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過去,回到現在,回到未來。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实景拍摄
在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一场对于家的追寻与叩问,从原始的来处,缓缓来到今天我们的面前。
建筑师郭廖辉创作的装置艺术品《屋顶中游》,就摆放在今年「古滇家宴」《未来部落》展览入口的地方。这个抽象化的屋顶结构,眺望着古滇名城,与脚下的大地若即若离,被天上的阳光渲染得梦幻莫测,却让云南这片土地上的居家记忆被逐渐唤醒……
摄影|王子千
《未来部落》交互艺文展,还集结了当代艺术家王轶琼《口吐装置》、新媒体艺术家In_K《NΦWHERE: 一个不存在的空间》、艺术家沈凌昊《时间的剧场》、艺术家王茂《哪里有酒》等作品。以云南山地水系人文为载体,艺术家们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地进行了“六天七族”的部落采风后,通过对云南族群生活的艺术诠释,构建了时空的多重维度。
《屋顶中游》的灵感取自于云南当地古老民居建筑的坡屋顶。云南少数族群的居所,建筑内部少有分隔。屋顶作为建筑特征最为鲜明的样式和结构,勾画了空间的轮廓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围炉,起居,休憩,饮食……都在一个屋顶的庇护之下——可以说,人栖居在屋顶中。
穿行于《屋顶中游》似走廊似房间、半隐半现的空间,人类对家的最原初的需求,在这里被一再回望:过去,现在,未来;屋顶,院落,走廊;原始,现代,滋长……这种对话透露出一种强迫,穿越式的强迫,恍惚感的强迫,信息流的强迫,或许这就是一种关于家的思索……
采风照片|郭廖辉
“我家的房顶,是别人的院子。别人的房顶,是我家的院子。每天吃饭的时候,我们可以带着饭碗,每家都出来吃……”一位彝族女子站在古部落的院子里,望着绵延的土掌房平屋顶,如是说。
无论哪个民族的聚落,哪种形式的建筑,它们都令现代人为之倾心不已,或许正在于这样质朴的生活与纯真的善意。
建筑,是人对环境的刻画,也是人对生活的期待。一种建筑类型,能够成为家的模样,不只因为它可以遮风挡雨,更因为它在精神层面上成为了我们的家,它连结起了相依为命、相亲相爱的家人与同类,令我们的灵魂终有托付。
采风照片|郭廖辉
屋顶,不失为家或部落的隐喻,也是一种纽带,连接之前并不认识的陌生人,从不认识到成为家人;把自己屋顶变成邻居的院落,这种纽带的链接,打破了墙的区隔,变成奇妙的部落组合,仿佛又回到一起狩猎时,可以把生死交给别人的安心和快乐。
不管外面的科技世界发展如何,那些原始的情感,仍旧最能打动我们,在我们的社会理想愿景中挥之不去。
这也是我们喜欢云南的理由:那些原生态的家园,仍为我们保留着原初的温存和感动,在历史的脉络里,让我们窥见日常生活的鲜活真义。云南,像一本古老的书,在浑朴奇诡的故事里,回荡着远古的絮语。云南,手握造化的神笔,集合万物的灵气,指引着生命的前程。
七彩云南,永远准备好了一场回溯与想象。我们在这里遥应着时空,寻找着世界,安顿着内心。当初的人啊,你们在哪,是不是也在寻找家?
此处,是暂时的寄居。别处,却有家的飞地。
《秋之书》里说:“人们必须有一个隐蔽所,一个家,一个有血有肉的上帝,一个母亲,有时间,有地点,而不仅仅是在抽象的真空中,寻找自己。”
家,或许可以是隐蔽的,却不能是孤立的。然而,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有归属、被保护的想象,总是构建一些有形无形的围墙,阻隔着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却掩杀了家的可能性,切断了世界对人生的滋养。
当家冲破了阻隔,可以有多少种模样?此处的家与别处的家,又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关联?
今年的「古滇家宴」,引入Touching家庭艺文社交实验概念,在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与艺文力的策划下,在以生活艺术点缀云南的同时,也试图打开对“家”文化的多种认知。
云南,生活着二十六个民族,是一块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土地。多元的云南,多元的家庭。在这里给你一个机会,你愿意与另一个陌生的家庭相互靠近,与另一个文化背景和所处社会空间各异的家庭相互链接、彼此深入吗?
家的人文化学试验
于是,「家庭艺文社交实验」应运发起:“如果你收到一封来自陌生家庭的来信…… ”十个古滇在地家庭,写下信笺,邀请十组来自艺文界的家庭,到古滇名城做客,展开一场社交实验。
一封信,可以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机会,也可以是陌生家庭与陌生家庭之间的契机。一封信,连接起两个陌生家庭的万里相会,在各自配对的融合与互动中,为“家”带来全新而多样的诠释。
家庭样板1|策展人陆蓉之+孙花蕾家庭=家的守护
华人最早的女性策展人陆蓉之,与欢乐世界的共建者孙花蕾家庭,抛下年龄标签的桎梏,发现“家是守护”。
家庭样板2 | 艺术家王轶琼+胡钧天家庭=家是陪伴
当代艺术家王轶琼与军人胡钧天家庭,在食物与家庭的象征意义中,发现“家是陪伴”。
家庭样板3|设计师崔树+李永吉家庭=家是传承
中国80后设计领军人物崔树,与非遗传承人李永吉家庭,通过传统刺绣在家族里的代代延续,发现“家是传承”。
家庭样板4|HAYA乐+马新瑞家庭=家是一场游牧
世界音乐乐队HAYA乐团,与城市游牧者马新瑞家庭,品味家乡美食,歌唱民族音乐,探讨当代人在城市里的归属感,发现“家是一场游牧”,心安居处便是故乡。
家庭样板5|电影人程青松+孙颖家庭=家是自由之地
电影人程青松,与女企业家孙颖家庭,一起探讨自由对创作的重要性,回忆“散养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发现“家是自由之地”。
家庭样板6|音乐人程琳+谭海琼家庭=家是一种味道与声音
流行音乐人程琳,与佤族谭海琼家庭,在露天花园回味家的元素:品尝地道菜肴,聊家乡风味,说家乡俚语……发现“家是一种味道与声音”。
家庭样板7|作家祝羽捷+百灵家庭=家是与家人在一起
作家祝羽捷,与演艺小家庭的百灵,在下午茶时光探讨父母与家庭的关系,发现“家是与家人在一起”。
家庭样板8|书籍设计师朱赢椿+宇轩/羽墨家庭=家是人与自然的共处
书籍设计师朱赢椿,与吴常玥家庭的龙凤胎孩子宇轩、羽墨,深入植物丛林,一起发现虫子的家,了解虫子的习性,发现“家是人与自然的共处”。
家庭样板9|媒体人肖戈+黄瑛家庭=家是艺术之路上的陪伴
知名策展人、资深媒体人肖戈,与退休艺术家黄瑛,一起畅谈艺术,探讨共同兴趣对家庭的重要性,发现“家是艺术之路上的相互陪伴”。
家庭样板10|导演白嵩+任聪泰家庭=家是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最终呈现的地方
短视频导演白嵩,与即将完婚的95后任聪泰家庭,在古滇的新房里探讨旅行和家的关系,发现“家是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最终呈现的地方”……
即便在一个大同世界,每一个家庭,也都会有各自的故事,每一个家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模样。
家是不同的,又是相同的。无论家是什么样子,无论家在我们心中种下怎样的种子,家永远关乎于我们的归属感,关乎于我们的生活理想和精神原乡。
人的社交,是寻找别人,也是定位自己。家庭的社交,是一次交流,也是一场融合。我们一边观看自我,一边体察他人,在彼此的碰撞和对照中,共同得出家的答案。在寻找家的路上,一个家庭终将对另一个家庭产生意义。
我们的时代正在剧烈地发展着,家庭的形式、结构、关系、功能的变动,都超出了前人的想象。作为社会最小的单元,家庭在这场人类世纪考验中注定诞生新的故事。在这场故事中,当人与人、家与家面对面,又可以切换多少种视角,产生多少种理解,蔓延出多少种可能?
后疫情时代,“隔离”已成为令人心有余悸的集体梦魇,经济与环境问题也在倒逼人们的反思与变革。我们都不妨以家的名义,给彼此一个机会,释放家的善意,打破关系的僵局,用一种永续的方式,重构社会的生长逻辑。
云南,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多元而包容之地。如果把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当作一个社会空间,它的构建也一定是多元家庭在此共生共处、建立文化认同的过程。家的答案,或许不会在家的内部获得。家的理想,正在于将家的外延打破,用一个家连接另一个家,回到未来的部落。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与艺文力策划的「古滇家宴」,就来自一个朴素的、部落般的想法:“在每年风景最好的时候,每年食材最新鲜的时候,我能不能邀请我的朋友来做客,到家里来玩……”
来赴家宴的朋友,常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然而,家宴未必需要奢华,它本来就是那么纯挚简单,连接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乐且湛。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令很多传统的联系变得相当脆弱。然而家宴,作为中国人记忆里一种天经地义的联系方式,似乎仍可以指引着我们,去重新看待家与家、家与万物的关系。
《诗经》的年代,先人已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怡然自乐的家宴图景: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在季节变换的时候,在与耕种、收获有关的日子,人们在共同的家园举行盛宴,庆祝自然的更新。一场场亲密友爱的家宴,以普通日常而又细腻浪漫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架接起人际关系的桥梁。
这些家宴的场所,不在宫殿,不在厅堂,而是在田间,在桑野,在鹿食水草的地方,在听得见伐木声声的地方,在芦苇丛旁、牛羊散步的地方……安居乐业的人们,在家的欢宴里,与生活耕作同庆,与自然万物共贺,满足着身体的逍遥、内心的欢喜……
这一切,便是中国人关于家宴的原生记忆。
在古滇名城,顺着家的原初信仰,我们渐渐打开一场家宴:
古歌为起始,向太阳取火,将火种带回火塘,延续生生不息的人类生存景象……
春分击鼓,万物生发,归鸟入巢,行太阳礼。回归家园的人类,守望着故里山河,夕阳在那边已沉,“未来”却在这边缓缓升起……
人类所有的仪式和艺术,都融汇着自己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一场充满原始感的展演,带领人们回到古滇人征途的开始之地,在群落的原生状态里,重新寻找人与世界最本初的共生关系。
在这个短暂存在的聚落里,我们仿佛回到了文明的原点。既定的社会身份在此被打破,一个新的精神共同体浴火重生。神秘的原始感,充盈着人类本真的想象力,亦成为对未来的启迪。在对古老族群的展现与诠释中,我们回忆着人与世界、家与家的关切与托付,从中映射出我们未来要寻觅的方向。
古滇家宴4th 现场
生而为人,血缘让我们有了家,亲缘让家组成了部落。家与人都不是孤立的单位,所有故事也都不是单一的事件,我们终将融聚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起走向未来,拥抱或抵抗未知的一切。
今天的我们,在面临生存的困境、信任的危机时,若能将部落的融聚状态重新唤醒,是否也可以穿越时代的迷雾,突破禁锢关系的藩篱,找到未来的出路?
不论现在有家,还是无家,我们对家的追寻都不会停止。因为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需要在自己的生命里寻获一种归属感。
在云南这片有着多重基因的土地上,不断发生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碰撞,实现着精神的回归与生命的幻化。原初的价值,可以抵御时代变故的消解,而只有新维度的思考、想象与碰撞,才可以不断驱动我们向前。
万物家园,未来部落,我们在此重新激活万物的性灵,重新连接人与人的心,重新构筑家与家的感动,重新修复人与自然的伤口……
家的愿景,已向我们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