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常生病的人反而更长寿?

为什么经常生病的人反而更长寿?

这是坊间流传非常广泛的人们问题。

“经常生病的人”民间也常被称为“药罐子”。

“药罐子”反而更长寿?

这种匪夷所思的说法,在很多人,其中不乏专业医生,往往可以给出很多解释。

比如说,经常生病的人同样经常看医生、做检查,因而更容易早期发现一些严重疾病;经常生病的人更注重养生;经常生病的人对待疾病的心态更平和,疾病的健康危害反而小一些,等等。

确认性偏见

然而,事实上,“经常生病的人反而更长寿”这个说法根本就不成立,是一个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的伪命题。

有人或不以为然,既然这个说法不成立,那么多人为什么还能列举出那么多原因?

道理很简单,“经常生病的人反而更长寿”是广泛存在于人群中的一种确认性偏见(The Confirmation Bias)。

所谓确认性偏见是指人们先入为主地确认一种信念或价值观是正确的,然后倾向性寻找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对支持该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把现有信息往能支持该观点的方向上解释,甚至更容易回忆起支持这种观点的信息。

这样,尽管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人们一样可以1、2、3地列举出很多理由来解释其“合理性”。

从众效应

既然“经常生病的人反而更长寿”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支持这种说法呢?

这主要是普遍存在于人群中的一种逻辑或思维方法的错误作祟的结果。

这种逻辑错误被称为“潮流效应”(bandwagon effect),是指人们根据事物的受欢迎程度来做判断或相信事物的正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效应”。

潮流效应的基本逻辑形式是:

人人都在做Y或认同Y;

那么,Y就是正确的。

在凡事讲求证据的现代医学(也叫循证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有很多多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人相信完全没有证据支持的中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人们信仰中医的基本逻辑是:

既然中医存在了数千年,即数千年来的人们都相信中医;

那么,中医自然是正确的。

回到“经常生病的人反而更长寿”,既然那么多人都在说“经常生病的人反而更长寿”,那么,这种说法自然是正确的,自然有其合理性,自然可以列举出一些解释。

群属归因错误

具体到“经常生病的人反而更长寿”这种偏见是怎么形成的呢?

所谓群属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倾向于相信群体中某个成员的特征可以反映整个群体属性。

具体到“经常生病的人反而更长寿”偏见的产生,“经常生病的人”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个别人的确可能会“长寿”,这违反了人们常识性认知,因而格外引人关注,往往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然后,人们把“经常生病的人”这个群体中个别成员长寿的特征扩展成“经常生病的人”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从而产生了“经常生病的人反而更长寿”的偏见。

用人们更经常使用的说法,群属归因错误就是所谓的“以偏概全”。

“经常生病的人”预期寿命较健康人更短

笔者此前反复说过,只有死亡的个体才有寿命,对于“经常生病的人”这种不特定群体根本不可能有寿命可言。

用于评估一个人群平均还能存活的年数的概念称为“预期寿命”。

比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说2020年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7.3岁,指的其实是2020年出生的婴儿平均预期可以活77.3年。

那么,这个预期寿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是将2020年不同年龄人群不同疾病的死亡率套在2020年出生的婴儿群体估算出来的。

使用同样的方法,理论上讲,我们也可以估算出“经常生病的人”和“不经常生病的人”的平均预期寿命。

在其他所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哪个群体各种疾病的死亡率更低,平均预期寿命就更大,即预期更长寿。

我们知道,人类疾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历史上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主要威胁的感染性疾病;另一类是现代社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主要威胁的非感染性疾病,即所谓慢性疾病。

姑且不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癌症等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会显著增加“经常生病的人”的死亡率,即使是经常生感冒这样的小毛病的人,死亡率也会高于健康人。

因为,经常感冒意味着免疫力低下,不仅可以经常感染“无害”的感冒病毒,也更更容易感染严重甚至致命的细菌病毒。

比如,目前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病,高龄老年人,存在基础病的人群就更容易中招,而且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死亡率更高。

而且,免疫力低下也更容易发生癌症。

因为,癌症除了是一种基因(变异)病,也是一种免疫缺陷疾病。

显而易见,恰恰是“不经常生病的人”(健康人)而不是“经常生病的人”死亡率更低,预期寿命更长。

由此可见,事情的真相与人们“经常生病的人反而更长寿”这种偏见恰恰相反。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