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怎么用?

(一)性味:味辛,微寒。

(二)定性:阳明药物。

(三)历代本草论述

1、《别录》: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2、《本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

3、《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4、《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四)临床运用

1、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2、治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注解:麻黄配石膏,石膏量大于麻黄,重点在清阳明里热。

3、治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汗不出烦躁方,大青龙汤主之。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粒、石膏如鸡子大、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注解:麻黄配石膏,麻黄量大于石膏,这里解表为主,清里热为辅助。

4、病后气阴两伤,虚赢少气,清热余热,竹叶石膏汤。

注解:石膏辛,微寒,清阳明未退的郁热除烦。

5、阳明风湿痹症,解凝治疗痹症,白虎桂枝汤、加减木防己汤。

6、太阳阳明湿热证水肿,越婢汤。

7、清热除烦降逆,竹皮大丸。

8、侯氏黑散:大黄4两,干姜4两,龙骨4两,桂枝3两,甘草2两,牡蛎2两,寒水石6两,滑石6两,赤石脂6两,白石脂6两,紫石英6两,石膏6两。清热熄风,镇惊安神。主治癫痫、风瘫。突然仆卧倒地,筋脉拘急,两目上视,喉中痰鸣,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腻,脉滑者。《金匮》卷上

8、治诸金刃所伤,血出不止。

石膏、槟榔、黄连(去须)各一两,黄柏半两。

上为细末,随多少掺敷疮上,血定,便入水不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9、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

石膏六两(碎,绵裹),大乌梅二十枚。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饮之(《外台》)。

10、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

生石膏二两(轧细),生粳米二两半。

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熟,约可得清汁两大碗,趁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已实,不必趁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粳米汤)。

11、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

上为细末,煎人参汤,调下三钱,食后服(《素问病机保命集》双玉散)。

注解:必须是热痰。

12、治喉风。

石膏一两,知母三钱,甘草一钱,元参五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喉科秘诀》石膏汤)。

13、治汤火烂疮:石膏捣末以敷之(《肘后方》)。

14、治疔疮渍破,能搜脓清热生肌。

石膏(煅)九钱,黄灵药一钱。

共研极细末,瓷瓶收贮。每用少许,撒于患处(《医宗金鉴》九一丹)。

15、二物石膏汤。

石膏一块(如鸡子大,碎),真珠一两。少小中风,手足拘急。石膏汤(《圣济总录》卷一七四、《千金》卷五)。

注解:石膏清热除烦,珍珠镇惊。

16、浮萍石膏汤。

浮萍、石膏、杏仁、甘草(炙)、生姜各三钱,大枣三枚(擘)。

温疫身痛,脉浮紧,烦躁喘促,无汗者;疫疹初起,太阳证之重者。浮萍石膏汤(《四圣悬枢》卷二)。

注解:本方就是麻黄石膏杏仁甘草汤去麻黄用浮萍代替,再加生姜、大枣、生姜养胃,同时生姜可以发散。

17、葛根葱白石膏汤

葛根一钱半,黄芩一钱,黄连三分,石膏三钱,炙甘草六分,葱白二个。

风温热化辄喉痛,喉间红肿,喉头见白腐,初起白点在两侧扁桃,继而延及悬壅垂,唇干舌绛,口燥而苦,面赤目赤,多汗骨楚,或壮热,或热有起伏。

注解:本方用葛根解表,同时生津,葱白协助葛根解表,芩连石膏清热除烦。

18、揩齿石膏散。

石膏(研)一两,凝水石(研)二两,丹砂(研)一分,升麻半两,白芷一两,细辛(去苗叶)半两,藁本(去苗土)半两,沉香一两(锉)。

上捣罗为散。令齿鲜净,去除恶气。主牙齿黄黑,及口臭。石膏散(《普济方》卷七十)。去恶气,入麝香少许甚佳(《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19、三黄石膏汤。

石膏一两五钱,黄芩、黄连、黄柏七钱,栀子二十个,麻黄、淡豉二合。

每服一两,姜三片,枣二枚,细茶一撮煎服。三焦郁热,毒火炽盛,非三黄、石膏不足以祛之。尤妙在麻黄、豆豉开解肌表,使郁火通行。此正如清风涤烦,非发风助火也。

注解:本方是早期的温病雏形,用麻黄、豆豉解表,同时发散火郁,栀子、淡豆豉同时发散火郁,芩连石膏清阳明内热,是一个表里双解剂。

20、加减三黄石膏汤。

黄芩、黄连、黄柏、山栀、石膏、知母、升麻、白芍、玄参、甘草、粳米2撮。热症发斑紫赤,烦渴,脉洪数者(《伤寒全生集》卷三)。

注解:本方就是黄连解毒汤,加白虎汤再加化斑汤之义,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21、桂苓甘露饮。

茯苓一两,甘草二两,白术(炙)半两,泽泻一两,官桂(去皮)二两,石膏二两,寒水石二两,滑石四两,猪苓半两。

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用如上法。(《宣明论方》)。

注解:本方是五苓散汤,证见阳明烦热咳饮,而加三石,所以本方为太阴合并阳明证。

22、葛根石膏汤:干葛、石膏、知母、粳米。【功能主治】燥火腹痛,口干脉数者。《症因脉治》卷四

注解:葛根生津解肌解表,白虎汤清热。

23、竹茹石膏汤:鲜竹茹9克 软石膏15克。用井、河水各半煎,温服。治疫喉白腐,壮热如烙,烦渴引饮。《疫喉浅论》卷上

24、石膏大青汤:石膏24克 前胡 栀手仁 知母各12克 大青 黄芩各9克 葱白(切)9克。上七味,哎咀。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治妊娠伤寒,头痛壮热,肢节烦疼。

注解:这里的前胡与石膏葱白可以解表,同时白虎加味清里热。

25、石膏粳米汤:生石膏(二两,轧细) 生粳米(二两半)。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熟,约可得清汁两大腕。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若其热已入阳明之腑,亦可用代白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注解:张锡纯是最会用石膏的,这里明确指出石膏可以解温邪在表。

26、寒解汤:生石膏(捣细)30克 知母24克 连翘4.5克 蝉蜕(去足、土)4.5克。水煎服。【功能主治】清热解肌。治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黄,其脉洪滑,或头犹觉疼,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27、清瘟败毒饮: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乌犀角大剂(180-240g),中剂(90-150g),小剂(60-120g),真川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黄连。先煮石膏后下诸药。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可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

注解:本方是白虎汤加黄连解毒汤加味。五、现代运用

1、药对

石膏配知母:清热除烦。

石膏配麻黄:宣郁除烦。

石膏配桂枝:清热通络止痛。

石膏配附子:清热止痛。

石膏配天花粉葛根:生津止消渴。

2、名家运用经验

(1)朱良春:辛凉透达,解肌清热,汗法汗解表。凡是外感表证,只要有热像存在,又不是素体脾胃虚寒之人,皆可用之,无不效。

(2)张琪:凡热病见洪滑脉像,唇红,舌红,苔白稍粗涩,口微渴而恶寒不甚重者,即可放胆应用。

一、用量用法

一般用量:15–60克,大剂量250克–500克。可以先煮半小时,也可以一起同时煮。

二、饮片鉴别

三、使用注意事项

大剂量运用会有腹泻,停药自行恢复。

四、医案

麦门冬汤加竹叶石膏汤治疗阳明气阴两虚虚劳咳嗽。

罗某,85岁,女,2017年10月5日。

因为阵发剧烈呛咳不能睡眠由家人带领来就诊。症状如下:身体瘦小、疲倦、走路不太稳定、面色萎黄、乏力、出汗,尤其是咳嗽时,发热伴出汗、干咳,阵阵的咳嗽,咳的满脸发红,咳白色粘痰,吐不断,成丝状,口不苦,口干,口渴,想喝水,喝水能够解渴,舌体瘦小,舌质红,舌苔暗红无苔,小便少,大便干结,睡眠差,纳差。脉细数有力。分析:没有鼻涕,没有恶寒发热,没有太阳病;口不苦,脉不弦,胸肋不苦满,没有少阳病;乏力,疲倦,干咳,呛咳,阵发性,咳的满脸发红,干咳,痰沫吐不断,口干,想喝水,大便干结,小便少,舌体瘦小,舌质红,舌苔红,脉细数有力,这些典型症状就是阳明证,阳明里虚热证化火伤津耗(气虚)伴气逆证,方证选用《金匮》麦门冬汤治疗气火上逆的咳嗽;《金匮》的竹叶石膏汤针对阳明气津两伤的渴烦和乏力。药物如下:麦冬50克,法半夏8克,南沙参20克,竹叶10克,石膏20克,天花粉20克,枇把叶15克,大力子15克,太子参30克。4剂,一剂药浸泡20分钟,煎煮五十分钟,四次喝完。

10月9日来二诊,症状好转,还是咳嗽,呛咳厉害,其他症状与一诊差不多,但是都有好转,加矮地茶30克止咳,加天冬,润肺,4剂。

10月14日来三诊,咳嗽好转,乏力好转,口干减轻,大便正常,小便正常,舌质红,舌苔薄白有津,脉细无力,希望再巩固治疗,病去多半为善后长远考虑,石膏、半夏不适合老龄津亏之人长期服用,何况气阴也改善了去竹叶石膏汤,加《温病条辨》的沙参麦门冬汤,这样就用麦门冬汤加上沙参麦门冬汤,药物如下:麦门冬30克,白扁豆12克,南沙参20克,白沙参20克,天冬12克,太子参30克,玉竹20克,天花粉20克,桑叶15克,大力子12克。6剂善后。

作者:邓文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