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一个“当代孔乙己”

文/诗来

这几年,我见过很多这种年轻人:他们对待工作堪称认真负责,工作之余也相当自律。非常具有学习意识,就连在地铁上、公交车上也不忘拿出手机刷刷知乎、微博,看看最新的资讯,或者背几个单词,熟悉最新的几个金融行业术语,唯恐错过了任何最新的行业趋势。

奇怪的是,这么努力生活的年轻人,却往往过得并不好

很多时候,他们工资的将近一半都用来付房租,生活几乎是三点一线式的,十分单调;好不容易过个周末,他们也不忘去参加个什么讲座、什么论坛,牺牲休息时间给自己充电,学习一切他们认为有可能用得上的知识。

尽管他们非常努力,他们的生活却鲜有改善。在淘宝上买衣服,在外卖平台订餐,为了两块钱的优惠券盯着屏幕看一个多小时,是他们的常态。

而王思聪每天和网红拍拖,到处闲逛旅游;王石每天登山,在各种高大上的论坛上炮制鸡汤,闲着没事了喝喝茶,却能轻松地挣几百万。

为什么那些非常努力的年轻人却挣不到什么钱,而王石和王思聪他们轻轻松松就能挣几百万上千万呢?

一些粗浅的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由于什么“社会不公”导致的。

其实,这种现象和“社会不公”没啥关系。之所以那些很努力很拼命的年轻人挣不到几个钱,是因为缺乏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或渠道

任何知识,尤其是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除非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否则没啥用。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当然,古代的读书人也不傻,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知识变现的最好方式就是参加科举、考上功名,成为朝廷命官。这样一来,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为此,他们不惜皓首穷经,不惜“头悬梁,锥刺股”。

而99%的人或许穷其一生,最多也就考个秀才,甚至连秀才也考不上。虽然他们也读了很多书,但由于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只能一辈子过着穷困的生活。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讽刺的就是这种现象

孔乙己懂得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不可谓没有学问,然而,他连饭钱都掏不起,即使喝最便宜的酒也要赊账(当然,他也买不起书,只能去借甚至偷书来读);咸亨酒店的老板虽然不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但依然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有人说:孔乙己懂的那些知识都没用,活该受穷。

其实,这么说未免过于绝对。孔乙己懂的知识也未必都没用,只不过他没有变现的渠道或能力。

一个人读的书再多,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无法创造经济价值,基本上没啥用(自娱自乐除外)。

这道理并不难理解,但中国历史上,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儒家文化才有什么“重农抑商”“鄙视商人”的思想,中国文化也才充斥着“同情读书人,鄙视大商人”的文化心理。

其实,孔乙己没啥好同情的。毋宁说,鲁迅先生本人也是抱着讽刺的态度去刻画这么一个角色。孔乙己读的书虽多,但没有考取功名,转化不了生产力;咸亨酒店老板虽然没文化,但至少懂得经营酒馆的知识,也因之过上了小康生活。

低质量的努力已经毁了很多年轻人,或许也会毁了你



这一点在日本社会体现得也很明显。日本是一个极度强调努力奉献的社会,很多年轻人对此很反感但也没办法,只能装出来很努力的样子,不希望被别人看出来自己其实是一个很懒散的人。

如今,很多年轻人沉迷于“低质量”或“自欺欺人”式的努力上。他们说周末要去图书馆充电,结果坐那不到十分钟,拍了几张自己在读书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后,就开始玩手机甚至打瞌睡;他们说要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结果躺床上看看电视剧、电影,一转眼12点多了。长期的晚睡或熬夜不但没让他们学到所谓的“知识”,甚至年纪轻轻身体都废了

如今,有太多年轻人,在20多岁的大好年纪,没挣几个钱没学到啥知识没攒到人生经验不说,连基本的身体都搞垮了。

香港富豪刘銮雄年轻时沉迷于泡妞和豪车,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每天吃喝玩乐照样花不完的钱;而在香港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多少年轻人朝九晚五甚至朝九晚十,住在棺材房里,上班时努力工作,下班后努力学习,却依旧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改善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不一一分析。但最核心的一条是:你学的所有知识,读的所有书,如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那就没啥用,反而还会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

王石这类大企业家或许读的书没你多,但他们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而且很早就完成了资本积累,实现了财务自由。所以,尽管他们每天到处旅游、泡妞,闲了喝喝茶,出席出席什么论坛,照样能几百万上千万地挣大钱。

而你呢,一边拎着鸡蛋灌饼一边跑着赶公交车,每天认真努力工作,甚至积极帮同事分担工作,唯恐工作上出了啥差错;下班后或节假期也不忘学习充电,报了一大堆的所谓提升课程,听了一大堆的鸡汤讲座,看到老板发一条朋友圈都积极点赞,在各大图书馆都办了借书卡,省吃俭用买的书在桌子上快放不下了……

很多这么努力的年轻人,却连改善自己的基本生活都做不到。

因为他们无形中沦为了“当代孔乙己”:报的那些课程除了让大V们更好地割你的“韭菜”之外,都没啥用;听的那些名师们的鸡汤讲座除了自我安慰之外,都没啥用;买的那些书,除了让书店和出版商赚了更多钱之外,都没啥用。

而很多人,往往还乐此不疲;觉得:我这么努力,早晚有一天一定会成功的。

要知道,孔乙己20多岁时也是这么想的。当年的孔乙己可没想到,自己这么努力,到了40多岁时竟然还穷得买不起书,喝一碗薄酒都要赊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