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国舞蹈事业鞠躬尽瘁的戴爱莲,一生历经三段感情,两段婚姻,最终与初恋相守
她是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开创了中国的舞蹈教育事业,培养了无数著名舞蹈家。在中国舞蹈界,她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在海外,她被称为“国际舞蹈大使”,她就是戴爱莲。
戴爱莲旧照
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接待厅里,展出了世界上4位杰出的女性舞蹈家的肖像作品,她的雕像就是其中之一。
踏入舞蹈殿堂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戴爱莲祖上从广东省新会县漂洋过海来到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16年5月10日,戴爱莲出生于此。
戴爱莲从小喜欢跳舞,并展现出极高的舞蹈天赋。她跟着学芭蕾舞的表姐学习了一些最基本的动作,7岁时,就登台表演了自编自演的舞蹈《小鸡》。
戴爱莲雕像
后来,她加入了当地的舞蹈班,成为了班里第一个黄皮肤的学生。
11岁时,母亲从英国给她带回了一本杂志《舞蹈时代》。这本杂志让小爱莲大开眼界,她尤其崇拜杂志所采访的芭蕾艺术家安东·道林。她按照杂志上的地址,给安东·道林写了信。很快,安东·道林给她回了信,并邀请她到伦敦学习舞蹈。
1930年,戴爱莲同母亲和姐姐移居英国。她先后在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玛丽·兰伯特、玛格瑞特·克拉斯克的门下学习芭蕾舞,并很快在舞蹈上崭露头角。
戴爱莲(左一)旧照
然而,还没能够在舞蹈艺术上有所建树,戴爱莲的父亲就因为赌博而破产,她一下子从不愁吃穿的富家女,变成了需要靠打工维持生计的穷学生。她去饭店洗盘子、当佣工、刷地板、当模特和临时演员,以换取微薄的报酬来维持自己的舞蹈梦。
有一次,戴爱莲在观看德国著名现代舞艺术家玛丽·魏格曼的表演时,被她的表演震撼,决心成为一名现代舞者。1936年,她加入了魏格曼的学生的现代舞蹈工作室,边工作边学习现代舞。
戴爱莲旧照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戴爱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理论,她大胆提出现代舞和古典芭蕾在技巧上应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可当时芭蕾舞与现代舞门户之见甚深,无法“共处”,戴爱莲的想法遭到了反对,她也被工作室开除。
但她并没有灰心,凭着对舞蹈事业锲而不舍的精神,193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现代舞先驱鲁道夫·拉班的学生尤斯·莱德尔的舞蹈团。她在这里学习现代舞理论,学习了如何通过形体动作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拉班舞谱,这对她以后的舞蹈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戴爱莲旧照
回国
戴爱莲虽然从小在国外生活,但她从长辈那里知道,自己的“根”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那个国度叫做“中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东北,开始大规模地侵略中国。15岁的戴爱莲虽然远在国外,但一直关注着中国国内的局势。
戴爱莲旧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牵挂祖国命运的戴爱莲,毅然加入了由中国留学生和爱国华侨在伦敦组织的“中国运动委员会”,为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募捐演出。在义演中,她自编自演的《警醒》《前进》等舞蹈,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在英国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共鸣。
戴爱莲回忆说,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在来中国之前也在这个组织工作,虽然她当时还不认识白求恩大夫,但每当想起曾经与他在一起并肩“战斗”时,心里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戴爱莲旧照
有一次,戴爱莲在朋友那里偶然读到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通过这本书,她了解到中国的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在延安窑洞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她。亲身经历了英德战争之残酷的她,迫切地想要回到祖国参加抗战。
1939年,在中国举目无亲的戴爱莲不顾亲友反对,毅然地坐上了回到祖国的邮轮。
忠于祖国舞蹈事业
1940年初,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颠簸,戴爱莲终于抵达香港。正在香港的宋庆龄闻讯后便派廖梦醒去约这位著名的青年舞蹈艺术家见面。此时戴爱莲才知道,因为她曾在伦敦为“保卫中国同盟”募捐,宋庆龄早就听说了她的名字。
戴爱莲旧照
于是,宋庆龄便让戴爱莲以“保卫中国同盟”的名义,在半岛酒店音乐厅举办一次舞蹈演出音乐会,为抗日后方筹款。她的中国题材舞蹈《进行曲》《杨贵妃》等使香港公众耳目一新,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41年,她又创作了《游击队的故事》《空袭》《东江》《思乡曲》等以抗日救国为题材的舞蹈,在宣传抗日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
1942年,她来到重庆,先在国立歌剧学校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后应教育家陶行知邀请,成立了育才学校舞蹈组。
戴爱莲旧照
1945年,她在重庆新华日报社看了延安文艺工作者演出的新秧歌剧之后,创作了歌舞《朱大嫂送鸡蛋》;之后,她去川北和西康等地采风,根据《哑子背疯》改编了舞蹈《老背少》,还创作了瑶族舞蹈《瑶人之鼓》,藏族舞蹈《春游》《甘孜古舞》,彝族舞蹈《倮倮情歌》,苗族舞蹈《苗家月》,维吾尔族舞蹈《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等。
1946年,她与育才学校师生的心血之作——“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在重庆公演。这一次演出影响巨大,它使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从此登上了现代艺术舞台。同年秋天,戴爱莲赴美讲学,将中国的民间舞蹈介绍给美国人民。
戴爱莲旧照
访美载誉归来后,戴爱莲开始开拓中国的舞蹈教育事业,她先在上海主持了私立上海乐舞学校的工作,接着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和国立北平艺术学院任教。
1949年之后,戴爱莲组建了华北大学文艺学院舞蹈队,先后担任华北大学三部舞蹈队队长、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团长及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等职,创作了《人民胜利万岁》《祖国建设》《和平鸽》等舞蹈。
《老背少》剧照
1953年,戴爱莲根据陕北民间舞蹈形式“荷花灯”创作的《荷花舞》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获奖。1955年,她创作的中国舞坛上第一支展现唐代敦煌艺术的舞蹈《飞天》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再次获奖。
特殊时期到来,舞蹈事业如日中天的戴爱莲也难逃厄运。复出时,她已年届花甲,出任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指导与顾问。同时,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不辞辛劳地穿梭于亚、美、欧三大洲,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戴爱莲指导《荷花舞》
1996年,香港演艺学院授予已经80高龄的戴爱莲“高级院士”称号;2002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她首届“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2006年2月9日,戴爱莲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她留下遗愿,将自己的房子和银行存款全部捐献给国家。
《飞天》剧照
爱而不得
1939年夏天,戴爱莲遇见了让她刻骨铭心的初恋威利·苏考普,一个年轻的雕塑家。
当时,威利需要一位合适的模特儿,而戴爱莲正好在做模特勤工俭学,于是,戴爱莲做了威利的模特,作为酬劳,她可以住在威利的工作室。两人相处没多久,发现彼此的性格十分相投,他们一起在森林里散步、聊天,兴致来了还会跳舞。不知不觉中,两人相爱了。
戴爱莲旧照
然而,威利已经有了一个未婚妻,虽然他倾心于戴爱莲,但还是要信守诺言,履行婚约。他们痛苦过、挣扎过,最终戴爱莲决定退出。在威利的雕塑最终完成后,戴爱莲便独自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这段感情,前后只有短短两周,却让她终生难忘。她的自传中写道:“我一直在努力忘记,却总也忘不了。”
戴爱莲旧照
1940年,刚回国的戴爱莲应宋庆龄之邀在半岛酒店音乐厅举办舞蹈演出音乐会,为抗日后方筹款。正在香港主编《今日中国》画刊的叶浅予接到廖梦醒的通知,希望他能协助宣传工作。叶浅予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很快与戴爱莲见了面。
戴爱莲每天都在歌舞厅里练功,叶浅予也每天来看她的编舞和排练,一边看,一边画速写,准备为她的演出设计海报。
戴爱莲和叶浅予
有一次,戴爱莲练完功,走过去看到了叶浅予的速写,那张画生动传神,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这时她才仔细打量起这位一连几天都在为自己作画的画家。
此时的叶浅予刚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恋情,戴爱莲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他的感情空白,戴爱莲受伤的心灵也得到抚慰,两人很快陷入热恋。
戴爱莲、叶浅予和叶明明
一次募捐义演活动后,戴爱莲和叶浅予在宋庆龄的办公室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宋庆龄高兴地做了他们的主婚人。婚后不久,两人就踏上了返回祖国内陆的征程,共同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戴爱莲演出时,叶浅予就给她打杂、当翻译、做饭,而叶浅予忙碌时,戴爱莲就来帮他做杂事。两人互相扶持,一个用画笔,一个用舞蹈,为祖国的事业做贡献。
叶浅予画的戴爱莲舞台形象
然而,由于两人性格不合,这段感情终止在了第十年。据戴爱莲自述:“在与叶浅予共同生活的10年中,我总感到他不理解我。虽然他非常爱我,但我却没有像最初想象的那样深深爱上他。在工作中,叶浅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然而我们的心不能贴得很紧,直到最后,他也没有真正理解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我耐心等了10年,最终还是失望,我决定提出离婚。”
戴爱莲旧照
尽管两段感情都失败了,戴爱莲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排演《和平鸽》时,她与舞伴丁宁相处融洽,于1956年结婚。但由于两人年龄相差20多岁,价值观、人生观差异太大,不久也离婚了。
重遇初恋
1979年,戴爱莲应邀到英国伦敦出席“拉班百年诞辰纪念”的国际会议。时隔40年,她再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初恋威利,此时二人已是白发苍苍。
从那时起,她每次去英国,都会和威利见面。沉淀了四十年的爱情,此时已经变得更像一种亲情,她与威利的家人也成了朋友。
威利和戴爱莲
1993年,威利的妻子去世。1994年,独居的威利轻度中风,卧床不起。在得到威利子女的同意后,戴爱莲才公开地与威利相处,照顾他的生活,直到1995年威利去世。同年,叶浅予也在北京病逝。
巧合的是,戴爱莲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都生于1907年,逝于1995年。
戴爱莲旧照
戴爱莲的一生,三段感情,两次婚姻,都不圆满,但她敢爱敢恨,从不因儿女情长而自伤自怜,也从不因任何挫折而荒废自己的才华和艺术,她将她的真诚和舞蹈艺术毫无保留地留给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