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粤语真的差一票成为国语吗?这到底是不是谣言?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之初,粤语一票之差成为国语(普通话)。真的假的?
这和“建国后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陕西话差一票就成普通话”,以及“粤语就是唐宋普通话”的说法是一个性质,都是为了体现本地方言的自豪感而编造的谣言。
当年是什么方言差一票成为官方语言,这个很多种说法,各地百姓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方言才是差一票成为新中国的官方语言。
但是,粤语的前身“雅言”,确确实实是古时多个朝代的官方语言。
这里小编普及一下汉语发音的历史常识
中国古代的官话绝大部分时期是以河南地方的语音为标准,因为河南地处中原,在天下的中央,会聚了各方语言的特点。中原因地处黄河洛阳一带,因此中原的发音又被称为“河洛音”。
而现代的普通话以北京发音为基础,注意这个北京话是清朝开始的北京话。是满族人学汉语发音不标准,产生的蹩脚的汉语发音。清朝初期,满族人居住在北京内城,汉族人被赶到北京外城居住。满族人为了统治中国,生活在北京的满族人开始大规模学习汉语,但汉语发音不标准,因此清朝初年北京话分为满族人使用内城北京话话和汉族人使用的外城北京话。外城北京话其实类似于现在的粤语和客家话的发音。为什么呢?
五胡乱华时期,中原汉族人大量南迁到广东一代,现代广东的粤语开始形成,到唐朝开始发音稳定下来,因此现代的粤语发音类似于唐朝时期的河洛音。北宋时期,汉语发音受到北方契丹和女真的影响,发音产生了变化,南宋初年,中原汉族为了避战乱大量南迁到湖南南部,江西,粤东一带,形成了现代客家话的雏形,因此现代的客家话类似于宋朝时期的河洛音。
这样唐宋时期的中原汉语发音以粤语和客家话等方言的方式,被较好的保存在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南方。
民国初期,语言学家们聚集一处,开会决定以后普通话的具体走向。并不是要投票讨论用哪家的方言(粤语?陕西话?四川话?山东话……)作为根本,而是要投票决定“在现行的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官话中,有分歧的字到底该是哪个读音”。这个会议进行了一个月,对每个有异议的字都进行了讨论与投票。
清末到民国初年,北京话依然是官话的基础。从上世纪(20世纪)20年代开始,民国教育部开始规定北平(北京)音为标准,并在1932年公布了这个方案。这个方案显然是有效力的,到新中国建立以后,1953年,语言学家俞敏提出:
标准语问题“目前虽然没有公开讨论,可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教书的时候、讨论语文问题的时候,人们也老把这个概念给夹带进去:有人管它叫'标准音’,有人管它叫'普通话’,等到一举例的时候,还是举那老国语——北京话。既然大伙儿可以偷偷的谈,为什么不索性公开提出来一块儿研究研究呢?说真的,现在咱不光需要标准音,并且需要一种经政府明令推行全民公认的标准语”。
于是,由政府统一推广的标准语普通话,就形成了。
即,形成了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方言投票呢?
这个投票数据是伪造的。所以说这和“建国后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陕西话差一票就成普通话”,以及“粤语就是唐宋普通话”的说法是一个性质,都是为了体现本地方言的自豪感而编造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