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投资人要资助你的研究 | 伦敦求学记8

上课的教室因为火警而疏散了所有人,于是老师带我们换到了另一幢楼的一个房间,因为这个房间之后有室内乐的表演需要排练而提前下课,下课后我吃了晚餐就回来听了一场室内乐,然后推门出来看到了墙上挂着有趣的艺术作品,就拍下了题图。(2017.10.24 18:23 UCL Wilkins Building)

今天这场持续一天的研讨课程——Think-write: writing targeted grant proposal——主要集中在研究者如何寻找合适的资助,无论是博士后的研究,还是想要独立主持一个项目,又或者是寻求会议资助。

在没有任何资助的世界里,大部分初出茅庐的研究者除非家底雄厚,否则也总会觉得好像最大的困难就是没钱。

这种时候主持这场研讨的老师所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按小组先自我介绍(为什么来这里)之后,讨论存在哪些提供资助的机构。

于是,就有了一个神奇的页面: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hilanthropists

除此之外,有个小组提到了一些“informal”的资助,只是因为知道有这个渠道而已,通过一个人认识了另一个人。老师显然也被激起了兴趣,说到wellcome十多年都一直资助公共医疗,可十年来只有一个牙医获得资助。

原因是只有一个牙医申请。他曾问过这个牙医有没有跟他的朋友们说起,牙医回答说:也没人问我呀!

这大概就是我上午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了,因为我们没讨论多久就被打断了节奏。由于不明原因的火警,整幢楼的人员都被疏散了。

回到下午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一个建议是,如果你有一个想要申请的资助,那么每天花五分钟时间看看它的官网,看看这个提供资金给研究者的网站上有没有相关的评审委员会。如果有的话,评审委员长是谁,再把委员长的研究看看。因为如果你做的研究根本就和这个机构不合,那么你拿到资助的机会也小得很。

之后老师开始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把钱用来资助在大学里做研究的你,而不是其他一些机构,比如麦肯锡等咨询公司之类的。

大家给出了很多答案,比如政府要做未来相关政策的调整需要学者的研究做依据,商业公司投资学者研究是为了促进创新、将来能够有更多的盈利。

但最终,我们觉得这些都不是核心,只有一件事是只有大学里的学者在做的,那就是“advancing knowledge”。

这就让我不由得想起来系里欢迎会之后我整理出来的一条推送:

之后,我就看到了很久以前在知乎上也看到过的一张图: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知识比做一个圆圈的话,那么我们的边界就是在区分“知道我们知道什么”和“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博士研究和之后的博士后研究以及大学的研究都是在拓展这个边界。

就我所在的小组而言,除了我在研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之外,有一个在读的博士是研究流体力学,主要是考虑加上冰的影响之后会对油气的钻井平台产生什么后果,有一个刚毕业的博士是心理学上如何通过一些干预来提高成人的学习效果的,目前在考虑如何把这一研究成果放到中小学去做新一轮的研究,有一个在读的博士是研究二战后加拿大的女性移民变迁史。

我们做的内容可以说是很不一样,但都是在把自己推向一个未知的,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一点“舍我其谁”的勇气去探索的。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着迷于自己所处领域的边界,不断在试探新的可能性,人类知识的圈圈才会一点点往外拓展。

不过这当然不是本节课要打的鸡血,这次课程是为了让我们这些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问题,也就是自己所做的研究问题如何与资助者的目标联系起来。

因为资助者资助的是行动,而不是想法。

They fund actions, not ideas.

你所做的研究对你自己有益是肯定的,对你所在的学术圈有促进作用也是你能够阐明的,那么你所做的研究在何种程度上是对投资你的资助者有益的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小小的差别:

研究的产出是期刊论文、专著书籍、作品展览这类,而资助者需要看到这些内容的影响力,能不能在某些方面比如政策、健康等方面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民的幸福感。

到了这里,老师就让我们根据SMART框架用两分钟写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在用八分钟的时间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相互提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MART_criteria

之前我们在项目管理课程中也有用到,估计每个用这个模型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改一改,我们这次用的稍微也和上面的标准有点小差别,A for Achieveable, R for Resourced。

这个框架听人讲得多了,的确觉得是有些小机智的,这种思维训练,请看到这里的你不妨也找个小问题试试看呗。

我们小组之后选了研究心理学的博士来进行小型的答辩,于是我们帮助她一起把这个简单的表格填好了:

Funding Organization:

Its focus:

Research Question/Aim:

Activity(what you are going to do):

Benefit( to knowledge):

Benefit( to funder):

Budget

关于最后的“预算”,主讲的老师给了很多我们以前都没有想过的内容:

比如通货膨胀率对你预算的影响,再比如你拿到的资助和你所在国家用的货币不同会受到汇率和银行的影响,你可以接受的损失幅度是多少。

当然还有,你所在的系和学校在你申请资助这件事情上扮演什么角色。

不过最有意思的当然是我们看一下申请表格,这个表格中为什么要让你填个人信息和学校信息。

名字当然是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评估你的时候谷歌你呀!

所以,如果你真的谷歌自己,会看到什么结果呢,我试了一下我的英文结果,根本没有我,先跳出来了一个在美国旧金山工作的职员,然后还有在美国一所大学工作了蛮多年的一个学者。所以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被谷歌了,或者是用了谷歌学者(google scholar)来检索我,根本就啥也没有嘛。

这可不是一个好事情,于是我感觉可以加一个关键词: GeoCapabilities。

这样之后我的心情就好了一点,有出现和我相关的页面了。

其次是学校和院系的信息,当然是为了知道你所在的学校和院系在你要做的这个研究领域中是什么位置咯。

同一项研究你在UCL做和你在子虚乌有大学做,能够接触和交流的同行及专业人士根本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然后,老师就又问了一个戳心的问题:你所在的大学和院系里检索你的名字,是否会跳出来你的个人页面呢?

最后还有一个更戳心的,你的facebook和twitter呈现的状态都是什么样的呢?

听到这里的你,是不是赶紧想起来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了?

一个设置为仅三天可见的申请者和一个会定期更新与自己所做研究内容相关内容的人,哪个更容易获得资助呢?

由于课程时间紧张,我也就后背冷了一下,就赶紧跟大家一起到了最后的环节:

NOW VOTE

不得不说英国人在投票这件事上的确是很会做啦,还是一定要匿名,三分钟陈述时间也是一定要计时的,仪式感很强。

其中具体的评价标准就分为四条,按0-5分计算:

Meet [grant body's] aims

你做的研究和投资者的目标契合

Cost effective

你做的预算中资金配比的效率高

Timely

你做的研究正是时下所需要做的

Deliverable

你计划用的技术方法和团队专业

我其实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规律,或者说推测更准确,本小组的成员给分会比其他小组高一些,就我个人而言,倒不是偏心自己人。而是因为我们充分讨论了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我们把自己的时间投资在这个项目上之后,也就是我们作为评审委员,内心是因为看这个项目久了,更能够知道闪光点在哪里。而其他小组的讲解因为只有三分钟,会因为讲解者的口音和一些拼写上的不习惯,而导致了解不够深,以致于就比较谨慎,很难给出高分。

今天听了很多寻找资助的潜规则,但也感受到了一个神奇的经历,主要是在之后听室内乐的时候:

那就是你特别关心在意的事情,可能在另一个人、另一个房间里完全就是根本不被在意的。

于是又不由得想到了星期六的课《很少有博士能改变世界 | 伦敦求学记7》,经常让自己处于完全不懂在发生的环境中,意识到还有那么多未知的美好,还挺有劲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