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杂谈 040:刺桐港与亚历山大港的渊源

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与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两个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心,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中国的秦汉时期开始,中非之间就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活动,唐至宋元时期,进入高涨阶段,明代既经历了鼎盛又转为衰微。在古代中国与非洲的海上交通与文化交流中,埃及亚历山大港与中国刺桐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与埃及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公元1世纪,居住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一位操希腊语的商人或船长,在他撰写的《红海回航记》中记载了中国。他说:到了秦国(指中国),大洋就止于此。秦的北方有一座大城市,叫秦尼(似指长安),秦尼用丝织成的绸缎经陆路的大夏而达印度。公元2世纪,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托勒密撰写的《(地理志》,记载了亚西亚极东的秦尼国和赛里斯国。中国文献很早就记载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黎轩”系 ALEXANDRIA(亚历山大里亚)的简略音译,即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始建于公元前332年。从公元前305年起,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托勒密王朝的都城。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地理志》中是这样描述这座名闻遐迩的城市:"它有优良的海港,所以是埃及唯一的贸易地,而它之所以也是埃及的唯一的陆上贸易地,则因为一切货物都方便地从河上运来,聚集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中国与亚历山大很早就有文化交流。最早从埃及亚历山大城来东汉首都洛阳的是杂技艺人《后汉书·西域传》载:“永宁元年,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国西南通大秦。大秦(罗马帝国)的杂技艺术是很著名的,尤其是以埃及亚历山大城为代表的罗马帝国东部地区,更是杂技盛行的地方。
唐至宋元时期,埃及与中国往来关系密切,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诸蕃志》、周去非《岭外代答》、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等都有中非友好往来的记载。

泉州电视台报道《探访海丝城市——亚历山大》

中国与非洲在秦汉时期就有交通往来,唐至宋元时期达到盛时明中非海外贸易,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瓷器和丝绸,进口以香料和珠宝为大宗。

中国古瓷在非洲发现很多,其中埃及是发现最多的地方。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开罗南郊,公元7-10世纪是埃及的政治、商业和制陶中心。在福斯塔特遗址发掘出土大量中国古瓷,包括宋元时期的福建窑青瓷、德化窑白瓷。在非洲出土的德化瓷器系从泉州港运往非洲销售。

宋元时期、勿斯里(埃及)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中国的瓷器、丝绸从泉州运往埃及之后,一部分在当地销售,大部分通过亚历山大港、开罗转运到地中海沿岸各国。

德化窑军持

中国与埃及在改进制糖方法互相学习。中国是甘蔗的原产地之一,很早就种植甘蔗。制糖的方法由印度传入东南亚,再传入中国。三国孙权时曾派人到交趾学习制糖方法。埃及人曾帮助中国改进制糖技术。《马可波罗游记》载:武干市(今永春)“这个地方以大规模的制糖业著名,出产的糖运到汗八里,供给宫廷使用。在它纳入大汗版图之前,本地人不懂得制造高质量糖的工艺。制糖方法很粗糙,冷却后的糖,呈暗褐色的糊状。等到这个城市归入大汗的管辖时,刚好有些巴比伦人(埃及人)来到帝廷,他们精通食糖的加工方法。因此被派到这个城市来,向当地人传授某种木灰精制食糖的方法”。这表明埃及人对中国制糖技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他们也在泉州学到制造冰糖的方法,并回传埃及。由于中国人掌握了西亚制固体沙糖的技术,加上独有的冰糖制造工艺,中国的制糖技术便霜全面领先亚洲各国。在技术进步的强劲推动下,明代我国一跃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产糖国和输出国。
说到制糖,就不得不提起泉州明代著名慈善家李俊育。他经营南糖北运为主的“糖去棉花返”的生意,是富甲一方的商人,以至于泉州有句俗话叫做:“富得像李五。”李俊育到底有多富?他慷慨解囊,铺筑途经家乡的泉安古大道中的石板、修吟啸桥、桥亭桥,保证道路畅行,益泽万民。重视教育,创办桂岩书院,让村中学子就学,其子孙十二世文武科第蝉联。最大手笔的一次就是凭一己之力,耗巨资两增高重修洛阳桥和重修六里陂水利工程。从一定程度上,埃及间接的促进了泉州交通经济的繁荣,同时还保护了即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桥。

我在埃及期间最爱的饮料——甘蔗汁

元代,中国的刺桐港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都是世界著名的港口。
《马可波罗游记》载: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载着各种商品,驶往蛮子省的各地出售。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其中往亚历山大港以供应西方各地所需的数量却微乎其微,恐怕还不到百分之一。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伊本白图泰认为世界上能与亚历山大港相提并论的只有中国的刺桐港、印度的古里和喀里古特、土耳其地区的苏达哥港。《伊本白图秦游记》载:“亚历山大城,该城历史悠久固若金汤,地方安靖。僧俗古迹,美不胜收,宏伟建筑,栉比林立。由于它地处东西要冲,宛似光彩绚丽的稀世明珠。一切奇珍异品皆汇集于此。”
《伊本白图泰游记》载:刺桐“这是一巨大城市,此地织造的锦缎和绸缎,也以刺桐命名。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

古代亚历山大港

宋元时期,许多外国人来泉州经商,他们或杂处民间,或列居城南,泉州出现外国人居住的蕃人巷。当时为了满足外国人子弟人学的需要,还设有蕃学。在泉州的外国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宋元时期,泉州有清净寺六七座,泉州东坂有穆斯林公墓等。泉州出土许多伊斯兰教寺院石刻、墓葬石刻等,其中有埃及人的墓碑一一蕃客墓碑,1956年在泉州东岳山西坡金厝围发现,阴刻五行古阿拉伯文,中部阴刻中文“蕃客墓”。古阿拉伯文翻予中文为:
爱资哈尔
安拉是今世和来世的主
伊ト・阿ト杜拉・穆罕默德・伊卜・哈桑

碑刻最底处的两个小字为“埃及”。爱资哈尔或许是修墓者之名。“安拉是今世和来世的主”是《古兰经》经文。“伊ト・阿ト杜拉・穆罕默德・伊卜・哈桑”为死者之名。“埃及”是死者的国籍。

蕃客墓碑

我于2015年11月17日曾经到访过与东方第一大港泉州齐名的埃及亚历山大港,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丝路东游记》第23章:失落的亚历山大(点击链接进入文章)中有详细介绍。
跟泉州相比,亚历山大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32年就已经建城,而泉州在公元700年才把州治从丰州移到现在的鲤城区,相差了一千多年之久。亚历山大有着辉煌的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文明,它有着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是地中海文明的大熔炉,是埃及对外交流的一扇窗口。泉州除了本土的闽越文明和主流的中原文明,还有来自欧洲、阿拉伯、波斯、印度等世界各地的蕃商,他们在这座东方第一大港经商、生活、通婚,使泉州成为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因为埃及自古以来就是地中海的大粮仓,亚历山大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埃及的富庶引来战火,号称“人类文明世界的太阳”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大火毁于一旦,亚历山大灯塔也被毁于地震,如今仅有一根庞贝柱孤零零的屹立在那里。亚历山大的古迹要么沉没在海底,要么被后来新兴的城市所覆盖,很难寻找到它黄金时代的辉煌印记。
相对于亚历山大,地处东南,偏安一隅的泉州是幸运的。中国历来重农抑商的文化,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这块贫瘠土地丝毫不感兴趣,包围着福建的群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反而使泉州一千多年来未曾遭受战火的摧残。泉州虽然也遭遇过八级大地震,但是由于建筑年代较亚历山大晚,运用的技术相对先进,城市的标志东西塔仅受了轻伤,其他受损建筑也都得到修复。如今,泉州成为中国地面古迹保存最好的城市之一,有22个古迹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在古代,中国与非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联系。这种联系以刺桐港和亚历山大港为中心,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时过境迁,今天的亚历山大是埃及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泉州是“一带一路”先行区,跻身万亿GDP俱乐部。两座曾经的世界级大港将继续谱写历史上的友谊故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领下,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让中非经贸文化交流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东南早报》报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