果是按叙述的事情的先后次序来安排句子,则可以不用关联词语。例如:
例3:雨住了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例4:在这幽静的湖面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静,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
<3>解说(解证)关系句群
(1)总分式.总分(分总)关系句群
有三种形式∶总叙―分叙,分叙―总叙,总叙―分叙―总叙.
组成句群的句子之间有总括和分述的关系.有的先总后分,有的先分后总.
总分句群由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第一句话是概括性的总说,后面的句子分别进行具体阐述或说明;或者前面的句子分述,最后一句总说。
总分句群中用于总说的关联词语有“总之、总而言之、总起来说、总起来看、归根到底”等,
用于分述的关联词语有“首先....其次....再其次”等。
例如:
例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总之,“知识能改变人的性格”。
例2:户籍制度在社会管理中取得的作用的是明显的。首先,户籍可以通过公民身份证登记,从而证明身份,并确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其次,可以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此外,对于公安机关来说,户籍管理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和重点,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总分式结构
在记叙文中不论是写人、事、物、景中的哪一种,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记叙文的核心,将核心内容放在记叙文的开头,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是总起;而放在写人叙事的结尾处加以强调,是总括。总分结构就是以这个总起或总括为节点进行区分的结构。因此总分式结构可以细分为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但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人物性格和主题)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总分式结构:此种结构方式是文章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般说来有三种: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①總分式:先總敘後分述
中心句在段(篇)首(開頭)為焦點,往往概括主要內容。
②分总式:分述後總敘
中心句在段(篇)尾
③总分总式:總起-分述-總結
写记叙文的时候,老师常要求学生开头点题,中间具体叙述事件,最后扣题,这是“总—分—总”式
中心句在段(篇)开头: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結尾加小結: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在分析论文时,总要先提出问题,再进行分析,最后作出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仍是“总分总”式,因此,这种结构方式是最常见常用的一种。
(五)、并列式结构
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我们知道凡事无绝对,都存在着不同的侧面。因此无论是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还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常常需要从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来写人叙事,表现人物和主题,这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使文章有了层次感和厚重感,这就是最常见的并列式结构。
如果是写一个人物,我们应该围绕人物的性格选择细节。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往往有着多个侧面,那么,要展现一个人复杂的性格,就应该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侧面去展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进行记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立体。以此来全面客观的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既有虚荣心极强的一面,也有自尊自爱的一面,作者通过借项链和丢失项链之后的两方面细节对比展开,展现出玛蒂尔德可恨可鄙又可敬可爱的两个侧面,使得人物立体丰满,栩栩如生。
如果记叙文写作中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去叙述事实,我们依然可以采用这一章法,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面的实例加以表现,通过小和大,名人和普通人,文艺界和体育界,物质和精神等等不同的方面的人物或事例,展现相同的主题或者主题的不同深度。如以“丰收”为主题的一篇作文,一位同学就选择了两位不同的人的事例加以展现,一是选取了自己的舅舅因种植的西瓜又大又好而获得了“瓜王”的称号和后光荣回村的情节,展现新时代的农民物质上的丰收。接着又用自己在教师节那一天去看望老师,老师书房中满满一面墙上贴满了学生发来的贺卡,展现了辛勤耕耘的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收。这样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共同展现出“丰收”的意义,给人深刻的启迪。
运用并列式结构需要注意:并列的几个内容应各自独立,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性格或主旨);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注意不要出现交叉或从属。而这多种角度的内容和事件本身相互独立的,并无统属关系,但都为同一个中心服务,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并列关系,而这种文章的结构也就是常见的并列式结构,也让文章更富于客观和波澜。
圍繞著主題,從幾個方面展開敘述,每一層次集中寫一個內容。層與層之間是並列的關係。 要通过记叙的线索,理解文章的思路.正确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事情发展过程、或按作者感情的发展,或按场面,或按文章特有的标志(空行或小标题)分层次。
这种结构对于刻画人物非常的适合。人物性格都是很复杂的,有正义的一面,有邪恶的一面,有活泼的一面也有刻板的一面,人性往往有着众多不同又相互独立的侧面。那么要想将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就需要将这些不同的侧面都有所展现。正如鲁迅文章中的阿Q一样,通过不同的事件,将阿Q那可怜可悲可吧可恨的不同侧面展现的淋漓尽致。从而令阿Q这一形象栩栩如生。
如果记叙同一主题的事,方法也是类似的。如以诚信为主题的记叙文,就可以写商人、农民、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的事迹来展现同一个诚信的主题,他们之间也是并列的关系。
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模式是:
材料①
开头(引出材料)→ 主体 →结尾 (抒情.议论)
材料②
(2)注解式
(3)特解式
(4)例解式
(5)问答式
句子之间有被解说和解说的关系。一般指后面的句子解释,说明,补充,限制前面的句子.可分为∶引申性的,例证性的,注释性的,补充性的,结论性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解说关系的句子构成。
用的关联词语有(像、如、例如、据说、比如说、举例说、这就是说、可以说、也就是说、意思是说、换句话说,所谓,当然,总而言之)。
如:“一营花了很大气力把渡船弄到手。这是这里唯一的一只船,现在这只船成了我们渡河的唯一希望。”
“怎么能不粜tiao4呢?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例1: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例2:现在不只是组织纪律差,政治纪律差。比如,中央说要落实政策,他就是不干。这是什么问题?这就是政治纪律问题。又如,要军队同志帮助地方消除派性,使群众团结起来,可是有些同志就是不执行这个方针。这是组织纪律问题,又是政治纪律问题。
有时解证句群也可以不使用关联词语。例如:
例3: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该句群没用关联词语,通过后句的回答,对前句提出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解释。
例4: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说,高官厚禄收习不了,贫困穷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4> 递进关系句群
这种自然段前后句子所写的内容,在意思上逐步加深的.
递进关系:前后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语意上有轻重之分,后面句子比前面的句子在意思上更进一层。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句子组成.
常见的有(而且、并且、并,也,还,更,甚至、甚至于、何况、况且、更有甚者,等。)
①“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入发笑。”“现在联络邢家是个必要措施。何况谁知道新县长是怎样一副脾气呢?”
②大理的花又多又好。尤其是茶花 ,如果说云南茶花甲天下,那么大理茶花就该是盖云南了。
③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怪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④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的“小”来。
例1: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
例2:尽管他们多如蝼蚁,他却一个也不认识他们啊!何况,他并不打算当某一个中国人的上帝,将他可以赐予的良机随便赐予。
<5> 选择关系句群
各句分别提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句与句之间一般要使用表示关系的关联词.
选择句群系句子之间是从几项当中选择一项的关系,各句分别提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选择关系的句子构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者、还是、还是……还是……,要不(么)、其中、是...还是、要么...要么、或者...或者,)
①“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②把它放了吧,它准是死。养着它吧,家里没有笼子。
③要么我们重复过去的错误,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痛苦。要么清除过去错误的影响,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使人民得到切实的利益。
例如:
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我又模糊地睡去了吗?或者我在嘻嘻地笑你的愚蠢吗?或者我在怜悯你的痛苦吗?
<6> 转折关系句群
这种自然段前面句子所写的内容和后面句子所写的内容是相对或相反的.
转折句群中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
句子之间在意义上不顺着说下去,前后意思相反,有一个大的转折。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句子构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但,但是、可是、然而、不过、不料、可惜,尽管如此,虽然,只是,其实,幸而,)
例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来看,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吞并。
例2:人类史告诉我们,贫穷会引起一个社会的混乱、崩溃和革命,巨大的财富也会引起形式有别的相同的社会效应。
例3: 对我们来说,也许类似的话题谈论得有些为时过早了。不过,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预先把金钱和财富上升到哲学、社会学和历史的高度来认识;正如我们用同样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贫穷与落后一样。
例4:他们的文化程度并不很高,发言也没有稿子,可是他们说的有思想,有感情,语言生动感人。
例5:“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古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吞并。”
<7> 因果关系句群
这种自然段是按照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来构成的.
因果句群中句子之间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构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果∶所以、因此、其结果、看样子,由此看来,正因为如此)。(果因∶因为、原来、原因是、是因为、就因为、正因为如此、由于、)
例1:“她性格和蔼,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zhou2li)相处都很和睦。”
例2: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被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例3:作品的句子有长有短,短句子可以一口气读完,而长句子有时候则需要分成几段来读。因此,停顿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
例4:《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例5:在义理、考据、辞章这三者中,义理应当是灵魂,是统帅。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材料是要由观点来统帅的。
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
由前后分句表达一事物,是后分句所表达的另一事物出现的原因或结果。有说明因果与推论因果两种句式。分句之间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因果关系连词:那么、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如: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⑴说明因果句:对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的复句。偏句提出一种事实情况作为依据,正句表示这种事实所必然导致的结果。又分为前因后果和因果倒置两种句式。
①前因后果:如:“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此…”。
【例】(因为)我们年轻,正处在学习效率最高的黄金时段,(所以)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时光,刻苦钻研。
②因果倒置:如:“之所以…是因为(是由于)(就在于).…”。
【例】她(之所以)今天没到校,(是因为)生病了。
⑵推论因果句:推论因果句的偏句提出一种已经发生的状况,正句推断出一种应该如此的结果。
常见的关联词语有单用和合用两种情况:
单用:“既、既然、可见”。
合用:“既然……那么(就、又、便、则、可见)”。
【例】A:(既然)屡次碰壁,(那么)就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做法。
【例】B:(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就)不要再埋怨自己了。
【例】C:(既然)知道自己错了,(便)没有必要那么躲躲闪闪的了。
【例】D:他从不愿向外人吐露自己贫困的真实一面,(可见)他的心理负担是何等沉重!
<8>目的关系句群
组成语段的句子之间有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目的句群中句子之间有行为和目的的关系。
目的句群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为此、为此目的、为的是....... 省得,为什么....)
例1:“你来了,好!省得我去找你。…
例1:我学习勤奋,刻苦锻炼。为的是夺回失去了的宝贵时间。
例2:在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为此,党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转移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9> 假设关系句群
组成语段的句子之间有假设和结果的关系.
句子之间是假设的情况和实现后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关系。
假设句群常在后一句中单用“那、那么、否则、不然、如果这样,如果,要不,即使,如果不那样”等关联词语。
例1:“但将来的命运,不也就可以推想而知么?如果乡下人还是这样的乡下人,老例还是这样的老例。”
例1: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
例2:就我自己看过的古今中外的文章来说,凡是感情诚挚,写景写实的作品,总使我感到写得入情入理,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否则,给读者的印象就适得其反。
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表示前分句所假定某种情况出现(或不出现)了,就会(或者也不会、也不能)引发后分句所表达的另一种情况的出现。分句之间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⑴.顺延性假设:前分句所假定某种情况出现了,就理所应当会引发后分句所表达的另一种情况的出现;或者前分句假定的某种情况不出现,就理所应当不会引发后分句所表达的另一种情况的出现。
常用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那么…”。
如果……就……
要是……那么......
即便…...也……
即使……也……
倘若……就……
要是……就……
倘若......便.....
【例】(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去栽树。
⑵.排除性假设:前分句假定某种情况出现了,仍然也不会、也不能引发后分句所表达的另一种情况的出现;或者前分句假定某种情况不出现,仍然也会、也能引发后分句所表达的另一种情况的出现。
常用关联词有:“即使…也(不能,应该)…”,“假使…便…”,“就是…也…”,“就算…也…”,“纵是…也…”,“纵算…也…”,“纵然…也…”。
【例】(即使)他明天还不能参加进来,我们几个人(也)仍然会坚持下乡做普法宣传的。
【注意】排除性假设与排斥条件很容易混淆,有注意两者的区别:
排除性假设句对可能状况的范围是有限制的,用的先导词都是“假使”,“就是”,“就算”,“纵是”,“纵算”,“纵然”;而排斥条件句对可能的状况是没有限制的,用的先导词都是“无论”、“不管”等。
搞清了它们的前导词有不同的区别,也就能搞清楚哪个复句是排斥条件句,哪个复句是排除性假设句了。
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
如果……就……
要是……那么......
即便…...也……
即使……也……
倘若……就……
要是……就……
倘若......便......
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如:
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注意】排除性假设与排斥条件很容易混淆,有注意两者的区别:
排除性假设句对可能状况的范围是有限制的,用的先导词都是“假使”,“就是”,“就算”,“纵是”,“纵算”,“纵然”;而排斥条件句对可能的状况是没有限制的,用的先导词都是“无论”、“不管”等。
搞清了它们的前导词有不同的区别,也就能搞清楚哪个复句是排斥条件句,哪个复句是排除性假设句了。
<10> 条件关系句群
组成句群的句子之间有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句子之间有假定某种条件和条件实现后出现的结果的关系。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句子构成。
条件句群常在后面句子中单用(“才、就、不然、不管、这样、只要、只有,只有这样、只要这样、除非如此)关联词语。
例1:“你爱喝鸦片多得很!我还有一罐哩!只要你能喝!”
例2: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例3:无论准确也好,鲜明、生动也好,就语言方面讲,字眼总要用得恰如其分。这样,表现的概念才会准确,也才能使人感到鲜明。
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表示事情或动作的发生需要或排斥条件。分句之间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这种复句的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则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大部分是两句都有连词。有一些只在解释条件的那一句中用关联词。常用的关联词语有“纵”、“乃”、“即”、“则”、“因为……所以”等。条件复句分为一般条件句和排斥条件句两类:
⑴一般条件句:偏句提出条件,正句指出这种条件产生的结果。一般条件句又可分为充分条件句、必要条件句和充分必要条件句。
①充分条件:一件事只需要一个条件,就可以出现相应的结果。如:“只要…就…”,“既然…就…”,“凡是…都…”。
【例】A:你(只要)在这签字,(就能)享受八折优惠购买本商场任何一款商品。
【例】B:小明,你(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就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不要有什么顾虑。
【例】C:(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桂花。
【例】D:(既然)你知道错了,(就)要彻底地改正,不能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了。
②必要条件:一件事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有一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如:“只有…才…”,“除非…才…”。
【例】A:你(只有)在这签字,(才能)享受八折优惠购买本商场的一款特价商品。
【例】B:小明,你(只有)勇敢地承认错误,(才能)得到大家的谅解。否则,谁也不能原谅你。
③充分必要条件:一件事有且只有一个条件,且会出现相应的结果。如:“有且只有…才…”。
【例】A:你(有且只有)在这签字,(才能)享受免费领取本商场的一款特价商品。
【例】B:小明,你(有且只有)勇敢地承认错误,(才能)得到大家的谅解。否则,你是不可能得到大家原谅的。
⑵排斥条件句: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不以偏句的条件变化为依据。也就是说:一件事不需要任何条件,都必定以出现相应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有:“无论…都(总)…”,“不管…也(总)…”。
【例】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感兴趣。
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 (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
……却……
……是……是……
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
如:
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分析】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等。它们在使用时是不同的。一件事只需要一个条件,就可以出现相应的结果,这时使用“只要…就…”(即唯一条件);而一件事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有一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这时使用“只有…才…”(即必要条件)。句子中所给的条件都包含在内时,就可以使用“无论…都…”这组关联词语了。如:
【例】()下雨,地上()湿。
通过读句子,我们了解了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出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关系。下了雨,地上就肯定是湿的,有“下雨”这样一个条件,就一定有“地上湿”这样的结果。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常用的有;“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等。这个句子中只需一个条件就可以满足结果,因此我们选择“只要…就…”这样一组表示唯一条件的关联词语。填写后的句子是:(只要)下雨,地上(就)湿。句子表达的意思合理,也很通顺,填写正确。
这个句子填写“只有…才…”行不行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填了“只有…才…”后,句子是“(只有)下雨,地上(才)湿。”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很多条件都可以造成“地上湿”的结果,如洒水、擦地等因素。所以,这个句子只能填写“只要…就…”,不能填写“只有…才…”。
<11>衬附关系句群
句子之间是附衬和被附衬的关系,衬附的句子在句群中起引人注意、表达感情、烘托气氛的作用,
常用名词、叹词、拟声词充当,如:“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拍!打了他一巴掌。”
<12>概括与具体结构关系:分两种: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概括
苏老师教数学,对我们的要求可严了啦。有一次数学测验过后……
总分与概括具体的区别:
如“看吧!我们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二年级的小朋友在跳龙舞,小玲饰龙头,上明饰龙尾,其他同学的双手都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当龙身,一边唱歌一边有节奏的摆动,一会儿摆向东,一会儿摆向西,好象是一条真龙。
这段话显然是对总分和概括具体不分。总述的课间活动丰富多彩,下面却具体写一项跳龙舞的活动。概括具体前面一句说:跳龙舞最有趣了。如果说丰富多彩最少得写两种活动以上啊!
<14>让步关系
按一般的复句分类方法,带有连词“尽管”和“即使”的句子是两种不同的句类,带有关联词语“尽管”的句子属于转折复句,带有关联词语“即使”的属于假设复句.但这两个连词在语言运用中却表现出一个共同点,都是表示让步关系.例如:
(1)即使下雨也不会太大.
(2)尽管二诸葛说是千合适万合适,小二黑却不认帐.
而且有时还可以替换,又如;
(3)即使回家探亲,也从来不停止工作.
(4)尽管回家探亲,也从来不停止工作.
那么作为表示让步关系的“即使”和“尽管”究竟应该如何运用?是否任何连词“即使”都可以换为“尽管”?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本文就对“即使”句和“尽管”句进行分析,比较,希望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关于连词“即使”
“即使”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与“即使”搭配的常有 “也、还、总、仍然、但是、却”等词.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
(5) 使神仙下凡,也难救活.
(6)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7)这辆车子即使能修好,总不能当好车子用了.
(8)即使淹没在这样的海里,我也不会感到遗憾.
(9)即使不批准也干
(10)我们不能和他一般见识,即使他不够朋友.
在上述的例子里,例(5)至例(7)是连词“即使”的典型用法,可以用在偏句的开头或主语后面,起连接作用.连接偏句和正句时,两个主语若不同,“即使”应放在偏句的开头;主语若相同,“即使”在偏句开头或主语之后均可,但通常要省去一个主语,省去的常常是正句的主语,如例(6).也有少数是省去偏句的主语,如例(8).有时候,为了强调结果,带“即使”的分句可以移到正句后面,这时不能用“也、但”等词来配合,如例(10),“即使他不够朋友”被放在正句后面是为了强调“我们不能和他一般见识”.这时让步语气没有放在证据前面强.带“即使”的复句也可以以紧缩形式出现,如例(9)的完整形式应该是:即使他不批准,我们也干.紧缩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他,我们)都被省略.
在表意作用上,“即使”句都表示让步关系.表示让步关系句子的特点是故意从相反的方向借A事来强调C事不受A事的影响.同时,有了A条件但产生的结果却不是因A条件应产生出的B结果(而是C结果),因此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子的偏句和正句之间也存在着转折关系. “即使”句跟其他的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子(如“虽然”句、“尽管”句)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让步条件常是尚未实现的、假设的,因此我们不妨暂且称这种句子为让步假设句.
根据黄伯荣和廖序东在《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里所分的假设复句的种类[1],“即使”句的假设关系属于相背假设一类.“在相背假设复句里偏句、正句语意是相背的,假设和结果不一致.偏句先退一步说,把假设当作事实承认下来,正句则说出不因假设实现而改变的结论”[2],具有强调正句结果的作用.
例如,例(5)至例(9),偏句“即使……”部分都含有假设意味,所说的都是尚未实现或尚未证实的事情.例(5)中的“即使神仙下凡”、例(7)中的“这辆车子即使能修好”、例(8)中的“即使淹没在这样的海里”都是尚未实现的事实,但说话人先退一步把假设当作事实承认下来.虽然有了这样的条件,结果还是不变,还是跟没有这样的条件时的结果一致,还是“难救活”、“不能当好车子用了”、“不会感到遗憾”.带“即使”的偏句提出假设条件来强调正句结果的不变(正句的结果可能是已成为事实,或者是不可置疑的).
在“即使……”部分里所提的假设让步条件可分为两类:有可能成为事实的假设让步和不可能成为事实的假设让步.由此,“即使”假设让步句也可分为假设理性让步和假设夸张让步两种 [3] .在上面的例子里,例(5)中的“神仙下凡”和例(8)中的“淹没在这样的海里”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条件,带有强烈的夸张色彩,是假设夸张让步句一类.例(6)中的“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例(7)中的“这辆车子能修好”、例(9)中的“不批准”虽然有一定的夸张因素,但都是有可能实现的条件,所以属于假设理性让步句一类.
连词“即使”不但能用在复句的偏句开头或主语后面,起连接作用,还可以用在单句中,起强调作用.这时,“即使”后面往往是名词、名词短语或者介宾短语(限于“在……”“跟……”一类介宾短语).“即使……”部分说的是已经实现或者存在的事实,表示一种极端的情况.例如:
(11)使很细微的情节,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12)柳即使在沙漠中仍能生长.
(13)即使一口水也好.
(14)即使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也要过问.
以上例(11)至例(14),带“即使……”的部分所提出的让步条件,如“很细微的情节”、“在沙漠中”、“跟我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已经成为事实或者实际存在着的.“即使”在上述四个例子中的作用不是在复句中的连接作用,“而是修辞上的强调”[1].我们可以把四个例子中的连词“即使”都删去,同原句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句子的意义不变,只是失去了强调语气.带连词“即使”的单句所强调的是一种极端情况,不过,带有连词“即使”的单句中的让步条件的现实性较弱,事情显得若有若无,似实似虚,难以确定.一般要在具体的语境间隙中才能确定是否成为事实.如果脱离具体语境,孤立地看句子,如例(13)的“一口水”、例(14)的“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未实现的假设让步条件.但是,当我们加上它的上或下句时,情况便不同了:“你喝一点吧,即使一口也好”;“即使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也要过问.你别再拦我了.”有了具体的上下文,才可以断定让步条件是属实的.
◆(11).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