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兵力是清军2倍,且已经饮马长江,为何在湖广停滞不前
对清朝历史较为熟悉的人,应该都对清朝建朝初期时的情况知道得比较清楚。那个时候,满清八旗的战斗力虽然十分强悍,但是再怎么说满洲人的总数也远少于汉人。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单纯用满人来治理汉人,终归有些不太现实。于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清朝廷便扶植了包括吴三桂在内的三股势力。只是让清朝廷没想到的是,在吴三桂拥有了比较大的势力后,竟然生出了造反之心。而且在造反之初,他这一方还占据了十分绝对的优势。既如此,那按说吴三桂不是该乘胜追击并直捣黄龙吗?然而实际上,情况却并非如此。那么,吴三桂为何不肯继续北上了呢?
一、康熙反应迅速,且做出的应对之举效果显著
有资料显示,在吴三桂正式造反一个月后,有关他背叛朝廷的消息才得以被传递到清朝康熙皇帝的手中。按说时间都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吴三桂利用这段时间明显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胜算才对。然而实际上,吴三桂虽做到了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大的胜算,但是却并未能得以取得最后的胜利。而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跟康熙反应迅速且做出的应对之举效果显著有关。那么,面对吴三桂的背叛,康熙皇帝都做出了哪些应对之举呢?
首先,稳住有可能向吴三桂靠拢或者效仿吴三桂做出造反之举的另外两股藩王势力,既稳住尚可喜和耿精忠。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无疑就得从能影响到此二人切身利益的撤藩一事上下手。于是,康熙暂缓了撤藩事宜的推进工作,结果还真的令尚可喜和耿精忠变得犹豫不决起来。其次,对外颁布旨意,说朝廷知道造反之祸全为吴三桂一人所为。若有迷途知返的兵将愿意放弃追随吴三桂,那朝廷将不会追究他们自己及他们亲人的罪责。再次,持续派兵驻扎荆州等地,很好地阻断了吴三桂大军北上的道路。最后,嘉奖赏赐能抵御吴三桂大军的将领,让他们能死心塌地为康熙和清朝廷卖命。同时再派人看管好吴应熊等人质,以备不时之需。
二、吴三桂阵营矛盾太多,内讧情况堪称一触即发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吴三桂之所以没能继续北上,还跟他领导的阵营矛盾太多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吴三桂在不断攻占领地的同时,变得越来越不得人心了。比如说,他为了吞并广西,竟先后将孙延龄一家及马雄镇一家都给杀了。而孙延龄曾背叛过清廷去投靠他,现在反倒被他杀了,这自然就容易引得一众人的不满。其次,最有可能给他提供助力的两股势力闹掰了。这两股势力为郑经和耿精忠领导的势力,且刚开始的时候,二者之间就因为地盘原因而闹出不和的问题来。后经吴三桂调解,双方才勉强握手言和。
本来吴三桂以为,这两股势力不闹腾了以后,就有希望助自己成就一番大业。但没成想在他正打如意算盘的时候,郑经却突然又主动去找了耿精忠的麻烦。结果耿精忠怒了,扭头就去投奔了清廷。任凭吴三桂再怎么感到生气,他也终究无法挽回这么一个猪队友。再次,吴三桂阵营中见风使舵的小人实在太多。毕竟再怎么说,他们都并非是吴三桂手下嫡出的将领。本来当初选择追随吴三桂,就是受其淫威和权势太大缘故的影响。自然在见其大势将去的时候,就很容易对其做出自顾逃散的举动来。
三、吴三桂中途去世,令群龙无首的吴家军瞬间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蛇虫鼠蚁
了解了上述内容后,我们还得提醒大家注意一个原因,那就是吴三桂的大军之所以没继续北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跟吴三桂的中途去世有关。康熙十七年八月份的时候,称帝不久的吴三桂便不幸离开了人世。既如此,那原本由他领导的吴家军自然就出现了群龙无首的情况。若是吴家军内全为吴三桂的嫡出兵将,且在此关键时刻能有人站出来领导大家继续北上,那可能大业仍有得成的那一天。但可惜此时的吴家军鱼龙混杂,自然在遇到失去领头人的情况时,就容易出现瞬间变成任人宰割的蛇虫鼠蚁的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一件事,那就是并非吴三桂不想继续北上,而是因为他没有办法继续北上罢了。毕竟在他跟康熙斗法的过程中,即便康熙的年龄比他小上很多,也终究将他斗得渐渐失去了招架之力。当然了,若是最后他并未于中途离开人世,那或许这场斗法的平局状态还有可能会被继续维持下去。可惜假设有的时候终归就只能是假设,故而吴三桂最终也只能败于康熙之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