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后,我想我的公众号会是一份精神遗产

日常感谢把我放在心上的人~

果然有一些时候朋友比我还了解我自己,超喜欢这个圣诞礼物~

希望看到这张题图的你也能找得着北~

我选择将标题命名为:

当我死后,我想我的公众号会是一份精神遗产

而一句话的摘要则是:

作为很怕突然死掉的胆小鬼,我把每天的思考上载,是在尽力触到自己脑力和笔力的边缘。


我想我和许多GEO的新老读者,对于GEO的理解非常不同,却甚少尝试换位思考,更不会去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不同的理解。而且即使我们都认为GEO有博物馆面向,但我们对于博物馆的理解、博物馆对我们的作用,可能就有迥然不同的观点。而这些差异,正是我们可以开始逐渐深度交流、对话的基础。

有今天这篇推送是因为和朋友的对话,让我开始想我到底是怎么看待我的公众号,目前我认为这是我能留在网络空间的精神遗产

毕竟我的物质积蓄和收藏都非常有限,不可能给所有人共享。但是我脑中的想法和回路确实是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才有了GEO

——死去之后的我和读者——

我在之前的更新中多次强调过未来的我自己是GEO非常重要的读者,并且还以各种方式鼓励读者参与进来,与我互动,与其他读者互动。

这恐怕与不少公众号将自己作为内容生产者的定位不同,也不对那些习惯于从公众号中获取信息的读者胃口。正好,我也不想这样定位,也不准备做一个投喂者。

我想要通过GEO的更新带来精神火种,是激励读者独立理性思考。

今晚吃过圣诞烤鸡后,朋友在和我漫步街头是和我提到昨天的这篇推送,我希望能够提醒那些久不看GEO的订阅者考虑取消关注,她觉得我又在逼迫我的读者和我交流对话,但读者可以不这么做。

我脑中瞬间想过无数个念头,最终选择问她:你的公众号没有收到任何回复的时候,你的感觉如何?

我选择这样反问,是因为我是她公众号的读者,还算活跃,所以我知道她作为公众号运营者时是什么状态。我看过她收到问题时的喜悦(因为我就有回复),也见过她发现空空如也时,在更新时难以掩盖的失落。(所以她现在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哼!)

其实发出一篇推送就像是在投递一封邮件,而且我们只投递给订阅我们这个平台的用户。而这些订阅我们这个账号的用户,的确可以选择从不打开、已读不回,但这是不是在浪费网络提供的交流沟通机会呢?这样的信息是否真的传递出去了呢?我以前看到过垃圾邮箱在网络上会占据很多存储空间,事实上也会有服务器不断地消耗能源,所以我想不需要的信息就删除,不仅是让自己减负,也为降低能耗做了一点贡献是吧?

如果你一直不看这个公众号了,这些推送堆在你的服务器里也是浪费。不如趁早解放彼此,不仅放过了没时间也其实不愿意看的自己,而且也减少了网络服务器的负担。

所以至少我看来,我所做的事情往往不是喂食,而是传递出去一个火种,是在抛出我自己的一个砖,希望能够在我再次打开信箱的时候,从留言中看到在燎原中的星星之火,引出了比我的砖更光彩照人的玉,或者是别人打磨过的石料。

而似乎,或许在不少读者眼中,可能GEO更像是别人家的一块田,路过瞄两眼就继续走自己的路了。无论这块田在或不在,里面种的是什么,处于什么状态,都是别人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就好像一些人对博物馆的成见一样,再精彩也是别人的,我看看就算,凭什么要留下任何痕迹。

事实上种田大户的经验往往是可以迁移的,而有些人却只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埋头苦干,却不记得农业已经实现科技化、机械化,甚至有很多农学家、气象学家、计算机科学家都参与到构建智能化的现代农业中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认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重要,不觉得生活在现代,有点不太够么?

新式博物馆不再是橱窗背后的陈列,有许多专题的展览,甚至也有策展人设计可以动手参与的专题活动、家庭活动,这些都有很强的讨论面向。博物馆由此成为了一个交流对话的公众教育及科普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觉得自己就站在橱窗后面看几眼玻璃背后的古董就是来过的话,不觉得问题在于自己刻板化的思想吗?

其实我在制作前两天的投票时,一直在犹豫在第三个问题的时候,要不要加上“灵魂”这个词。第一次听说公众号背后有一个灵魂的说法,是从《槽边往事》这个公众号,具体哪一篇我也觉得很难找到了。估计这个公众号的创始人和菜头先生本人也很难找到。但这个说法一直扎根在我的公众号里,以至于我也很难将我的公众号做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位。

毕竟,你可怎么给自己的灵魂贴标签呀?

不过我倒是觉得自己的这个公众平台有点像是我灵魂在比特海中的一部分,显然这和现实生活中的我会有一定出入,但至少映射着我不同时空中的状态。简单来说,从GEO的推送中认识到的我,算是网络平行世界中的另一个我。

这个我和现实世界中的我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它可以是在某种程度上永恒的,但我的肉体是迟早会必然走向消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