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走出回音室了 Time to go beyond echo chamber

Leaving Winter Wonderland behind (@Hermione MIAO)

2017.01.01 17:30

今天和导师见面讨论,过程中学会了一个新词——echo chambers

想象你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大声说话,是不是说什么都能听到回音。这个词的原意就是在录音时为制造回声效果而建立的回音室。但现在人们常用它常来比喻:人际交流过程中,只承认或接受与自己的观点相近的回应。

An echo chamber is a room designed to create an echo – usually as an effect in an audio recording or a film. But it has a modern use which describes a situation where people only hear, see or read opinions they agree with.

http://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chinese/features/authentic-real-english/ep-170801

这个短语所折射的正是如今社交媒体上十分普遍的现象,比如定位明确的微信群或是公众号。由于相同的观点在封闭的空间内被人不断地重复、夸大,因此听到质疑的声音这件事也变得越来越难。

“Echo chamber” is a term widely used in today’s lexicon, that describes a situation where certain ideas, beliefs or data points are reinforced through repetition of a closed system that does not allow for the free movement of alternative or competing ideas or concepts. In an echo chamber, there is the implication that certain ideas or outcomes win out because of an inherent unfairness in how input is gathered.

https://www.techopedia.com/definition/23423/echo-chamber

所以前几天费心费力解释半天说觉得得不到回应,是因为我自己就有一点好像走迷了道,试图用一大堆废话来讲述一个现象,原来这个词就可以——

回音室效应

echo chamber

为了让自己充分理解这个词,我得多看看它的应用。于是我以它为关键词检索出来了一篇发表在英国《卫报》网站的专栏文章。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blog/2017/dec/04/echo-chambers-are-dangerous-we-must-try-to-break-free-of-our-online-bubbles

这篇文章出自牛津大学的一位学者。他个人给自己的介绍关键词里有:物理学、癌症和写作。在他的个人住也有提到主要在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攻克癌症,同时也是一个写作者,也会受邀去BBC做评论员。

https://www.theguardian.com/profile/david-robert-grimes

更多个人信息详见:https://www.davidrobertgrimes.com

我不太喜欢给人贴标签,所以在解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对作者本人的观点进行牵强附会,只是尽力在做语言搬运工的时候,把这篇文章中对我有启发的内容个人化。毕竟他写得怎么样,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也根本不在行。我更在意我从中看他如何解释echo chamber,这个词又和我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这篇发布于12月4号的评论文章开头就是美国最新的总统上台以来也小一年了,除了川普当选让传统意义上的“智者”吃瘪,极具个人特色的“推特治国”也很引人侧目。

接着他提到了近期最败路人感的糟糕事(a new nadir)莫过于川普在推特上分享英国极右势力的视频。而这些视频早前也被一位出生于纽约的一位保守派社会和政治评论家Ann Coulter转发,而她正是川普在推特上关注的四十五个人之一。当英国记者兼BBC的主持人Nick Robinson问她为什么总统可能会转推这样的信息时,回应称没人期待川普转推的时候还去查查看这个人是谁,认为视频就是视频,视频又不是假的。

Coulter responded that Trump could not be expected to check the biography of people he retweeted and that “the video is the video, it’s not a faked video”.

这件事在作者看来是一件丑陋的小事,也正好描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社交媒体和网络作为一个整体能被滥用,甚至为存疑的叙述提供支撑。

the alarming ease with which social media and the internet as a whole can be abused, and used to prop up dubious narratives.

作者自此开始回想最初创造网络的先驱们,那可是一群想着万维网的出现会带来一个拓宽思维的乌托邦的人,乐观地设想着这会是一个我们人类都可以自由交换新想法、补充其他观点的地方。当然作者也指出早就有学者觉得这事儿估计悬,因为这种愿景是把人想得太高尚了。

这也不由得让我联系到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各类网络暴力事件以及隔三差五漫天飞的谣言,我不举例应该每个人脑中都会想起很多场景,大多数都莫名其妙,细思起来和自己毫无关系,却被大部分人倾注了最多心血。

在网络信息战非常激烈的年代,毫无疑问很多时候已经让人们或多或少开始质疑自己网络空间的使用。在这个相互依存的当代世界,各路意见领袖突起,比如追星的饭圈开始有各种控评、对撕,网民对一个现象或一个人要么捧上天、要么怼到底,原本即使称不上彩色的但也至少是有许多灰色的包容度很高的社会,就开始变得非黑即白。放在西方语境,也是一样,比如2016年先后出现的英国脱欧与美国大选,所以在文中看到作者引用了“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cyberbalkanization),就觉得是画面感很强的有趣术语。

作者在文中以亲川普的社交媒体势力为例,认为它们看起来不仅给自己建了一个宣传保守氛围的“大气层”,还强烈地影响着其他的势力,比如对亲希拉里人群的影响。不过作者也承认对于意识形态的偏见一直都是带有争议的,也不能全怪网络。因为传统纸媒也有自己的偏狭之见,可报纸与网络不同的是,报纸上会同时有几种观点的交锋。

人尽皆知网络却不一样,它聪明到可以用算法过滤,网民想听什么那就会更多看到什么,事实的准确性再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荒唐可笑的理论也都有了自己的网址,可以发声,有自己的簇拥。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美国一间独立的民调与智库机构)在2015年公布的研究数据表明千禧一代中61%的受访者都是从社交媒体上得到新闻讯息的,次年的观点更为惊人:

人们可能在失去将信息从观点中剥离出来的能力。

的确,在我看来,网络上你想关注谁就开始不断看到谁的言论,就算有系统推荐,大多推荐给你的往往是广告,而不是“不同的观点”。就整体上的包罗万象而言,肯定是网络远强于报纸,自媒体的总量丰富度远大于传统纸媒,但要是就个体而言,其实你所知的,所关注的内容是越来越趋于稳定,最后甚至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壁垒。由于这壁垒还挺舒适的,给你很多正向的反馈,让你产生“都是我喜欢的”愉悦感受。这就有一点苗头在提示你某种能力在缺失了。

作者认为由于我们对于网络巨头的依赖,日常浏览所留下的用户数据,会让我们得到更多我们想要看到的内容,只是其一。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越来越同质化的内在原因,因为我们会和那些回应我们信念的人更多的反馈、更多的交流。个人偏好导致的选择其实比算法过滤更影响我们的观念。

在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脑回路走个神,跳到了心理学的观念,比如映射,比如其实你在寻找的是认同。

下一段作者果然也提到心理学的验证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人倾向于去证实自己的想法,搜集对自己有利的细节、选择性地回忆或做事,忽略不利或矛盾的咨询,就是要片面诠释自己的已有想法。

https://www.sciencedaily.com/terms/confirmation_bias.htm

作者在这里开始总结,认为当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因为兴趣聚集,就更加会加强、培育验证性偏差、隔离、极端化。而这些在线的共同兴趣就形成了一个个小的水泥回音室,让居于其中的人在这里可以汲取养分和燃料,加剧了与现实的隔离。

所以在我看来,回音室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像舒适区的温水一样,让我们看不到反对观点,开始妄想自己特别好,而其实只是变得更加封闭。回音室可能一开始舒适,但最终却是把你锁在里面,甚至影响到你的理解力,变得越来越偏狭而不自知。就像我在房间里呆久了就会更懒宅,这种时候就会想到学建筑健康的室友给的建议是最好要开窗透透气。

所以为了试着走出回音室看看,那就要也要试着看看自己现在什么做得差。

这么做听起来有点找虐,所以我换一个可爱可亲形象一点的方式来说:

看到这里的你,如果想要戳破自己的“回音室”墙壁,要这个相同观点、相同爱好者形成的封闭空间不是铜墙铁壁,更像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你去戳一下可能就有出口了。

那么呼吸了新鲜空气的之后,在未来就会逐渐得到更多勇气,不仅要理性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探讨观念差异,还要反思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也可以被多问几个为什么。

说了这么多严肃的话语之后,我决定最后放一张画风不同的照片轻松一下:

突然想拍跳跃照,旁边的陌生人竟然说要不要一起拍,于是新年第一天有了这么一张奇怪的对垒照片,又觉得还蛮好玩的。

(2017.01.01 16:48)

(0)

相关推荐

  • 好好的饭圈,怎么长成了毒瘤

    译言·译眼看世界 饭圈能有多疯狂?不久前,"明星健康宝照片被泄露"事件引发大众关注.这其实并非孤例,细心的网友会发现,网上总会时不时爆出哪位明星航班信息或酒店地址遭泄露.饭圈的疯魔 ...

  • 词源故事:爱你在心口难开的回音女神

    希腊神话中,艾柯(Echo)原本是一位美丽.善良而又能言善辩的宁芙仙女.有一次天神宙斯下凡与其他宁芙仙女偷情,天后赫拉悄悄尾随,准备来个捉奸在床,没想到半路上遇到艾柯.为了帮助自己的好姐妹,艾柯故意拉 ...

  • 如何使营销变得年轻化?

    运营的小事,用心听运营 引言: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未来是属于Z世代的.在营销中,谁掌握了"Z世代",谁就掌握了未来. 在不知不觉之中,曾经的祖国的"花朵"似乎逐 ...

  • 走出咨询室,我应该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0-10-30  有的人做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渐渐形成了依赖,在咨询室里体会到咨询师的包容抱持,走出咨询室的门又感觉到生活的空虚寂寞冷. 要知道,咨询师只是他们的职业,他们是有职业面具 ...

  • 走不出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师,都被淘汰了

    心榜 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4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01 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一位心理系学生问教授:"拿到心理咨询学位后,可以在哪里工作 ...

  • 悦览室|丑的各有千秋:走出审美舒适圈,真正丑陋的作品不取悦任何人

    我的确很丑.但是如果没有我的存在,你认为的"美"便不复存在. 也说丑 丑,从它出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不是一个幸运儿.人们排斥它.唾弃它.压制它.异化它,取笑它.如果从海量的词汇中选出 ...

  • 走出59个宰相、59个大将军的家族: 兴旺800年, 秘诀是什么?

    点击加载图片 法海姓名的背后,隐藏着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家族. 先提一个问题,你知道<新白娘子传奇>中的法海姓什么吗? 答案非常冷门,他姓裴,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历史上的他本是正面 ...

  • 测测自己的恋情失恋要多久走出

    测测自己的恋情失恋要多久走出 古有山川之美,我则认为真正的美在心灵的深处,那是一朵幽蓝幽蓝的花,在心灵深处发出炙热的光,那是一个火红的太阳,温暖着人们的内心,其实最好的婚姻,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恋爱过程 ...

  • 如何走出逆境, 记住这三点你会越来越好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人生不要妄想简简单单.一马平川,谁都是酸甜苦辣.起起伏伏. 流星知道自己终将坠落,依然将光芒划过人间. 遇到挫折和困难,不要悲观失望,不要怨天尤人,当成人生的试炼,你才不会止步不前 ...

  • 學員分享《走出躁鬱症》

    何其有幸, 能夠見證毛毛蟲變成蝴蝶的一刻. 恭喜你從這個課題中畢業了, 你是個勇敢的靈魂, 我為你感到驕傲. 小 佛 的 話 這幾天通過各種努力,我終於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和翊瑤姐說了這件事後,她鼓勵我 ...

  • 能量(走出健康误区)

    走进营帮  拥抱健康 人的生命是一个能量系统.也是能量生发之源.并且,生发的这种能量,往往并不因生命的存在与否而泯灭.例如,有的人为国家.民族功垂千秋:有的人却被后人唾骂千年.这就是正负能量对人类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