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记| 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

2014年4月份 上映了一部叫《同桌的你》的电影,主演是林更新和现在的影后周冬雨。那一年我的同桌来北京找我我们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北京的下午,风一阵阵的涌动过来,我步伐很快,心中是按捺不住的兴奋不已。所谓美好的邂逅和惊奇的相遇都不及此来的惊心动魄以及经久不衰。同桌的你,我在北京等你。

那年,依靠在绿漆围杆上的我们,有着各自舒缓不开又重叠的压力。夜晚的星,还没有任何信仰的成分,不过看着那些黑夜里有光的东西,总觉得宽慰许多。不过是课间十分钟的静谧,却在那三年的青春日子里重重的顿上了一笔,也不过是身边一直有你,就足以让你有理由出现在这里。那些彼此的小别扭和一起的大疯癫都不会只沉浮在岁月里,还会时不时的蜂拥而至到彼此的内心。因为,曾经在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地方,我们赖着不走,一呆就是三年。三年!

“你看到我了吗?”

“没有哇,你穿什么颜色衣服?”

“红裙子。”

“我是黑裙子,阿阿,看到你了。”

然后,我越过人群,跑向你。我们拉着手,开始絮叨彼此的生活,那些琐碎的话题揉进风里,真的不成体系。可是倾诉的感觉从来没有被时空阻隔过,也许这就是三年的魅力,这就是“同桌的你”的聚力。

我们举着特别大瓶的可乐,一个吸管,两个人分享。热腾腾的火锅,热腾腾的两颗心。曾经奢望你一直在我身边的夙愿一下子模糊了,也终于在此时此刻重又浓重以来,相比你来时的热闹和充盈,现在的空荡倘若不用回忆来记载来填补,怕是手足无措,怕是漫无目的。

可以用三年忘记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可以用三年学会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道理;可以用三年拼搏出一个未来或者一个结果。而我们用三年,交叠在彼此的生命里,也不是轰轰烈烈的友谊。不过是那些时光都充斥着,你给我讲物理题的样子,我们一起背单词的样子,我冲你傻笑的样子。不过是从课桌蔓延到操场上,我们的影子交联在一起。你爱的,我爱的,彼此讨厌的,心知肚明而已。那些七彩水笔摊散在我们的桌子上,描描画画的东西一下子就成了三年的载体,笔记、日记和信件。

也不过是这些窸窣平常在时光的绵长中有了无比深刻的意义。

我们吃得饱饱的,就开始向电影院赶去,夜晚的北京霓虹灯亮起来,这里是昌平,有种朴实的热闹。你捧着那杯巨大瓶可乐,坐在我身侧,把本真的我毫无瑕疵的扯带出来。就是要天真大声的彼此说笑,像个不畏惧世界的孩子。

“好险,赶上了。”

7点50到达电影院,买上了7点50开始的《同桌的你》。月月坐在我身边,哭和笑都很肆意,我也一样。我们会跟着其中有关爱情的情节起伏,然而真正感染我们的还是那奔跑和奋不顾身的青春主题,也许俗烂,可是经历过的人都懂得,那份共同的记忆里独有的触动。没必要针砭时弊,去理性客观的评论其中情节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它用名字的噱头勾起了那么多人或多或少的往昔回忆,用这样的名字的吸引力促就了那么多阔别已久的曾经朝夕相处的同桌的重逢,再慢悠悠的感受一下彼时时光,生活里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引燃的点吧。总需要这样一个理由,让我们跨越城市,跟着心走来到彼此的身边。

即便只是一个晚上的欢愉。

从电影院里出来的夜晚,北京被雨水淋得湿湿的,我们相拥在伞下,抵抗那顽劣刺骨的风。夜雨京城,因为身边不同的人却反而显得独具韵味。会不会,在那些经久不衰的记忆片段里会插播一段这样的雨夜,淅淅沥沥,冷中带美,别无二致。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第二次。

第二天,月月陪着我开运动会,看着我投掷铅球;看着我跳入土坑;看着我拼命跨栏。她就站在那里,快要溢满全世界的笃定的力量。阳光炙烤的中午,我朝着载着她归程的公交车招手,然后微笑着回去。

谁又说须臾里没有永恒的东西?

文/绿色海绵

图/ 堆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