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老相机值不值得买?
关注我一下不会怀孕的 (๑·́ ₃ ·̀๑)
摄影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从起初的暗盒子到今天高端的数码单反,相机的生产数量可谓是数不胜数。当年高不可攀的名机到今天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件儿。
老相机,特别是战前老相机,因为其历史价值,有着它不可替代的把玩乐趣。
但总归说来相机毕竟还是一个工具,如果你希望买到手的不只是一件装饰品,那就要摸着自己的腰包好好考虑一番了。
把玩儿战前老相机需要非常有耐心。
许多战前的120老相机设计思路还是没有摆脱座机的老旧观念:镜头是集成度最高最有科技含量的一块部件:光圈、镜间快门、闪光灯接口都集成在一起。
也许是因为座机都是使用散页片,不需要过片,所以导致初期的中画幅相机设计时过片只是过片,不与快门上弦联动,上弦需要单独设置。且快门上弦以后快门速度就不能再调整了。
图片来自Bob Farrell (flickr)
IKONTA 520/2条件的快门速度只有1/25s、1/50s、1/100s和B、T门,最大光圈也小的可怜,只有f/6.3。
Zeiss作为相机厂商的佼佼者,在上世纪30年代只能如此,相信也会有相当一批同时期机器强不到哪去。
图片来自Bob Farrell (flickr)
连世界最精密的瑞士钟表都需要定期保养来确保它的准确性,更何况一台七八十年的老相机。这些老古董的快门大部分也普遍存在快门速度不准确的情况,尤其是高速快门和低速慢门。
图片来自PimeRuum (flickr)
有些更原始的相机连计数器都没有,需要通过背后开红窗来确认过片情况。这也是为什么120胶卷的背纸上面有数字的原因。
在拍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自己拍到了哪一格,有没有过片,否则,要不就是过了一格空片,要么就是在原来以及曝光的一格又重曝了一遍。不过从你选择了战前老相机开始,这也是游戏的一部分了。
战前老相机都没有内置测光表,要么手机,要么人肉,要么就单独买一块测光表。
其实以上这些只要细心,也都可以克服。值得庆幸的是IKONTA还有联动测距对焦机构,这也是Zeiss的伟大之处。要知道上世纪30年代手持相机有这种机构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
还有很多没有对焦机构的老骨头,你只能根据镜头上面的景深尺来估焦拍摄,取景真的只是取景,有的还给片玻璃,有的就只是一个铁框。恭喜你可以廉价享受到ALPA般的尊贵体验。
图片来自martyr_67 (flickr)
很多战前老相机带有皮腔,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霜雨雪,大部分都已经老化了,很难保证它不漏光,最好还是找个师傅检查一下,有问题就换个新皮腔或者修补一下。
图片来自Ksenos72 (flickr)
现在也不难理解那些老相机玩家拿到冲洗好的胶卷后临片涕零不知所言的心情了。
图片来自Peter Bongard (flickr)
当你摸透一台老相机的操作流程后,你会不禁感叹那些高度自动化的相机凝结了多少前人的智慧才有了今天。
就像大及说的,玩老相机最快乐的,是了解它背后的历史故事:
可能是当初大家都把精力投入在了光学研究上了,尽管大多数老机器机械功能很捉急,但是出片依然通透锐利!
图片来自pwsonline (flickr)
图片来自KarlosCanon (flickr)
图片来自S.Waleck Photography (flickr)
图片来自gvlondon (flickr)
图片来自gvlondon (flickr)
今天科(chou)技(b)感十足的数码单反满大街都是,如果你手里拿着一台骚气十足的战前老相机扫街,那回头率谁试谁知道(有一次小毒在地铁上被搭讪了一路)~嘿嘿!
最后小毒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如果你只是收藏把玩儿,只要没有硬伤价格合适,尽管入;但如果作为日常随身用机,我只能告诉你,我买过,又卖了。
在了解了战前老相机的魅力和它们的许多不便之后,你的心里有答案了吗?
Emulsive.org:ME AND MY ZEISS IKON FOLDERS
视频由《镜间名录》授权使用;
图片均来自Google和hiveminer.net。
本号态度较主观,追求科学请见谅
新浪微博:菲林有毒
如果你也有与胶片相关的故事或拍摄的胶片作品想要分享给大家,欢迎来稿:
film5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