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时,敌人为何不炸桥,而是拆木板?
很多年后,军阀刘文辉之子刘元彦说:“在泸定桥,红军就是被放过去的.....”
真实情况确实如此吗?
说放过去,可能有些夸张,毕竟,红军的先头部队,不是从容走过去的,是在血与火的拼杀中,夺得了泸定桥。
但刘文辉部,没有全力守桥,没有炸桥,只是拆木板,那是真的。
其实,蒋介石曾命令刘文辉炸桥,但刘文辉只是命令把木板拆了。
刘文辉为何不炸了泸定桥?为何不全力防守泸定桥?
1、蒋介石和地方军阀各怀心思
(刘文辉)
当人们总是从自己利益去考虑问题的时候,团队目标就很难实现了。
一切说明,蒋介石和地方军阀并不齐心。
从红军长征开始,蒋介石就计划采用谋士杨永泰的“驱虎吞狼”之计(估计此人熟读三国):一边在后边追赶红军,让红军和地方军阀死拼,一边准备把各地方顺便收了。
但是,蒋介石的用意,各路军阀看得也是清清楚楚。
首先是粤系军阀陈济棠,悄悄和红军达成了私下协议,让红军顺利过了长征前三道封锁线。
再是桂系的白崇禧等人,在湘江战役中采取了“送客”策略,给了红军突围的机会。但是,博古和李德没有抓住机会,导致,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极大。
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红军来到了大渡河,此时面临两条路,一是走大路,和杨森死磕,二是走小路,在安顺场渡河。
小路沿线,防守的就是刘文辉的部队,刘文辉部队实力相对弱,因此,在刘伯承的建议下,红军选择了走小路。
选择了小路,就意味着选择了大渡河北段渡河,而在安顺场渡河时,效率太低,后来就选择了北上飞夺泸定桥。
刘文辉作为地方军阀,和蒋介石的关系一般,对于蒋介石的命令也是假装听从,实际上是在虚与委蛇。
如果,刘文辉选择死拼,那么,得罪红军是一定的,而且,一旦重兵云集在泸定两岸,红军一是可能会选择死拼,那是一场血战;二是红军可能会被迫北上西康,插入西康大地,那是刘文辉的大本营了。
如果刘文辉重兵云集在泸定,红军北上到了空虚的西康,结果可以预见,刘文辉的实力难以拼过,而在后面追杀而来的薛岳,会乘机摘了桃子。
如果那样,可能是红军变弱,但大概率还能活着,而刘文辉的控制力可能就消失了。
也就是说,刘文辉如果把泸定桥太过看重,把红军逼到绝境,那么,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把自己也搭上了。
鉴于此,刘文辉处于矛盾之地。
孤注一掷地死拼,还是被动地进行防御,这是个问题。
最后的结果说明,刘文辉没有选择在泸定桥孤注一掷,而是做了象征性的防御,抽掉了泸定桥上的木板,安排了守卫。
当红军风风火火地来到泸定桥的时候,刘文辉在泸定桥的守卫们做了抵抗。
可是,一个是要拼命,一个是做被动的防御,不同的心思,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一句话,刘文辉不炸桥,还是不想在泸定拼死搏斗,这是他从自己整体的利益考虑的。
2、炸桥“成本”太高了
如果按照现在人来说的话,不就十三条铁锁链吗,不就103.6米长吗,没几个钱。
是的,以现在的眼光看,确实没多少钱,但是,按照当时的情况衡量,那是不小的工程。
泸定桥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耗时7个多月,使用了一万多个铁环(40吨的重量),耗费了不少的银两,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把桥炸掉,势必要重新修缮,泸定县不产铁,得从外地铸造铁索,再一一拖回,金钱成本、时间成本,都厚刘文辉好好的喝一壶。
如果把桥上木板抽掉会怎样呢?
红军过河变得艰难,而对面的守军,只要架几挺机枪,那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要过河比登天还难。
基于泸定桥的具体情况,考虑成本问题,刘文辉做了“只抽掉木板”的行动,这给后来的红军创造了机会。
实际上,红军面对铁索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红军之所以成功,除了刘文辉没有抽调木板外,策略起了大作用:一开始就从大渡河两岸一起北进(让一军团一师在安顺场渡了河),两面夹击,这样一来,刘文辉的部队很清楚,桥是完全守不住了,因此,在经过一番挣扎后,选择了放弃。
可以这么说,从刘文辉的角度看,桥成本不低,炸毁了再建不容易,如果不出意外,抽掉木板,机枪伺候,也能防住。
但,如果红军过于彪悍,刘文辉也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毕竟,他已经尽力了。
3、那座桥太重要了
泸定桥对于刘文辉太重要太重要,那是从四川到西康的重要路径,如果炸毁了,完全会影响到刘文辉的“管理”。
曾经的康熙建造泸定桥,就是因为“大渡河两岸的汉族和藏族同胞们”,生活严重被影响,因此,修了铁索桥。
在修泸定桥以前,上千里的大渡河上是没有桥的,而修了之后,成为了重要的连接大渡河两岸的枢纽。
看看地图,大家就知道了,从雅安到康定,泸定桥到底有多重要。
桥炸毁了,对蒋介石没啥,但红军和蒋介石走了后,当地百姓怎么办,刘文辉怎么办?这事不得不考虑,毕竟,那桥如果炸毁了,并不能三天两天就修好,就算比康熙老爷子快,也不得个三个月以上?
泸定桥中断三个月以上,对刘文辉的辖区绝对是个巨大的考验,军事调动,物资转运,都成问题。
为了达成蒋介石的目的,让自己辖区内的百姓生活大大受到影响,这让刘文辉很有顾虑。
但完全得罪蒋介石,刘文辉也是顾虑重重。
既然如此,抽掉木板,用火力狙击过桥的红军,成为了刘文辉最佳的选择方式。
不过,正是因为刘文辉没有草率炸桥,让红军多了渡河的机会,导致刘文辉和红军没有完全撕破脸,这让刘文辉在1949年12月9日,可以从容起义,没有后顾之忧。
在全国解放后,刘文辉担任过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还在1959年担任林业部部长,为了祖国的林业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976年6月,刘文辉因病去世,享年82岁。
总而言之,刘文辉不炸泸定桥,是有三重考虑的:
一是有自己的安全考虑,担心和红军血拼,没了自己,方便了蒋介石;
二是造桥不容易,炸桥要慎重;
三是此桥太过重要,一旦炸了,会完全影响到自己的管理,也会严重影响到两岸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