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食品添加剂诱发结肠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乳化剂作为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物的质地和延长保质期。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乳化剂能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和位点,从而诱导炎症性肠病和代谢综合征的产生。

相关研究结果于2015年2月25日发表在nature杂志,该项研究由乔治亚州立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Chassaing和Gewirtz完成,也获得了埃默里大学、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赞助支持。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严重影响了数以百万人口的健康。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常见的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可以导致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或肝脏疾病。自20世纪中期以来,炎症性肠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肠道微生物群”是居住在肠道内,数量超过100万亿的各种不同细菌的总称。在炎症性肠病和代谢综合征中,肠道微生物群平衡被打乱。Chassaing和Gewirtz的研究表明乳化剂可能是引起菌群失调,导致发病率增加的部分原因。

Gewirtz讲到:“目前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变化是通过增加促炎反应来表现疾病特征。”同时Chassaing也说:“在遗传背景不变的情况下,疾病的急剧增加表明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饮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密切关系让我们意识到如今的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增加肠道细菌的促炎作用。”

Viennois和Chassaing设想乳化剂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方式促进炎症性疾病的发生。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他们在老鼠身上进行了试验。

研究人员用两种常用的乳化剂聚山梨酯80和羧甲基纤维素来喂养小鼠,寻求建立食品加工过程中乳化剂使用的最大剂量模型。研究发现,食用乳化剂彻底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种类,促进了肠道炎症的产生,增强了小肠粘膜的通透性。细菌种类的变化,导致细菌表达更多的鞭毛蛋白和脂多糖,激活免疫系统的促炎症基因表达。

免疫系统的异常,细菌种类的变化导致小鼠从基因水平倾向于形成慢性结肠炎症。相反,正常的免疫系统的小鼠,乳化剂产生慢性炎症和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进食量增加、肥胖、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

在没有微生物组的小鼠(无菌小鼠)中,食用乳化剂的作用被消除了,将来自乳化剂处理小鼠的微生物组移植到无菌小鼠肠道内,无菌小鼠体内炎症和代谢综合征的参数水平增加了。从而表明微生物组在调节乳化剂不良反应方面的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希望通过实验来研究其他的乳化剂影响机体的机理,如果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将说明食品添加剂在导致肥胖以及一系列与慢性肠道炎症有关的疾病形成中的作用。

研究指出,乳化剂对新陈代谢的影响的详细机制仍在探索中,避免过多的食品添加是至关重要的。

Gewirtz说:“通常所持的假设认为暴饮暴食是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核心原因。但是,我们并不这样认为。相反,我们的研究结果指出微生物群的变化造成慢性炎症这一概念,菌群改变是贪吃的根本原因”

研究指出,目前批准的食品添加方法不能够避免化学物质的使用,化学物质会促进慢性炎症的产生,导致易感人群患病。

参考文献:Nature DOI: 10.1038/nature14232

本文由张春玲编译,江舜尧编辑。可联系江舜尧(微信二维码见本文末)获取免费转载权限;没有获得授权不能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