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名(二):候城、沈州、沈阳路、沈阳卫、盛京、奉天、承德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为了生存、生活、交往、联系,同大自然作斗争,就必然对不同的地理实体进行识别,给以不同的代号,于是产生地名。大多数地名是从符号到语言、到文字,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从约定俗成到法定(官方承认),从社会上流传到典籍中记载。也还有少数地名从初名、历史名、演变名到现用名,中间经过了较长的岁月。因而地名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地名的起源、词义、演变以及地名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等方面。沈阳各地地名的组成,也同样离不开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等因素。 沈阳地名为研究当地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

候城:沈阳的乳名叫做候城。候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候,伺望也”有观察、守望之意。此字用在军事防御上多取自守护之意。《释名·释言语》:“候,护也。司护诸事也。”秦开建城之时,候城为屯兵戍边,军事防御所用,故称候城。候城最原始叫法为“斥候”。《汉语大字典》中对斥候这样解释:古代了望敌情况的土堡。本作“候”,如:亭堠、斥堠、烽堠。《字 ·土部》:堠,斥堠。斥,度也;堠,望也,以望烽火也。白居易曾有诗言:“堠空烽火灭, 气胜鼓鼙鸣。”综上分析可见当年的斥堠是一个烽火台似的小土堡。后来随着士兵的增多,加之随军家属开始了“军垦”“农垦”。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座小城,这才有了候城的称谓。

高显城:候城毁于战火之后,沈阳地区尚有在苏家屯区魏家楼子的高显城。高显城遗址从山城雄居独峰之上,东依烟笼山,北临沙河,四周丘陵起伏,确有“高而且险”之势,高显二字暗示“地高形险”之意。魏家楼子村的楼子乃高地也,所以高显的取名与其地势相符。

沈州:辽金时沈阳称为沈州。州是旧时行政区划,但所辖大小有所不同。现在仍有很多地方保留原州名如:锦州、苏州等。沈字取自于沈水(今浑河),沈字本身也是当水讲。《说文·水部》“沈,汁也。”陆德明释文:“北土,乎汁为沈。”由此可见,沈字也与水有关。当时沈州下辖两县,一为领乐郊,原名为三河县,一为灵源县原名为渔阳县。无论是河还是渔都与水相关,看来沈阳与水注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沈阳路:元时沈州改称沈阳路,由此沈阳地名始见于册。沈阳乃沈水之阳的意思。阳为山的南边或水的北边,沈阳即指浑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单从阳字来看就可见其地理位置。比如衡阳,我们可判断其方位是衡山之南。再比如洛阳即指洛河之北。路是宋、金、元的地区划名。元时路为二等地方行政区划,从这来看也可知当时沈阳其地域大小和行政级别。

沈阳卫:明朝时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卫字在《说文》解释为:“卫,宿卫也。”卫是明朝军队屯兵驻防的编制名,一般均冠以所在驻地之名,后相沿成地名。如:威海卫。《明史*兵制》记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连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从卫字来看说明沈阳以其军事防御为主要功能,是防范少数民族入侵的有力屏障。

盛京:天聪八年,皇太极改沈阳中卫为“谋克敦”(满语意为兴盛),即为盛京。盛字是一个预示着吉祥之意的汉字。兴旺、强大、丰盛、繁茂、美好都是它的注释。京是一个国家权利的象征和缩影,能叫京的地方必不一般。《说文》中“京,人所为绝高丘也。”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改释》:“在古素朴之世非王者所居莫属。”所以京字一向是京城、国都的代名词。如果一个地方能称为某京,一般来讲说明在历史上曾做过都城,如:北京、南京。盛京也是如此。

奉天府:清朝入主中原后,盛京成为留都(也称陪都)。顺治十四年,在沈设置奉天府,这是为了与北京的顺天府相应。奉天取自“奉天承运”之意。明清时皇帝诏书开头都是这两句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意思就是皇帝在传达天意。奉天承运这四个字是朱元璋亲自改定的。元朝的诏书开头为“上天眷命”,可能是朱元璋以为这口气不够谦卑,遂改为奉天承运,并沿袭至清。“奉天”指所奉的天道,遵守天地和人类社会共同的规律。

承德县:康熙三年在奉天府设首县,名曰“承德”。需要说明一点,此承德非河北承德。为什么要取承德这个名字呢?史书解释为取“承受天地德泽”之意。可见无论是叫盛京还是奉天、承德这都与皇家紧密相关,也反映出清朝统治者一直将沈阳视为龙兴之地。

沈阳市:沈阳首见于市的建制是1923年,那时称为奉天市政公所。沈阳市这个称谓始见于1929年4月2日,张学良“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1931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者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1945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进驻沈阳后,恢复沈阳市的名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