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一章 孔德之容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朢唯忽。

忽呵朢呵,中有象呵。

朢呵忽呵,中有物呵。

幽呵鸣呵,中有请吔。

其请甚眞,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𠇑。吾何以知众𠇑之然也哉?以此。

二、译文:

千姿百态的万物,皆遵循道的规则。

道对于万物的作用,即显明又隐匿。

隐匿而有显现时,其中是万物效法的形象。

显现而有隐匿时,其中是万物本质的“浑沦一体之物”。

在黑暗之中的嘷呼,其中有告知。

这个告知尤为真实,这个告知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时,道的功能不会被人废弃,依据道的功能才能认识万物宗祖。现实的我怎么知晓万物宗祖的情况?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认识的。

三、字义:

[说文]:孔,通也。从乙从子。乙,请子之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故古人名嘉字子孔。另,孔字是由乙和子构成。乙,一说指一种鸟、古称玄鸟,就是燕子。其意思是:乙鸟所生之子,也就是燕子繁衍的后代。因此,它的后代以孔为姓。据古籍记载,孔姓出自殷商的子姓。

[篇海类编]:德,德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说文]:容,盛也。[徐铉]曰:屋与谷,皆所以盛受也。[唐书·狄仁杰传]:娄公盛德,为所包容久矣。

[集韵]:唯,专辞。

[说文注]:从,随行也。[左传]: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谓不肎顺其长幼之次也。引伸为主从。[类篇]:音颂。同宗也。

之,于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于也。

为,治也。[晋语]:疾不可为也。[注]:为,治也。

[玉篇]:物,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

[广雅·释诂三]:忽,轻也。[前汉·班固叙传]:元元本,木数始于一,产气黄钟,造计杪忽。[注]:中国古代的长度和重量单位,1忽等于1/1000分,即等于1/3000厘米或1/20000克 。忽荒,空无着也(渺茫、辽远、恍忽)。[楚辞·屈原·涉江]:忽乎吾将行兮。

[说文注]:朢:月满也。[原象]曰:日兆月,而月乃有光。人自地视之,惟于朢得见其光之盈。朔则日之兆月,其光向日下。民不可得见,余以侧见而阙。[释名]: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在望也。

[玉篇]:望,远视也。[释名]:望,惘也,视远惘惘也。[诗·邶风]:瞻望弗及。[正字通]:惘,怅然失志貌。

象,[易·系辞]: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状也。

中,内也。[易·坤卦]: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物,浑沦一体之物。

[说文注]:幽,隐也。隐,蔽也。[小雅]:桑叶有幽。[毛]曰:幽,黑色也。

[玉篇]:鸣,嘷也。[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说明]:鸣,宣泄也。

[尔雅·释诂]:请,告也。[仪礼]:主人答,再拜,乃请。[郑玄注]:请,告也,告宾以射事。

[韵会]:甚,尤也,深也。

[玉篇]:眞,不虚假也。[韵会]:眞,实也。[说文注]:凡稹鎭瞋謓䐜塡窴阗嗔滇鬒瑱愼字皆以眞为声,多取充实之意。其顚槇字以顶为义者,亦充实上升之意也。

[正韵]:信,与申同,古多以为屈伸之伸。[易·系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正韵]:伸:舒也,理也(有影响力,有说服力)。

[春秋·解题]:名,功也。[周语]:勤百姓以为己名。[注]:功也。

[说文]:去,人相违也。[去],弃也。

以,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释名]:顺,循也,循其理也。

[释名]:父,甫也。始生已者。[玉篇]:甫,始也。

四、说明:

此章与道经六章、道经十四章相对照,按老子的意思,这三章的内容,构成了“道”。

对事物的认知应遵循老子的“有无观”,从两方面来把握事物。一是从“有”的方面,即“静”来把握事物的外观形制。二是从“无”的方面,即“动”来把握事物的运动方式。老子对于“道”的描述,亦是基于“有无观”,从“有”与“无”两方面着手的。

1、“道”的外观形制。

在讨论“道”的外观形制之前,先回顾一下道经十四章的部分内容:

原文: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朢。

译文:浑沦一体之物,一方面渐渐进入运动状态,同时另一方面渐渐显示厚重形状。连绵不绝啊,不可能称名,一切的运动都再次回到不存在物体形状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体的形状,没有物类的幻象。这叫做“由微忽变至圆满”。

现在我们看看本章中老子对“道”外观形制的描述:

原文:道之为物,唯朢唯忽。忽呵朢呵,中有象呵。朢呵忽呵,中又物呵。

两章的描述是一致的,老子认为“道”是做为“浑沦一体之物”存在的,是可以为人所认知的。对于这个“浑沦一体之物”,即可以称之为“无物之象”,因为它能幻化万物。也可以称之为“无状之状”,因它是一种不可五官直接感知的存在。这就是老子所描述“道”的外观形制。

2、“道”的运动。

老子在本章中对“道”的运动是这样描述的:

原文:幽呵鸣呵,中有请吔。其请甚眞,其中有信。

“幽呵鸣呵”直译就是“在黑暗之中呼号声”,“呼号声”就是“道”以运动方式完成对万物的约束,这种不可见的约束会伴随万物终生。具体言之,这个“呼号声”是通过“请”来完成对万物约束的。

道经十六章:

原文:万物方作,居以颁复也。夫物员员,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

在道经十六章老子把复现万物外观形制的运动方式“有”,称之为“静”。“静”完成了对万物的约束。

由此可见,“静”与此篇“呼号声”中的告知“请”,两者都完成一样的任务,即对万物的约束。可见,两者是同一个东西,区别是观察的着重点有区别而已。老子通过“至虚极也,守情表也”告诉我们只要有运动,“静”就一定会出现的。所以,老子亦说这个“请”也是“其中有信”的,即一定会出现的。

也就是说,老子在十六章用“静”概括了“有”与“无”的运动方式成就了万物,此篇老子用“请”概括了“有”与“无”两种运动方式约束了万物。

3、道之为物。

总结上面的阐述可以知晓,“道”是真实存在的“浑沦一体之物”,并由“浑沦一体之物”内部“请”的运动,推动了“道”具有衍生万物以换取“自身能量不灭”的变化能力。

“请”与“静”是一致的,皆是对“有”与“无”两种运动方式的概括。一是“有”的运动方式,造就了“道”具有“浑沦一体之物”的外观形制,使“道”具有了衍生万物的能力。一是“无”的运动方式,造就了“道”具有“自身能量不灭”变化能力。所以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老子在本章最后提到了“众父”一词:

原文: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众父”可以与道经六章的“玄牝”对照着看,“玄牝”言“道”的“向它物转化”能力,“众𠇑”言“道”的“自身能量不灭”能力。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告诉我们这个“众𠇑”就是自身“不死”的存在。

在“不死的玄牝”与“不死的众𠇑”的共同作用下,“道”衍生并约束万物。“不死的玄牝”负责衍生万物。“不死的众𠇑”负责约束万物。

换句话说,“道”两个“不死”的能力,换取不可分割“客观实在”的“物质”,成为“永恒的不死存在”。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0)

相关推荐

  • 国学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帛书本之《道经》,“道”的真实意义

    国学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帛书本之《道经》,“道”的真实意义

  • 《道德经》导读(一)——道经(1-4)

    一.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共分81章,上篇<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四章 炊者不立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炊者,不立. 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亡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五章 道法自然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有物蟲成,先天地生.寂呵廫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也,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折,折曰转,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六章 辎重轻燥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重为轻根,清为燥君. 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本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九章 天下神器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非可执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

  • 道德经译成·道经二一章·孔德之容篇

    道经二一章·孔德之容篇 繁衍昌盛的万物千姿百态, 皆遵循"道"的约束. "道"对于万物的作用, 即显明又隐匿. 隐匿啊又显现啊, 其中有万物效法的形象. 显现啊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二章 曲全枉直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章 美恶同根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

  • 道德经章成·道经二一章·孔德之容篇

    道经二一章·孔德之容篇 一. 王弼本: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河上本:孔德之容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九章 少私寡欲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绝知弃偏,民利百倍.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视素保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