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功法的古为今用

一、对继承古老养生功法的浅见

养生功法其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即被人们掌握和运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指养生之道>法于阴阳,积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等''……。这实际是我们祖先在未发明医药前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升华、完善,逐渐形成一整套既有理论又有具体用法的养生学说。

但是由于古时没有科学,全凭猜测,对大自然的一切现象认识模糊,因而就疑神疑鬼,再加上信鬼神的文人笔墨渲染,又披上了宗教迷信的外衣,把一个本来朴实无华的养生之道说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越演越脱离实际,失去其本来面目。 由于其本身已经有了消极与积极的两重性,,我们要想继承就必须注意这一特点。

二、关于如何继承的问题

我认为古老的养生之道, 其功法与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尤其在理论上更为突出。所以我们不能依样照搬,要用唯物的观点,科学的态度,认真地分析,有所取舍地继承。继承和发扬对身心健康有益的东西,抛弃有害于身心健康的东西,既要继承宝贵的遗产代代流传,又要做到不贻误后之来者,变绝秘为公开,改保守为普及,使人们都能健康长寿,这样既不违背先人济世救人的意志,又是对后之来者认真负责。

三、虚中求实古为今用变消极为积极

养生功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我认为养生功法的本身,是与疾病作斗争,与自然规律争寿命,可以说是积极的,但从历史上看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在过去掌握这样功法的大多数是入庙出家的僧、道或隐居山林不问国家兴衰的隐士,他们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看破红尘,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实际则是逃避现实的具体表现,甚至宣扬有神论,宿命论,这能说不是消极的东西么?

在今天,我们利用古老的养生之道,在业余时间静心修身,锻炼身体是为了干好本职工作,我们也要讲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那就是一不争名,二不为利,只争贡献, 不争春色,这是与古人修真养性独善其身截然不同之处。

老年人利用养生之道,练好身体,不仅能自力更生度好晚年,还能减轻子女们的负担,让子女为国家多干些工作。这既是子女们的幸福,更是老年人自己的幸福。使老年人推迟衰老,延长寿命,发挥余热,多造福于人民。这就是古为今用,变消极为积极,使古老的东西在今天发挥作用。

四、关于道德情操问题

用现代的话来说:道德,分新的道德,旧的道德。

当然新道德是适应我们新的时代, 而旧道德是旧社会的产物。旧的道德是否都完全过时了呢?我认为也应有所选择地继承,对此用不着细说。我要说的是道家的养生功法在一代接一代的传人上,非常重视接班人的道德品质。对于利禄熏心、贪财爱色、品行恶劣之人是拒之门墙之外的。如错传了这种人,传人者就像犯了弥天大罪。因为释、道两家的清规戒律中最重要的是不贪名利财色。

我们今天介绍功法或传授别人,当然要打破那种清规戒律,但我们还必须重视道德情操,因为养生功法的本身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的,也是和中西医同样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如果传人者也重视金钱,置道德情操于不顾,那不但把养生功法庸俗化商品化,也失去其济世救人的天职和真正的价值。

五、破门派之见 树团结之风

由于养生功法历史悠久,其门派之多难以数计,总的不外乎儒、释、道、医、武。究其根门派分五实出一源,不应分门别户。从历史上看,儒、释、道互相学习,时有交流,相互授受。释讲佛法无边渡尽世人,道讲大道无私,更不是世代单传。如果说代代单传,又何来南五祖,北七真呢?

我们今天更应打破门派之见互相学习、共同研讨,为继承文化遗产,为使古老的养生功法科学化,愿我们对养生之道爱好者,团结起来各献其长为人类健康长寿贡献力量。 ——牛金宝

(来源:“体育与文化”微信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