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第35讲
周密·梳理·附制
高2第5讲
唐诗中这种一首诗只有一个“纲”或一个“领”,所有的枝,由一个干来“领”,所有的派,均服从源这个“纲”,并且这个“纲”和“领”在一首诗中最重要的,这种现象叫做“统”,这也是为什么统一、一统的原因。前面我们讲过要体物,但是,光体了就够了吗?不够。“体”只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并不是全部的工作。体物之后,所有的物象和事义都是需要梳理的,选其中最合适的物象和事义写进律诗中,再依据源派干枝纲领章法,进行统,这个章法有一个名字,叫“体统”,不成体统,成何体统,都是不行的。
前面我们所讲的辞采,强调的是采。只有通过采,包括韵领等,只有采,才能实现律诗作品所选择的物为可用之物。采之后,统之前,需要的是一个字:梳。也就是说,采来的物,并不是全部可用的,更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梳。比如说,你高考,你选志愿,你会发现志愿是一类一类的,有医学类、文学类、外语类等等;你买衣服,你会发现商场里的衣服也是分的很清楚的,有男装还是女装,有冬装有秋装等等,这种把相近的东西放在一起,是采之后更细致的分类就叫梳。写诗章法中的梳,就是把采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处理,什么该放起句,什么该放承句,转句和合句,这样的过程,就是梳。采-梳-统,简单地讲就是只有经过梳的采,才会符合体统,体统的前提是梳。梳的要求是自己必须清楚,连自己都不清楚的采,在表达上就难做到十分准确,作者理解起来当然也就不可能准确和清楚了。我们在前面讲义里说的韵领等,就是梳的结果。
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一个内容是:周密。
初级年级的讲义,讲到了实比扣回,这四个字是我们现代人的提法,之所以有这种提法,是因为这四个字的非常容易理解,便于掌握,运用起来也很方便。那时候只是告诉大家,到了第八分句,就不能乱跑了,必须使劲往起句的前分句扣回去,这是很简单的要求。虽然唐之前没有这种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类似的内容,实比扣回这个章法,实际在唐朝之前就有,不过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周密”。周密,归在章法弥纶中。与体统有直接关系,结合我们前面讲过的比兴,比与兴,如果不能体统,这样的比兴是无效的。周密这两个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比如说计划周密,安排周密,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周密这个章法,跟这个周密就不是一回事。
那到底什么叫周呢?
从这些截图可以看出,这里的纲和领是能够把起承转合都统一起来的,任何一个步骤都不例外,这就是“周”。今天我们说周到、周全、周围等等,皆来源于周字完整性。周表示的就是完整,这就如同我们的手上的手表,一路走过,任何地方都不会跳过,从头至尾,少一个都是不行的。
密,我们前面在讲密跗的时候已经讲过,这个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的,但实际是存在于诗中的,如同溶洞一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求第八分句必须比的原因。比,就是表面上看不出来,而实际是存在的,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含蓄。
周密具体就是指:在完整的基础上,要求密。
周和密,其具体的含义完全不同,有着巨大的区别。周和密,都是章法,皆是针对体统而言,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项,结果就是不成体统。举例说明,周,在第八分句平铺直叙的完成扣回,但没有比,是符合周的,却不符合密。因此,切勿将周和密混淆。每个章法是独立的,但是又是环环相扣的,所以,每个分句都很重要,如果有一个出来问题,就会牵扯到其他的分句和章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章法要求一个分句一个分句去完成。
唐诗继承的章法很多,基本都是继承《诗经》的六义:赋比兴风雅颂。因此,并不是全部的唐诗作品都是比兴,只是比兴作品数量第一多。在非比兴作品中,只要求扣回,并不要求实比,这类作品对起承转的要求,和比兴作品,也有所区别。但是,不管是比兴作品还是非比兴作品,其螺旋式上升扩展扩张,是一样的。比如六义中的颂一类作品,就不是兴起,如唐诗中常称为“某和”的,这种作品非常多,这种诗通常是用庙祭,属于唱颂歌的那种,这个时候通常就不会用比,只是平铺直叙,这种作品对气势中的气之阳要求非常高,像这样的诗,不是兴起,也并不涉及到体统,但强调的是“和”,这种章法,与章法体统就没有关系,属于不同于比兴的章法。
我们在前面讲到偶句要求对字义,实际就是为了高年级最后的体统做简单的练习,这个练习是很基础的。要求至少在两个分句实现字义的应答,对义,是今天体统和周密等诗的所有章法之千里行的第一步。
周是必须的,密同样是必须的,与前面所讲的密跗是相互贯通的。当四个密跗能够体统的时候,律诗作品的整体性,就会体现得更加明显,结果自然就是整首作品浑然一体。一首五律、一首七律的“一 ”字,表示其整体性,如果松散,自然就不符合一,就不能叫一首作品。
前面我们讲过了辞采,指的是写作律诗之前的仔细的准备工作要做好,采来的东西数量上一定是很多的,接下来就是要剔除不合适的、只选择适合自己作品所要表达的,写进律诗中去,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整理,这样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梳”。比如我们写月亮,不可能整首诗都是月亮月亮地写,一定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象来描写,那么这些不同的物象靠什么连接在在一起呢?是它们的内在,这种内在的东西是自然的,本分的东西,而非个人主观意识方面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梳的自然之理,简称梳理。梳理根据的是内在的本分的东西,而不是外表,体物就是梳理的唯一途径。
唐诗唯美,又讲理,这个理就是我们高1年级讲的明理的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后世更喜欢唐诗的根本原因,唐诗唯美的特征非常明显,这种美的特征就是自然,加上对格律和章法的精通等一系列的原因,使得唐诗明显区别于其他朝代。唐诗是一个整体性的强大,而不是单一的,理,本身也就是所有格律和章法的一个整体性的表现。每一个格律和章法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只有这一切都实现的情况下,作品的理才是完整的,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容易被接受。
理,要求我们的作品见端或见本分,决不是作者自己说的就是理。例如写忧写愁,就拿喝酒说事,貌似喝酒就是愁的必须,理由是唐诗宋词作品中有实际的例子说明愁要喝酒。事实上,这样的理,是纯属巧合,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喜酒”二字,而同时,古诗词里还有“与尔同消万古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样句子,而在这两个句子中,酒根本就不是愁,前者是酒消愁,后者是酒化相思泪。作者所写的,是相思泪,至于是悲是忧是伤是愁或是其他什么,那还得由读者自己去判断。
前面的讲义中我们讲到了收放,并且讲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扩张,结合事义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把这些事义放到时间和空间里去,体物之后还要注意收放,这点再次说明唐诗中的格律和章法不是捆住自己,今天的人正是因为不理解,认为格律和章法是束缚了自己,其实恰恰相反,格律和章法是强制性地要求作者一定要有收放,一定要有扩展和扩张,而为了使得作品不能放到无限大,以至于走的太远而收不回来,又再一次的要求在第八分句又一定要实比扣回。这种把作品放到时间和空间的长河中去的做法,不仅能指导我们怎么作诗,也能指导我们怎么做人,可以教会我们不要太在乎很多不必要的事情。
现在继续讲解弥纶。前面的课程讲解了弥纶的细节,一开始特别提到了弥纶指的是律诗全篇。在写作作品之前,就需要考虑到全篇,弥纶把这种考虑并完成作品的全篇章法分为二种,由浅到深分别叫做:附、制。
附、制这二者,其共同点,强调的是全篇八个分句贯通性。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日月星辰都是绕地球转的,有黄道的,具体反映在地面上的万物和气候是跟天上的日月星辰是有关系的,这样才有昼夜更替和四季轮回,于是就制定了日历,这一事实说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都是贯通的,例如,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落下,周而复始,但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的一天。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正是这种写照。人类社会代代相传,自然界中哪里都离不开衔接与贯通,你的电脑再先进,还是需要显示屏和主机的衔接,你的手机再好,如果跟移动联通不衔接,也是没有用的,律诗的衔接就是这样,因为衔接能使作品很美。写诗也一样,如果没有衔接,那么七律、五律就是“八”个句子,不是“一”首诗。
附和制的具体区别就是,附是连贯的,如竹,但不相通。制是连贯的,如藕,相通。我们今天讲的附属、附庸、附议等,就是靠得很近很紧的意思。
具体来说,律诗的分句是由字组成的,字是单个的,是组成句子的单位。用竹来打比方就是:竹杆是句子,一个一个竹筒是字,字与字之间就是节,两个紧贴在一起,这就是附;打个比方,做家具,几块木头之间需要接拢来,就让这块木头凹一点,那块木头凸一点,接在一起,中间加点胶水,让两块木头粘牢,这就是附。弥纶中附这个章法,说的就是律诗中字与字的衔接,这种衔接是内在的,这种内在衔接就是为了外在的精致的美,而且这种美是自然的,自然是最美的,如同竹子的节一样。这种连接,讲究的是字的相互吻合,如同大家看到的木头家具一样,无论其形其状如何,都是连接起来的。
前面我们讲了辞采和事义,讲了神情和明志,今天的附,就是在这些基础之上的全篇。具体来说,我们采来的,用来写到诗中的东西,通过附来连接全篇,这个附,是内在,起承转合各步骤就是在通过这种内在来连接的。
讲到事义有几点需要补充:
(1)不要单薄:简单的讲,就是起承转合如果仅有一事来义,那么,这就是单薄的。例如写孔子,如果只用事表现了仁,那么孔子的才学、德、礼这些属于孔子且需要表现的内容,不进行展现,仅仅是仁当然就显得单薄而失了厚重。
(2)率意而不是率故:率意须慎,这样才是寡尤。“尤”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含义是指手指甲特别长,与常人不同。这个意思是说,率意不等于怪意,率意决不可以怪意,所谓怪意,指非正常之意,这就需要慎言。按照唐朝之前的章法理论,写律诗要选择有出处的事义来写,那些连自己都不清楚,都没有把握的故事就不要往作品里塞。这样去写,就是对典故的不尊重,乱用事,滥用事,或者是所使用的典故与全篇的意不相关,这就是率故,这就不符合章法附制,这种使用就是失败的;
(3)意和义有不同:意是心上之音,意,全篇只有一个;义可以有多个,但必须符合附的要求。
制,在章法弥纶中,简单并通俗的讲,就是精雕细琢。这四个字,大家一看谁都明白。但在律诗写作中,如果没有具体的内容,精雕细琢这四个字,不过是一句空话,道理很简单,我们都知道顶级玉器是精雕细琢制造出来的,但仅仅知道这点,就可以做出顶级玉器吗?当然不能。因此,没有具体内涵的精雕细琢四个字,只能是一句废话。跟前面我们讲的意境一样,没有明确且具体的内涵意境,其实就是没有意境,就是皇帝的新装。
刚才我们讲到附和制的具体区别就是,附是连贯的,如竹,但不相通。制是连贯的,如藕,相通。
制,相对不容易做到,具体来说,需要满足前面我们所讲的附的基础上,另外还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及音律声律,我们逐一讲解制的四个条件,暂时不涉及音律声律。
(1)统有宗。
统,我们在前面的章法体统中已经讲过。宗=宀+示。示,是要求明确,指符合明志和神情;示,另一个含义是指要让大家看清楚,更要感受到,类似于今天从上至下的通知或指导。只有自己知道而大众理解不了更无法执行的,就不是示。宗本身就是一种秩序,如列祖列宗,那秩序是万万不可乱来的;那么我们问一下自己,在大千世界里,最遵守秩序的是什么呢?对了,是时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分秒秒不紧不慢,这就是秩序。具体在写作律诗中,就要求起承转合,有先后,有高低,不可混乱。这就是我们初级年级所说的螺旋式上升,当你有秩序地展现作品的时候,阅读起来就更容易些。比如,第三分句太大,那么第四分句还得在第三分句的基础上再大,这样就等于是人为地给自己的下一个变制造了难度;另外,有的地方跨度太大,有的地方跨度太小,也不能叫统有宗,这种有的分句跨度太大会使其他分句受伤。所以,统有宗要求我们的提升跨度要基本上保持一致,这就是螺旋式上升,特别是第五六七八四个分句。当然,完全一致当然不可能,毕竟是一种创作,一种文学作品,但基本要求就是这样。从体物,到体统,到统有宗,这样,你的作品就会有很好的整齐性,当然就读起来很舒服。
(2)味必正。
这里所说的味,不是今天我们现代汉语所说的吃东西的味道。味=口+未。例如:风味、意味、道味、古味、法味、思味、妙味、赏味等等,很多的,这些味都不是嘴巴吃的。因此,味并不是特指吃。今天我们要讲的味必正,指的是辞味。未,其本义是指木,准备好的可以被加工的木头,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原料。举例说,用鸡蛋炒不出青菜,用水泥做不成飞机。古味当然就是符合古,法味当然就是符合法。辞味,指的就是辞的符合,这个符合,要求就是正。味必正,就是言正。
味必正,相当于现在的验收标准,先是自己验收,然后才是作者的验收。
味必正涉及到两点,一是原料也就是物象的正,二是依据也是要正,作为延伸的是作者的主观也要正,这样的主观肯定是服从客观的。正字从止,止就是有一定约束的,不可以随便乱跑,方向是明确的,朝着一个方向,而不是不同的方向。所有物都不可以偏离这个方向,这样才是正。具体到写作中,无论干枝或源派,皆是有方向的,我们出去旅游,是有方向的,回家是有方向的。坐车走路乘飞机都是有方向的,写诗也一样。这个方向,在一开始就要确定,这就是我们在高2年级第1讲讲到的起句必须有的“的”,现在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的”就是制的要求。制,要求作者从一开始就要明白自己要制什么,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有的放矢。
(3)脉须流。
刚才我们讲了梳,流与梳的含义相近,其区别是,流从水,水的特点是不可抵挡。脉须流,是指整首作品如同水一样,无法阻挡的,是长流不息的,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要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我们在初级讲脉络时就讲了脉,强调了其连续性,脉本身就是属于动态的,脉不流,对一个人来讲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一首作品,缺少了流动,就会呆板。起承转合的螺旋式上升,承句的扩展和扩张、收放等都是流动的,这些道理都很简单,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再多讲了。
(4)非枯文燥体。
枯文燥体指的是“死诗”,也就是没有生命力。这个理解起来很容易。生命是有来源的,生命不是凭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没有谁是孙悟空。生命更是一种继承和繁衍,文字的生命力也需要继承和繁衍;体,必须是在继承和繁衍基础上的体,而不是体得毫无价值,或者是体得无法流传,更不是体到连自己根本就不清楚或者莫名其妙的瞎扯,这样的诗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死诗。
我们所学的章法其实就是技术,要掌握这些技术就需要时间,精力和汗水,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让你的作品都符合所有章法,你的作品就会离唐诗越来越近。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技术都如此,如果你去练习十年二十年足球,你可能还是进不了国家足球队,但是,如果你不去练习,那就根本不可能进入国家队,自评和互评,都是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加油!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有:
1、什么叫周密
周表示的就是完整,这就如同我们的手上的手表,一路走过,任何地方都不会跳过,从头至尾,少一个都是不行的。
密,我们前面在讲密跗的时候已经讲过,这个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的,但实际是存在于诗中的,如同溶洞一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求第八分句必须比的原因。比,就是表面上看不出来,而实际是存在的,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含蓄。
周密具体就是指,在完整的基础上,要求密。
周和密,其具体的含义完全不同,有着巨大的区别。周和密,都是章法,皆是针对体统而言,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项,结果就是不成体统。举例说明,周,在第八分句平铺直叙的完成扣回,但没有比,是符合周的,却不符合密。因此,切勿将周和密混淆。每个章法是独立的,但是又是环环相扣的,所以,每个分句都很重要,如果有一个出来问题,就会牵扯到其他的分句和章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章法要求一个分句一个分句去完成。
2、什么叫梳理
前面我们讲过了辞采,指的是写作律诗之前的仔细的准备工作要做好,采来的东西数量上一定是很多的,接下来就是要剔除不合适的、只选择适合自己作品所要表达的,写进律诗中去,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整理,这样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梳”。比如我们写月亮,不可能整首诗都是月亮月亮地写,一定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象来描写,那么这些不同的物象靠什么连接在在一起呢?是他们的内在,这种内在的东西是自然的,本分的东西,而非个人主观意识方面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梳的自然之理,简称梳理。梳理根据的是内在的本分的东西,而不是不是外表,体物就是梳理的唯一途径。
3、选择事义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几点:
(1)不要单薄:简单的讲,就是起承转合如果仅有一事来义,那么,这就是单薄的。例如写孔子,如果只用事表现了仁,那么孔子的才学、德、礼这些属于孔子且需要表现的内容,不进行展现,仅仅是仁当然就显得单薄而失了厚重。
(2)率意而不是率故:率意须慎,这样才是寡尤。尤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含义是指手指甲特别长,与常人不同。这个意思是说,率意不等于怪意,率意决不可以怪意,所谓怪意,指非正常之意,这就需要慎言。按照唐朝之前的章法理论,率故,就是不伦不类。因此,写律诗要选择有出处的事义来写,那些连自己都不清楚,都没有把握的故事就不要往作品里塞。这样去写,就是对典故的不尊重,乱用事,滥用事,或者是所使用的典故与全篇的意不相关,这就不符合章法附,这种使用就是失败的;
(3)意和义:意是心上之音,意,全篇只有一个;义可以有多个,但必须符合附的要求
4、什么叫附制
附、制这二者,其共同点,强调的是全篇八个分句贯的通性。附和制的具体区别就是,附是连贯的,如竹,但不相通,针对的是字意。制是连贯的,如藕,相通,针对的是句意。
5、制有哪些另外的要求
(1)统有宗
(2)味必正
(3)脉须流
(4)非枯文燥体
本讲提纲:
1、什么叫周密
2、什么叫梳理
3、选择事义的时候要注意哪几点
4、什么叫附制
5、制有哪些另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