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3)四川重庆部分2
有领玉璧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直径11.9、孔径5.8、领高1.6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器呈紫红色,半透明,器表一面有大面积白色沁斑及白色条状斑,另一面附着少量黑色物质。器璧面光洁,孔壁打磨光滑,整体磨制精细。
有领玉璧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
直径8、孔径5.1、领高1.4 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白色玉、器表呈现黄褐色、淡黄色片状斑,还夹杂有一些黑色点状沁斑。璧面光洁,孔壁打磨光滑,整体磨制精细。器出土时环缘略有缺损。
有领玉壁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直径10.6、孔径6.2、领高1.7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白玉质,器表一面大面积变为黄褐色,附着黑色沁斑,另一面局部呈黄褐色,也有一些黑色物质和土壤附着,使器物色泽艳丽。壁面、孔缘打磨光光滑,整器制作规整精细。
有领玉壁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直径11.3、孔径6.7、领高1.5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白玉质,器表呈现出黄褐色片状斑、黑色片状或点状斑及白色条状斑,色泽缤纷。璧面、孔缘打磨光滑,整器制作规整精细。
有领玉壁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直径11.7、孔径6、领高1.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白玉质,器上呈现出紫红色、黄褐色和黑色片状沁斑和白色条状沁斑,使器表呈现出缤纷绚丽的色彩。领口磨制圆润,孔壁打磨光滑。璧两面有五组浅细的同心圆圈纹,每组由二道弦纹组成。整器制作规整精细。
有领玉璧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直径24.8、孔径6.35、领高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灰白玉质,器两面呈现出不同的沁色,一面呈浅白色,器上分布褐色条状沁斑及大量黑色点状沁斑,另一面呈紫蓝色,器上布满大量黑色。白色沁斑,该器体型巨大,制作极其规整,通体打磨滑光。
有领玉璧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直径26.4厘米,孔径5.5厘米,领高2.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白玉质,器表呈褐色、黄色、黑色沁斑。此器呈中有穿孔的圆环状,孔两面皆有凸起,直口,方唇,直缘。周缘凿出四组齿状突起。每组各有齿状突起五个。
玉环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直径10.55、孔径5.95、厚0.7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灰白玉,器表呈现紫红、黑、白色沁斑。孔径较大,环面较窄,近孔缘处凸起一周,形成一小环形。整器制作精细。
绿松石璧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直径2、孔径0.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璧面宽,孔径小。璧面上留有管钻痕迹。轮边修磨不规整。
玉璇玑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直径3.8、孔径0.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墨绿色玉,器上布有少量白色条状沁斑。器孔径极小,壁面较宽。壁外沿等距分布有四组凸起的牙饰,每一牙上有三个齿状突起。整器制作规整、打磨精细。
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0.4-21.5、宽2.3-3.9、厚0.5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42.2、宽4.3-9.1、厚0.36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墨色玉质,质地纯净、细腻。器呈长条形,体扁薄。刃部呈斜内弧形,器身中部微束腰,柄部近主阑处有一双面钻圆孔。阑部装饰较为复杂,整体造型横视为一立体阔嘴伏卧兽形,较抽象化。该器制作精细,器表打磨极为光滑,复杂的阑部装饰显示出古蜀时期极高的玉器制作工艺。
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残长67.8、残宽6.49-10.44、厚0.49-0.7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色玉,在器身中部以下和近刃部处有酱黄、青黑、灰黑等多色沁斑和筋条状斑纹。刃部锋尖部分残断,器附阑一侧残断。阑部装饰较为复杂,分主阑、附阑和阑间饰。主阑为一张口双兽首,附阑为台阶式,主阑和附阑上均有六根阴刻的平行直线纹。阑同两侧各有四个齿突,四个齿突又分成两组,每枚西突上分别有由二根阴刻线纹组成的平行直线纹。阑部的正面阴刻平行直弦纹。
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8.1、刃宽15.1 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色玉,不透明,器表有黑灰色云状和淡黄色片状沁斑。器扁平,上宽下窄,略呈梯形。其刃端呈内凹弧形,刃部薄而锋利。左刃口微内斜,高于右刃口1.1厘米,器身渐向内收,过渡自然,两边平滑。器柄、身不分阑,在器身下部分布三个相同大小的单面钻穿孔,间距不等,孔连线呈等腰三角形。器末端略向内弧,从两面打磨成斜刃,左边角呈圭形,打磨平整。器身两面均留下从上至下斜向打磨的细痕,器通体磨光。
小型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5.3宽1-1.56、厚0.19-0.2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墨色玉,不透明。器体短小扁薄,凹弧形刃。双阑,王阑为岐尖式,上饰三道阴刻弦纹,附阑上有两道阴刻直线纹,横长方形柄,中部有一穿孔,双面钻。器身遍布斜向磨痕。
小型玉璋
高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49、宽1.I -12、厚0.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黑色,器身上有大片黑色牙黄色沁斑。凹弧形刃,双阑,上下阑出双齿,单面钻穿孔在柄部右侧。整器制作规整。
小型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4.8、宽1.1-1.24、厚0.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色玉,半透明,有少量白色条状沁斑。器体轻巧扁薄,凹弧形刃,双阑,下阑出两齿,阑部阴刻两组直线纹,第一组两道,第二组三道。单面钻穿孔位于柄部,整器制作精细。
小型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6.7、宽1.26、厚0.3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色玉,不透明。器顶平直,器身呈长方形,阑饰繁复。双阑,上下阑出张口兽头形饰,闲间出五齿,单面钻孔在阑间上部,柄端残损。
小型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5.24、宽1.35、厚0.24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黑色玉,器身满布白色条状,黄褐色点状沁斑。斜凹弧形功双阑,下阑两齿,阑上有极浅的阴有纹四道、单面钻孔极小。整器打磨精细。
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39.2、残宽4.9-7.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色,夹杂有大量的酱黄色、灰黑色、浅灰黑色沁斑。器体扁薄。刃部呈斜内弧形,装饰较为复杂。刃口中部镂刻有一动物,已残。在器身两面分别阴刻有对称的两组人面纹,阑部装饰较为复杂。阑间两侧各有两组四枚齿突,主阑、附阑、齿饰、柄部均有阴刻的平行直弦纹。
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30.8、宽4.6-5.6、厚0.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30.6、宽6.4-8.8、厚0.8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3.8-25.4、宽4.35-6.25、厚0.4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器表呈褐色,有少量黑色沁斑。器身两面平,V"形义口较宽而浅。阑部四组齿好放外,阑上等距离地刻划平行直线纹饰,在阑上部单面钻孔。
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42.2、宽7.2-8.2、厚0.75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墨绿色玉,器上有黑色块状 淡黄色条状沁斑。器为平刃,阑部装饰复杂,有六组齿状饰,阑上还残存少许朱砂。器从阑部底端磨平,无柄部。刃沿有残损。
刻纹玉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8.3、宽6.1、厚1.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质,杂粉红色、白色沁斑,器表粘附大量黑色物质,并已沁入器内。器呈平行四边形,两端斜直。器身两面分别刻有两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向右侧跪坐的人像、两道折曲纹、三道直线纹组成。折曲纹分布于直线纹上下。人像高冠高鼻,方耳方颐,椭圆形眼,身著长袍,双膝着地,左手持握,肩上扛有一物,此物前尖后宽,呈柱状形,极似一根完整的象牙。
玉圭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5.9、宽3.7-4.08、厚0.4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墨绿色玉,器上不均匀分布数条灰白色筋条状斑。平面呈长方形,平刃。器身较长,阑部有五组齿状饰上下两组各有四道平行直线纹,中间三组各有三道平行直线纹,每道线纹均由二条平行直线纹组成。整器制作规整,器表打磨光滑。
玉戈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36.2、宽0.7-4.3、内长8.9、厚0.67-0.7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半透明。器表有黄、黑、褐色沁斑。无胡直内戈,三角形尖锋残断,长援,援身中部起脊,上下刃前端出齿突,刃缘斜磨,起弧形脊,单阑,出上下齿,下齿残,器两面的援本部有长方形方框,框内刻划交叉菱形纹。近长方形内,内上下缘、端部斜磨,端部有残损。
玉戈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50、宽8.6、内长10.5、厚0.4-0.6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质,器身一面呈墨绿色,并间有黑、褐色云状沁斑,另一面呈浅灰色,器身上有大量深褐色片状沁斑及深蓝色沁斑。无胡直内戈,三角形尘锋,长援,援身中部起脊,援本部有梯形框,框内饰荟形纹交叉线纹及三角形纹,阴线内还涂有朱砂。上下刃前部有齿突、长方形直内前后各有一穿孔。
玉戈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36、宽7、援长21.6、内长8.6、厚0.8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色玉、器表有黄、褐、黑色沁斑。三角形前锋分出极小叉口,上下边刃向前斜收,在上下交接处各形成一齿突。援部较宽,中部起脊,两侧微凹,两边刃较薄。阑部分为主阑、附阑、阑间饰三部分,主阑对称刻划出两个双兽首饰,附阑仅一齿,阑间两侧各有二组台阶状齿饰,每组两枚齿饰,单面钻孔在阑后部。
玉戈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72、援长227、宽5.3、内长4.5、宽3.6、厚0.75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器表有黄褐色沁斑。锋尖分出极小叉口,援身较长,上下边刃较直,向前锋处绥收、器身中部较厚、边刃较薄,阑部分主阑、附阑、闲间饰三部分,主阑两侧分别饰有四枚齿饰,分为两组,突出器外。附闽两齿,较主闽稍宽,阑间两侧各饰有二组台阶状齿饰、较主附阑究,每组两枚齿饰,穿孔在阑前部。整器制作精细、打磨光洁。
玉义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34.6、内宽7.3、刃宽2.6、厚0.6、孔径1.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褐色玉,器表有大量黑色沁斑。前锋分叉大而深,援身长,中部微凹,两侧边较厚,两边刃较直。阑部有五道齿状突起,穿孔近阑上部左侧,器身上保留两条切割痕迹,长方形内较短,内一侧缺损。
玉戈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32.2、宽5.4、内长12-13.8、厚0.75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褐色玉,器表有黑色沁斑。前锋残断,器身窄长,中部起脊。上刃至前锋处斜收,形成一小尖突,下刃直,至前锋处略内凹,长方形内较长、并有残损。
玉文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6.2、援长14、宽2.73-4.78、厚0.5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白中泛青,正面有少量黄褐色、黑色点状沁斑。反面有黄褐色片状、白色细纹状沁斑。器体扁平,分援、柄两部分。援呈三角形,器物厚度从下至上渐变薄。边刃呈连弧状,右侧边刃有残损。穿孔呈喇叭形,上大下小,柄呈短长方形。
玉钺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5.6、宽7.6 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半透明,器上有铜锈沁斑。整器平面近梯形,体扁平,平顶,器身平面近梯形,刃部外弧,两岸微上翘,呈"风"字形,器身两侧各有对称突起的齿形装饰,扉校对称,大小相同,由中部向外分为三组,中间一组的三个校齿组成一个"山"字形。
玉钺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3.4、宽11.5-13、孔径6.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深墨绿色,器表上残存有青铜锈斑、少量黑色条状斑、深红褐斑、牙黄色点状沁斑。柄部上端残存大块黑色胶状物质及一点红色的朱砂。该器扁平似璧形,中部有大圆孔,孔壁光滑。顶端呈圜形。两侧各有两组锯齿状突起,每组两齿,共有四齿。刃部分四段磨成连弧形双面刃。
玉矛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5.9、宽4.1、厚0.9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呈黄色,表面有黑色点状沁斑。器呈三角形,制作简单,粗糙,边缘及刃部未经打磨,器表保留切割痕迹。
玉矛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4.8、宽2.7、厚0.5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深灰色。器近三角形,锋刃打磨锐利。此器系利用边角余料加工而成
玉矛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4.51、身宽1.78-4.72、身厚0.5-0.7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牙白色玉,透明。此器玉质温润,制作精细。叶细长柳叶形。锋刃尖锐,断面呈横六边形
玉矛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7.9、宽5.5-3.7、厚0.8、孔径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色玉,长体,锋刃锐利,边刃起脊、打磨尖薄,器中部有一穿孔,胶部平整,器表经打磨处理
玉刀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4.7、宽2.2、厚1.2-1.4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黄褐色玉,器表有大片白色块状及少量黑色条状沁斑。器呈条形,横剖面呈三角形。上端平直,前端刃外弧锋利。下刃修磨尖薄,器身上保留一条纵向的切割痕迹。整器打磨光滑。
玉斧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88、宽2.3-3.23、厚1.6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半透明,局部有淡黄色沁斑,器上粘附少许铜锈。器顶保留自然断面,刃部磨制精细,刃口略有
磨损。
玉斧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1.9、宽3.54、厚1.68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不透明,器身上有白色沁斑。器体较厚。器顶保留目自然断面,未做修整,器体一侧为保留切割断面,外弧刃,锋利,刃部略有残缺,器身上保留斜向打磨痕迹
玉斧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5.6、宽4.7、厚1.87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黄色玉,半透明。器顶打磨不平整、器身有凹洼,两侧边略呈尖首圭形,外弧形刃口坑洼不平。
玉锛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5、宽3.9、厚0.9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色玉,器上有黄褐色沁斑。器体较为方正。平顶,两侧边平直。单面刃,偏锋。整器制作规整。
玉锛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5.47、宽3.5、厚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牙白色玉,器内略有一些黄褐色、黑色沁斑。器呈长方形,两侧边修整平直规矩,两端出刃,中锋。整器打磨光滑。
玉锛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6.7、宽4.2、厚1.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褐黑色玉,间杂有黑色物质。器顶部打磨为斜圆弧形,功部和两则边有残损。器身上保留细密的打磨痕迹,整器打磨光滑。
玉锛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0.8、宽6、厚0.7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器上有片状、块状黑灰色沁斑。器上部分残损,器两边磨圆,刃部一角残损锛
玉锛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7.3、宽2.7-2.15、厚1.1-0.9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器表有淡黄、褐色、黑色沁斑。单面弧形力。器呈上窄下览的长条形,器一面呈孤形以。面平直,上部有一道浅凹槽。
玉锛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2.9、宽2.9-3.8、厚0.4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玉,器表有黄色、褐、黑色云状、条状沁斑。器身扁薄,器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平顶,顶端、两侧均打磨规整,单面弧形刃,器身近下端有一单面钻穿孔。
玉锛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5.6、宽3.5-4.7、厚0.5-1.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质,器表有黄褐色、绿色、黑色沁斑。两侧边直,横剖面近方形。器顶端保留有自然断而,但打磨。刃沿打磨尖薄。器身上枯附有大量铜锈。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2.6、宽1.7-2.17、厚1.07-1.37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质,半透明,杂有黑、黑褐、深褐色沁斑。窄体,横剖面呈一弧边长方形。顶端经过打磨但较粗糙。器身中下部较厚,刃口锋利。器身一侧残留有一块疤痕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1.2、宽0.9一1.25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质,半透明。窄体,横剖面呈椭圆形,器身保留切割痕迹,刃口锐利。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9.03、宽1.06-1.17、厚0.69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质,半透明,器身有少量白色、黑色沁斑。横剖面呈椭圆形,顶部保留自然断面,刃部打磨尖薄锋利,无使用痕迹。器身保留有数条切割痕,器物有上下方向的打磨痕迹。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5.7、宽1.35、厚1.7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不透明、器上有灰色、黑色沁斑。一端出弧刃,另一端出平刃。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6.6、宽1.8、厚1.9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半透明,器身有少量点状白色沁斑。横剖面近圆形,顶部保留自然断面,刃口有缺损,。附有少量铜锈。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I8.2、宽0.73、厚0.6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质,半透明,器身有大量淡黄色点状沁斑。横剖面呈横椭圆形、器顶斜磨平整,刃口锐利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2.6、宽3、厚2.25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质,半透明,器身有大量淡黄色点状沁斑和蒸、检巴块状沁斑。横剖面近一斜三角形双自然断面,经过打磨,器身斜面上留有一纵向的及相,相小及器身背面都有细密的打陈等解口锐利。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35、宽3.1、厚1.7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质,器身上有大片黄、褐、黑色块状沁斑。横剖面呈横椭圆形,器顶保留自然断面,刃口锐利。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
长13.55、宽1.4、厚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玉质,半透明,器上粘附有少量黄褐色、黑色沁斑。窄体,横剖面呈椭圆形,顶较窄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3;5、宽245、厚1.17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半透明。宽体,横剖面呈椭圆形、顶窄,保留自然断面。器上部有一处凹洼,刃部锐利数器打磨光滑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9.38、宽2.84、厚0.96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色,器上有黑色沁斑。器呈椭圆形,器身中部较厚,两端出外弧形刃,两侧边修陈小整器制作精细,打磨光滑。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32、宽5.42、厚3.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紫红色玉,器身上有大片白色沁斑。器体大而厚重,顶部保留自然断面,未做修整。刃部外弧,无刃口。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7.4、宽1.95、厚0.9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黄褐色,器身一面有较密集的黑色点状沁斑。器顶保留切割断面,刃口打磨锋利。整器打磨精细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4.17、宽3.17-3.51、厚1.19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粉红色,半透明,杂有黑色点状及白色条状沁斑。器横剖面呈椭圆形,两面微凸,椭圆形平顶,刃薄而锋利,刃口略有缺损。器表通体打磨抛光,制作极其规整。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2.3、宽2.7、厚0.7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半透明,器身有黄、褐、黑、绿色沁斑。现器身枯附有铜锈和附着少量黑色物质。横部圆形、器顶斜磨平整,器身一面的下部器表有一处坑洼,刃口磨制精细。
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39、宽2.1-2.5、厚1.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色玉,器上有白、黑、淡黄色点状沁斑。器一端为外弧刃,一端呈三角形尖锋。整器打磨,制作规整。
凹刃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残长14.6、宽4.95一5.85、厚0.3-0.4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淡黄色玉,不透明,器上有黄、褐色沁斑。器呈短长方形,器身扁薄,平顶,器一面平直,直而在近刃日处内凹,凹面与直而相交处形成一系强形,单面刃失薄、外弧,办沿中部残。整兴规整,器表打磨光滑圆润。
凹刃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5.4、宽5.88-6.24、厚1.85-1.96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器身两面有褐、黄褐、黑色条状和块状沁斑。器呈短长方形,器身较厚,一面外弧,一面平直,直面右侧留有一纵向切割台痕,直面近刃口处内凹,凹面与直面相交处起弧形脊,单面刃薄、外弧、刃口出土时略有残损。器表打磨光滑。
凹刃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0.4、宽4.1-5.1、厚12理水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色,不透明,器表有白色、黑灰色、黄色沁斑。体呈短长方形,器一面外弧,一面平直,合以m凹面与直面相交处起弧形脊,刃沿薄,功口出土时略有残损。器表打磨光滑.
凹刃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5.7、宽4.8-6.4、厚1.5一1.6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牙黄色,器上有红褐、黄、黑、谈黄色云状、条状、丝状沁斑。器呈长条梯形,一面平直、一面外弧,平直宽面刃面近刃处内凹,内凹刃面与平直宽面结合处突起两条婉转流畅的弧转脊线,刃沿外弧,偏锋,器身上清晰保留由上而下的打磨抛光痕迹。此器制作精细,打磨光洁。
凹刃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6.7、宽5.65、厚1.8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不透明,器表有大片黑色云状沁斑,少量黄褐色块状沁斑和白化现象。器顶呈外弧形,经过磨,器身平直的一面左侧上部保留一条纵向的片协痕迹,器两侧边及刃部均有缺损。
四刃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发早期
长29.09、宽4.75-6.93、厚1.83-2.08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牙白色玉,不透明,弧面有褐色、黄色、黑色交织成的团状沁斑。平面有一些黄、褐、黑色云状斑及一些铜锈,器表有由外向内的绿色沁斑。顶部右上呈斜角,器身中间有一道长20.5厘米的纵向凹槽,凹槽中间深两边浅,两端收成锥状,系宽砣加工所为,槽内还保留从上至下的细密打磨痕迹,器刃口锋利。刃口有两处残损。
凹刃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1.9、宽3.6二5.9、厚2.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紫红色玉,不透明,器表有黑、白色丝状沁斑交错分布。器圣长承梯形,器顶不平,保留自身上部侧面也有坑注。器刃部有缺损。
凹刃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5.8、宽3.2-6.3、厚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紫红色玉,不透明,器表上黑色和褐色块状斑、白色丝状沁斑及淡黄色圆点状沁斑间杂分布。器呈长条梯形,器顶不做打磨修整,保留自然断面,器身一面平直,一面外弧,平直面内凹处与直面相交处起三角形脊,刃口有多处磨损。
凹刃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1.2、宽3.7-4.8、厚1.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不透明,质地十分疏松,器表杂有大量页、褐、寨色沁斑及风化现象。器顶及器身右上不平,未做修整、刃口尖薄且有多处缺损。
凹刃玉凿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214、宽5.23-7、厚1.6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玉,不透明,器表有黑、褐、黄、白色块状及条状沁斑。器呈长条梯形,器身一面外弧,一面平直,直面两端出刃,顶部出斜弧形刃,刃口磨薄,下端宽面近刃处起一略成弧形的脊,从脊至刃部斜磨、下刃有两处缺损。
梯形刻槽玉器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30、宽10.7一19、厚0.3-0.6 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色玉质,不透明,器表有大量黄褐色沁斑。整器呈上大下小的梯形,正面刻划出五道上宽下窄的凹槽,槽间有脊。器壁较薄,两侧边向内卷曲形成卡槽,卡槽上有八个小孔,器身脊线上有六个大孔,背面平整。以阴线在两侧边刻划出边栏和装饰性短线。此器形制独特,器内外通体打磨抛光,制作工艺极其精湛,为国内首次出土。
椭圆形玉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长14.8、宽6.29、厚0.76-0.98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白色玉,器表受沁明显,杂有绿 黄、褐、黑等多色沁斑。备平面为椭圆形、器身扁平,两端各有一向外的尖突,器周边近缘处较器面低,器表无纹饰,无使用痕迹,出土时器体一面有大块铜器残件与之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