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庵里写春秋(120)

120
1984年的第一场雪是12月18日下的。
我正在房间里备课,骤然室外有人喊道:“下雪啦!”我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9点15分。
我忙离开案头,走向室外。这时,只见小雪片在空中随风飞舞,像轻盈的梅花或者梨花一样。之后是二三片,慢慢地多了起来。江南的雪是宝贵的,一年才下两三次,每次下雪,总会引起人们的兴奋。
不多时,外面的雪花已经纷纷扬扬了,北风吹得树叶摇动,雪花斜飘。行人大都缩短了头颈,躲进了房里,把门关得严严实实的。须臾间,雪花已经变成了大的雪片,落在树叶上,树叶被盖成了白色。
学校里好几个老师围上了围巾,王光福和胡文洪两老师的围巾特别有特色,王老师的围巾是银灰色的,胡老师的是浅褐色的,看上去像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挺文雅的。女老师的围巾大都艳丽带有花色,走动的时候像飞舞的蝴蝶,在雪中走的时候,别有一番美丽。
室外是飘雪,教室内却荡漾着科学的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学生渴求的心田。讲台上,无论是花白清瘦的老教师,还是意气奋发的年轻人,他们都用赤诚之心和热烈之情在讲课,把酷冷驱得远远的。
第三节是我的语文课,因为脚冷,一些学生在蹬脚取暖,教室里总有“踏踏踏”鞋碰地的声音。虽然我明令不准蹬地,但总不能完全制止。一些学生把脑袋缩进衣领里去,头还不住地颤抖。有的人手冻得像紫姜芽似的,实在太冷了,熬不住,就把手指伸进口中呵着热气取暖,有的人手背上还起了冻疮。那时候,学生穿得都不多,多在半饥半寒之中过冬,教室里弥散着口鼻中喷出的热气,学生们不时地瞟看着窗外的飞雪。
我说:“今天下雪了,大家觉得好玩,是不是?”
许国远随口说:“是!”其他同学立即看着他,又看看我,在思索着我将作什么反应。是责骂呢,还是表扬?
我说:“因为下雪,我想讲一篇关于下雪的文章,大家说好不好?”
大家立即来了热情,异口同声地说:“好。”
我就把《咏雪》的一段文章抄在黑板上,然后叫学生自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我说:“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段。你们说,下雪像什么?谁的回答最好,为什么?”
叶荷娟说:“兄女的比较好。因为盐很重,不能飘,不像柳絮,可以飘飘扬扬。”
我微微点头,表示赞许。
马晓伟说:“开始下的时候像盐,比较细小,但下大了就应该像鹅毛比较好。”
我又颔首赞许。
邵秀蓉说:“像柳絮好,雪轻,很形象,还有一点,我觉得柳絮是在春天的时候出现的,说明离春天近了。”
我表示更大的赞赏。我说:“雪像什么,答案可能很多,比如梨花、蝴蝶、天女撒花等等,但作者认为谁说得更好呢?”
胡精华说:“作者没有肯定谁,认为都好。”
邵秀蓉说:“我认为作者有肯定的,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我说:“邵秀蓉同学讲得很好。在做比喻的时候,不仅要讲究形似,还要讲究意蕴。把雪比作柳絮,不仅形似,更有意蕴。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的冷景,用春季的暖景写出,更富有诗意和才气,所以后代人把谢道韫称为“咏絮才”。
下课的电铃响了。学生们纷纷涌出教室看下雪,他们不怕冷,伸出手去接雪片,雪片在手中炀化了,变成了一滴小水珠。有一些人还走下走廊,站在雪中,任雪片撒在他们的头发和衣服上,也有一些人从树上、地上抓来积雪捏成团块砸人,走廊上砸满了大大小小的雪团。女同学比男同学文静,他们只欣赏大雪,不搞恶作剧的事,她们喜欢的是踢毽子,跳皮筋等。毽子都是自己做的,在一枚铜板上扎一些小孔,穿上鸡毛。
突然,陆贡献来向我报告:“郭安明和陶国民把雪塞进了他的头颈里。”
我看他的样子很委屈,眼眶里还含着泪水,尖尖的下巴缩进了衣领里。我叫跟陆贡献一起来报告的许基泳去把郭安明和陶国民叫来。
没一分钟,两人来了。我问:“你们俩把雪塞进陆贡献的衣服里?”
两人都低着头默不作声,陶国民眼睛斜视着我,轻轻地说:“他抢走了胡园娟的毽子。”
我问陆贡献:“是吗?”他也低下头,默不作声。
我对陆贡献说:“看来郭安明和陶国民是见义勇为了?你是罪有应得,还恶人先搞状?”
我又对陶国明和郭安明说:“你们也不对,这么冷的天,把雪塞进人家衣领里去。英雄救美也不能这样做呀?”他们俩听了我的话,居然微笑了起来。
我把陆贡献批评了一顿,又把陶国民和郭安明也批评了一顿,各打50大板,这事就这样处理过了。
下雪,对学生来说,是高兴的事。但对学校来说,却是加大了安全隐患。学校领导在校园广播中作了规定:不准玩雪;不准拿雪团丢人;不准把雪块丢在走廊或教室里。
下课10分钟学生不是无事可做了?非也,他们有的是花样。女同学以踢毽子和跳绳为乐,男同学就以拱脚与紧角取暖。
下午第二节课,我在房间里备课,有四五个同学来到我的房间里,蒋国忠、许永兵等一群人来向我报告说:“许永胜哭了。”
我奇怪地问:“为什么哭了?”
许永兵说:“男同学在教室后面紧角,一边人被挤倒了,永胜被压在下面。”
我对学生中这些琐碎的事情烦不胜烦。豆丁一样的小事,总叫我来处理。但我是班主任,学生来报告了,不处理又不行。我随着来报告的一群人一起到了教室里。紧角的人都已散去,许永胜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红着脸,正擦着眼泪。周围还围着一些人。见我来了,都让开道来。我问道:“哪里受伤没有?”许永胜摇摇头,表示没有。我问:“哪里痛?”他指了指脚踝,我给他捏了捏,又搓了搓,感觉应该没有大事。
我说道:“哪些人参与了紧角的?站到教室后面去!”
我一看,一溜约有十几人。他们都低着头,好像是在等待着我的审判。这时陶国民说:“还有全忠和德兴。”
我在教室中寻找着这两个人,我大声叫道:“许德兴和叶全忠呢?”
有同学说:“他们上厕所去了。”
我说:“躲到厕所里去了呀?”我话音刚落,两个人就进教室来了。我指了指他们,示意他们站到教室后面去。他们见教室后面已经站着一排人,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我说:“我曾经多次强调,下课要文明休息,不准喧哗,不准紧角,你们就是当耳边风。你们这些人,把今天上的课文抄起来再回去。”
我又指着陶国民和郭安明:“你们两人上午都已经批评过了呀,坏事总有你们的份。”
他俩眼睛都下向皮着,有点无所谓的样子。我处理完这件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来了。真所谓“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儿王”。当个班主任,事儿真多,除了上课,还有处理不完的琐碎事情,初一学生尤甚,像小学生一样的,连吃饭上厕所都得管。而且他们还特别爱报告,一丁点鸡毛蒜皮的事,就报告老师,让我不胜其烦,但不处理又不行。还好,这些小孩子,只要处理过了,受委屈的安慰几句,得便宜的批评一顿,事情就算解决过了,他们也没有意见了,否则会累死人。
欢迎关注“流水船歌
欢迎点赞和留言,欢迎转发和赞赏
(0)

相关推荐

  • 咏絮才女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却飘散了她数十载的年华

    2020-12-15 16:34 华人号:中国文化 谢道韫,是东晋时期的诗人,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红楼梦>第五回中有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

  • 在名士如云的魏晋,谢道韫活成了国民女神?仅靠颜值是不够的

    "清心玄旨,姿才秀远". ◆ ◆ ◆ 来源 | <世说新语> 文 | 也可自话 图片来源 | 网络 ◆ ◆ ◆ 我们应该感谢刘义庆,如果没有他撰写<世说新语> ...

  • 39.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

    余嘉锡:"道韫以一女子而有林下风气,足见其为女中名士. 林下风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风.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后来被比喻女子之才,为咏絮之才. 在婚姻生活上,谢道韫有太多 ...

  • 水月庵里写春秋(125)

                   125 11月21日,星期四.下午放学以后全体教师到王凡中心学校召开全公社教师会议,中心议题是民办教师转公办的事情.这次民转公全县只有41个名额,城关区分到名额只有5名. ...

  • 水月庵里写春秋(124)

                    124 1985年下半年,洪塘中学迎来了一位新校长--蒋著海.这是我进入洪塘中学以来的第三位校长了.第一位是许朝叙,第二位是许锡信. 洪塘中学是一个不好弄的学校,外面传 ...

  • 水月庵里写春秋(126)

    126 小雪过后,寒风一阵紧似一阵,气温明显下降,空气像被冰块凝固了似的,总是透出丝丝冷气来,即便穿上了毛线衣,还是觉得冷,难道应该穿上棉衣了? 凌晨,天还在朦胧之中,月亮挂在空中,旷野像被披上了一层 ...

  • 水月庵里写春秋(127)

                    127 天气骤然转冷.天上乌云密布,阴风怒号,枯叶飘零,野外早已一派肃杀景象,眼看一场风雪就要来临了. 我的心情也跟这天气一样,很是波动不安,甚至有些无聊躁动,叹息声接 ...

  • 水月庵里写春秋(123)

                  123 5月3日,星期五下午劳动课,学校统一安排,初二年级学生去操场边茶叶山上摘茶叶. 在摘茶叶以前,我先对班级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我对他们说:"劳动也是学习,学习 ...

  • 水月庵里写春秋(122)

                       122 腊月初十是周三,下午放学的时候,许先申老师来到我房间,跟我说:"晚上我家切粟米糖,到我家吃晚饭吧." 给许老师家切粟米糖的人是我校的老 ...

  • 水月庵里写春秋(121)

                    121 1985年的元旦我是在王凡小学度过的.许先申老师的夫人蒋裕光是王凡小学的老师,许老师平时就住在王凡小学里. 这一天,我在王凡小学写成了一篇题为<王苏芳的致 ...

  • 水月庵里写春秋(119)

                        119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先生教,学生学的模式,也有人称之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社会进行了大变革,教育的变革也成为必然. 就全国来说,语文教 ...

  • 水月庵里写春秋(118)

                    118 近来读了一些文章,大多无什么用处.但第9期(1984年)<读者文摘>中刊登一篇著名画家刘海粟的<要甘于寂寞>的文章,却对我有所启发.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