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对于继承祖国出色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及人文主义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言文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大部分的文言文都会有一些生僻字,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先看注释、查工具书或听老师读来帮助其正音。字音读准之后,还要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节奏。如果把握不好,便很难把握文意。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应该读“悦”音,是愉快的意思。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就能准确的理解“说”的意思。。

第二步:理解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这一步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结合注释或查找资料弄懂词义、句义。其中包括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各种句式等文言知识,然后书面译出意思。以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例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恕”书上的解释是:儒家的推己及人,人爱待人。

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其意思。这时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恕”的意思是宽容、用仁爱之心去对待别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三步:深入理解重点品味

在理解了句义、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语段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例如:学习《论语十则》时,学生在理解了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思考:在孔子及弟子谈论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几个方面,哪句话或哪几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谈谈你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抓住重点的语段去分析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四步:升华感情、重新感悟

一篇文言文,我们弄懂了课文的意思、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之后,还应该再深层次的感悟,让学生联系历史故事中、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得到感情上的升华。例如,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思考:从历史上或我们的生活中找出文章中说的“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样的人,并说说你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哪些高尚的品质。

学生可能会想到李时珍二十七年如一日,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写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学习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哪些品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样,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从生活感悟了语文。

2

小学语文言文教学方法一

一、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1.读通课文。读通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目标必须达到的“下限”,是文言文教学的“底线”。先是由教师断句。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在于按文言文的节奏读顺课文,而这“节奏”便是断句了。给文言文断句这一重任最好由教师来承担。

比如,《杨氏之子》一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这样断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再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新课标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与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很重要,这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然后是学生自主读、合作读。在初步了解文言文节奏、多次跟读的基础上,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合作诵读文言文。

2.读懂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文言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就是以读代讲,通过读,领悟字、词、句、段、篇的意思。首先,要注重引领研读。

在读通课文后,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使其更好地体会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其次,要重视文言文的释义。这是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3.熟读成诵。读通、读懂了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韵味、情味、品味已有了初步的感受,而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文言文丰富的内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言文熟读成诵。“诵”有两层含义:一是按文言文的节奏、重音和语调朗读文章,读时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情;二是脱离文本,凭口述说文章,要文从字顺,一气呵成。

通过反复吟诵,诵出味道,获得新颖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达到“诵”的境界,才会感悟到“其词若出我之口,其情若生我之心”,才会领略到“文道合一”的内在意蕴,进而更好地走近文言文,培养发展语文综合能力。

二、积累延伸

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既是一种工具,又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文言文教学要展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文言文自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

为此,文言文教学除了要注重“以读为本”外,还要引导学生去积累语言,延伸知识。

1.积累语言。如前所述,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具有强烈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学生对文言文“不拒绝”后,教师可以不适时机地就所学课文进行相关语言积累。

例如,在教授《杨氏之子》时,笔者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对对子”练习。根据课文内容,我说“果”,学生答“禽”;我说“君家果”,学生答“夫子家禽”;我说“父”,学生答“儿”……我又问:“如果来人姓柳,杨氏子会怎样回答?”学生答“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这样一问一答,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文言文知识。

2.延伸知识。为使学生切实增强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拓宽知识面,体会文言文语言的表达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课堂内外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做人。

比如,在学完了《杨氏之子》后,笔者趁热打铁,拓展了《世说新语》里的两则故事──《谢太傅》与《徐孺子》,学生们都兴致盎然,很快就弄懂了文章大意,并踊跃发言,积极交流,气氛异常活跃。

当然,在引导学生延伸知识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以教材为根本,要有明确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开拓丰富多样的延伸途径,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初衷,使师生双方都如愿以偿。

3

小学语文言文教学方法二

1.读通课文,了解句意。

先由教师范读,以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读文言文的特点;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最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在理解意思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具体,说清楚,要注意灵活多变,只要大致正确即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进行,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教师再予以帮助。最后还可以以问题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2.读熟课文,弄懂故事。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在学生朗读正确、大致了解每句话的基础之上,让其自由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教师要重点指导重点语句的停顿和语调,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在读熟课文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可以用讲、演等方式进行,以达到读懂故事的目的。

3.启迪思维,感悟道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古人读书的追求——志在明理。小学阶段的几则浅显易懂文言小故事都蕴含深刻的哲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之后,以自己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了解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情朗读,以至于熟读成诵,以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

通过诵读,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文言文语言精炼,含义精赅,让学生平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

5.课后拓展,享受乐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

小学语文言文教学方法三

一、诵读法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的目标与要求是:“诵读出色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无师自通”,都说明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作用。教学文言文,诵读尤为重要,且需注重以下几点:

1.读准

读任何一篇文章,首先得把字音读准确。文言文中存在通假字现象,虽然不要求仔细讲解古汉语的特殊语法,但在朗读时还是要做一些浅显的解释,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例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这句就涉及两个通假字,在朗读时就得变换读音。

2.读通

读通也就是要注意读好停顿,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要按照词语及语言特点,最好指导学生划出正确的词语停顿。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断好句、读好文,也有助于其对句子的理解。例如《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应提醒学生注意“家”和“禽”中间的停顿。

3.读懂

读懂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每个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大意。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十一册也明确地指出: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同时也指出,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同时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字多义”和“古今异义”这两种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

有些教师可能认为,这些内容课标根本没有要求,不讲也罢。但是笔者认为,既然小学文言文教学要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那么这些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最宝贵的能力的载体就必须得到重视。只是讲解不需太过仔细、透彻。

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去”和“汤”这两个字在课文注释中的解释,并与其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比较,很容易看出两者的不同之处。虽然没有提及“古今异义”,但是学生已经了解了,同样一个字,在古代和现代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再如,在教学《学弈》时,学生会发现,课文里“之”这个字出现了6次。这些字,有的当助词“的”讲,有的作代词讲,书中又没有作完全的解释,学生就很难把握,以至于有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这几个“之”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理解。

而不是单独、机械、孤立地拿出来讲。当学生了解了每个“之”字的意思时,自然就理解了。

二、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指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把古今的语言拿来比较,也可以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文言文教学也是一样的,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

如,在学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后,紧接着学习的是《晏子使楚》。此时学生们还保留着初学文言文的热情。于是我趁热打铁,再一次将学生们带进文言文的大花园中,去采撷一朵朵语言之花。当我把《晏子使楚》的文言文选段展示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尽管刚开始时读得不流利、不通顺,但是经过努力,这个片段终于被完整流利地读了下来。至于文章大意,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现代文,也能很顺利地读懂,并能和和课文中的故事对应起来。经过比较,学生能够很明确地感受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又如,在学习课文中的成语故事时,我也会适当穿插文言文。如“程门立雪”“响遏行云”等。通过比较,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就更为深刻了,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组织部分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进行角色朗读或情节表演,辅助学生感受情境,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和感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几篇文言文既短小精悍又生动有趣,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特点。

如,《两小儿辩日》,内容基本上都是人物对话描写,而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相对比较少。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合理发挥,创造性地加进一些元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结合,选择要表演的篇目。

这种教学方法,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文言文课堂散发活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