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婚更像没断奶的婚姻:太多利益算计,少了情感考量
听说在江浙一带,最近流行起两头婚,虽然已经成了家,但是依然男不娶,女不嫁,两家都各有婚房,“金风玉露一相逢”,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之后再生两个娃,一个随爸,一个随妈。
这种婚姻状态,如果是双方自由意志的选择,你情我愿,各遂其心,外人也无权置喙。毕竟,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但是,对于当事双方来说,在做出这种选择之前,很多问题和风险都要考虑清楚,你做哪种选择都没有问题,但前提是要想好,这种选择是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还是更糟,以及能不能承担为自己的选择所要付出的代价。
首先是双方各住各家,缺少了婚姻最重要的磨合,俗话说,居家过日子,哪有马勺不碰锅沿的,但也就是在这些磕磕碰碰中,彼此才会更加了解,也才会相互包容。而让两个人走到一起的,可能是爱情,但让两个人走到最后的,可能靠的更多的,还是亲情吧。没有朝夕相处,何谈相濡以沫?
而且,不管现在如何,如果婚姻正常延续下去,将来终究还是要在一起的吧,等失去了各自父母的照拂,再共同生活的时候,很多矛盾和问题可能就会更多暴露出来,各自独立惯了,很可能更不能忍受和包容。有一种说法,婚姻更像是一种“情感储蓄”,正是每日相处汇聚的点滴日常之爱,彼此带给对方的每一点温情、每一份感动,才会让婚姻变得更幸福、更牢固。如果现在都不想为彼此承担更多责任,一旦面临生活的难关和考验,原本就脆弱的“情感银行”很可能就更容易破产。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都容易各自飞呢,何况还不在一个林子里。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不成熟的爱: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婚姻也是如此,仅仅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婚姻,一旦不需要了,又当如何?
还有就是,两头婚会让小夫妻与各自的“原生家庭”联系过密,更容易让双方父母家人深度介入,把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变成两家人之间的矛盾。两口子过日子,最怕的就是各自家人的各种掺和,就像作家刘震云说的:“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两口子之间的事情,本来可能很简单,但因为家人的卷入,往往会变得更复杂、更激烈。所以,两头婚的前提,需要两家人都得是明白人,都能够通情达理、厘清界限,但说实话,这并不容易。
再者,长期不在一起,各自独立生活的时间太长,如果缺乏信任,距离不一定产生美,但却很可能产生猜疑,甚至产生外遇。“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在婚姻中,自由诚可贵,责任价更高。没有责任的自由,不但轻飘,而且脆弱。
很多事情人算不如天算,万一生了一个孩子后,生不了第二个怎么办?或者不幸失去了一个又如何?万一生了三个又当如何?如果一男一女,到底谁随父姓,谁随母姓?孩子从小各自抚养,能否会得到完整不偏心的爱?彼此之间是否会彼此疏远?这些问题如果不先考虑清楚,都会成为两头婚中不可测的变量。
在我看来,这种两头婚的形式,更像是一种没断奶的婚姻,子女舍不得离开父母,父母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子女,双方又都不愿意改变太多原来的生活状态,也不愿承担过多对于对方的责任,所以就想出了这种看似两全其美、实则权宜之计的办法。说白了,就是只想要婚姻的好处,却不想尽过多的义务。甚至更多的,是把婚姻、孩子和女性当成工具,太多利益的算计,而唯独少了情感的考量。
就像古代的一个笑话说的:有一个姑娘到了适婚年龄,正好有两家人来提亲。东家的男子长得丑但家里富裕,西家的男子长得英俊但家里贫穷。父母就问姑娘你想嫁给哪一个,姑娘却说:“最好两个都嫁。”父母大吃一惊:“这是为什么?”姑娘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到西家去睡觉。”
这种两头婚,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看起来很美,也是因为想得很美,但因为预先存了太多的私念在里头,使得双方更像是“搭伙”,现在各打各的小算盘,将来就容易各走各的阳关道。刚结婚就先踏上两条船,又何谈“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缺少了关系和羁绊的婚姻,又该拿什么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