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与艰辛——档案里的太浦河工程
□王林弟
苏州市吴江区档案馆藏有一盘电影胶片,这是1960年春江苏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录片《速战太浦河》,记录了太浦河一期工程建设。近期,吴江区档案馆将电影胶片进行数字化转换,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这部纪录片,感受这段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家住吴江平望镇南杨村的沈美珍老太今年已经81岁了,那年她才19岁,和父亲一起到平望柳湾开挖太浦河。春节刚过,她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上。早上五点钟,军号响了便起床出工挖土挑泥,靠的都是人力,一干就是两个多月。
太浦河是连接太湖和黄浦江的一条人工河,全长57.14公里,西起东太湖边的时家港,经吴江、嘉善和青浦,最终至西泖河注入黄浦江。太湖流域河网密布,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历朝历代对于太湖治理十分重视,但是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将太湖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1957年下半年,江苏省水利厅提出“两河一线”方案,建议开挖太浦河、望虞河,建设环太湖控制线,实行洪涝分治、高低分开的方案治理太湖。
太浦河1958年开挖,历经三期工程,江浙沪三地联手,1998年竣工,2006年通过验收。工程跨越时间之长、动用人工之多在太湖治理史上是空前的。
1958年10月太浦河一期工程开工,苏州专员公署成立太浦河分洪工程指挥部,动员苏州专区的吴江、吴县、江阴、无锡和青浦等7县12万多名民工开挖。沈美珍就是其中的一员。施工组织以县为单位,民工按团、营、连、班为单位,实行军事化管理。
当时,机械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靠人工开挖。少数工地上,铺上木轨道,用小木车运土,算当时最高水平的机械化了。民工们冒严寒斗风雪,披星戴月攻坚克难,每天施工12个小时。他们不叫苦不叫累,喊出“头顶星、脚踏冰,不完成任务不收兵”的豪迈口号,完成了一段又一段河堤的修筑工程。
吴江区档案馆安全保管科科长俞芹芳介绍说,太浦河一期工程开工前,每个民工团都会召开大规模的誓师大会,施工期间,各县民工团开展比工效进度、比工程质量、比团结纪律、比安全生产、比勤俭节约、比共产主义风格的“六比”劳动竞赛。给她印象最深的是江阴团摆擂台的口号:“赛常熟,胜吴县,超吴江,冠军红旗江阴飘!”
摆擂打擂,挑战应战,互找对手,团与团、营与营、连与连、人与人的对口赛层出不穷。指挥部还刊印《太浦河前线》等宣传资料,宣传先进典型,公布比武结果,整个工地出现鼓干劲、争上游、夺红旗、保红旗、比学赶帮超的局面。
沈美珍的父亲沈小宝多次参加过挑泥比赛,也就是工地上的“放卫星”。沈美珍自豪地说,父亲那时40岁不到,能跑又有力气,挑的泥要比人家多一半,他拿过好几面红旗,还拿到奖励的米饭。
鉴于物资供应不足以及民力限制,第一次工程施工不久,苏州专署就决定太浦河工程分期实施。第二次工程于1960年2月复工,苏州专署动员吴江、吴县、江阴、常熟等4个县民工7.8万人,奋战3个月。1960年4月,太浦河第一期工程江苏段竣工,5月,江苏段40多公里放水通行。
由于太浦河工程没有达到预期目标,1978年下半年,水电部决定继续开挖太浦河。同年10月,苏州地区实施太浦河续办拓浚工程,调集下属8县民工13万人参加。工程于1979年春完成,江苏段基本成形。
1991年6月,太湖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10月,国务院把太浦河工程列入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工程项目分别由太湖流域管理局和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及所在地市、县组织实施。由于太浦河江苏段全在吴江境内,吴江承担了大部分的施工任务。太浦河河道工程于1998年汛期来临前顺利竣工。2006年4月,太浦河工程通过水利部组织的竣工验收。
太浦河工程全面建成以来,在抗御1995年、1996年、1998年三次常遇洪水及1999年流域特大洪水中,在抵御2003年、2004年流域严重旱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太浦河沿线的苏州吴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沪苏浙两省一市推出太浦河“联合河长”制度,实施太浦河综合治理,融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于一体,把太浦河打造成为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生态绿廊。
平望镇实施苏州运河十景之一的“平望·四河汇集”项目,在太浦河与大运河交汇处建设运浦湾景观,拆除“散乱污”,目前亲水休闲绿地已经成形。60多年后沈美珍老太再次来到奋战过的太浦河边,感叹万千:真是太漂亮了,现在想起来,那时我们的辛苦是值得的!
太浦河工程是一部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是一本协同治水、联合管水的教科书,是一座感召当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丰碑。太浦河不仅将洪水引向大海,守护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安宁,也将成为生态建设“高颜值”、绿色发展“好气质”的景观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