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风情 | 家长里短,过街楼最暖
清晨一大早,弄堂口已经是一派热闹的场景。
妇女们熟练地捡菜、洗菜,将一天食材准备妥当,不时侧过脸与旁边的邻居话几句家常。
男人们推着二八杠自行车往弄堂外走去,每当看见某个菜篮子被装得满满时,总会羡慕的感叹一句:哟,你家又来客人啦!
孩童们或嬉戏打闹,或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玩着游戏,对大人的呼喊不闻不问。
这是弄堂口过街楼下每天的日常。
李守白-重彩风景《过街楼》2010
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石库门,在上世纪80年代新式小区房大量出现之前,弄堂就是上海居民的主要生活场所,而弄堂的标志便是弄堂口的过街楼。
弄堂往往呈排列式分布,两边是房子,弄堂口第一排两边房子是连起来的,这连在空中的房子,就是过街楼了。
楼上住人,楼下通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过街楼也是上海人记忆中最深的眷恋。
01
过街楼下的人间烟火
勤劳的妇女们每天忙于家庭琐事,过街楼下的时光便是他们枯燥生活最好的调味剂。
将小板凳准备好,把要洗的衣服和菜带到过街楼下,娴熟地捣衣、削土豆、捡毛菜、剥毛豆,随着凳子的增加,欢声笑语便在弄堂里荡漾开来。
天热时,过街楼下是弄堂最清凉的地方。午饭过后,人们总是喜欢在这里小憩片刻。听听收音机,看看报纸,凉风拂过,逐渐进入梦乡,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李守白-水墨系列《乘风凉》2017
而小孩们更是对这块宝地情有独钟,周末或者放学后,便迫不及待地约上自己的小伙伴来一盘四国大战,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此。
日子一天天流逝,平淡的生活因为过街楼的存在多了些乐趣
02
过街楼下的民计营生
因为过街楼下人流密集,又能遮风挡雨。许多人便在这里摆摊做起了小生意,日久天长,他们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弄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几乎每一座过街楼底下都有一个剃头摊和鞋匠摊。一把简单的木椅,一个简易的置鞋柜,给弄堂里的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李守白-水墨系列《剃头摊》2017
这样的搭配当然不是巧合,小说《同和里》如是说:剃头是空中作业,谓之天,而修鞋是地面作业,称为地,天地搭配,寓意天地同和。于是,这两种生计被赋予了传统文化的底蕴。
另外,过街楼的转弯处也总是有一家烟杂店,里面既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又有小孩子最爱的各种零食。一旦有人买东西,老板便打开可移动的窗户,热情地探出头来招呼。
李守白-水墨系列《烟杂店》2016
每当大人们叫小孩去烟杂店买东西时,便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刻,因为又可以顺带要求买一些他们嘴馋已久的糖果了。
03
过街楼下的温暖人情
天有不测风云,每逢刮风下雨,过街楼为弄堂里外的人提供了一个临时躲避的场所。外面淅淅沥沥的下着的雨,楼下躲雨的人不管认不认识,都逐渐打开了话匣子,一股温暖的氛围洋溢开来。
过街楼下的摊主早已和弄堂里的居民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天冷时,摊主会体贴的在旁边展开一床棉被,以防客人受凉。并且,他们还经常会为人们免单。而居民们也仿佛和他们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关系,家里有好东西时,也通常会顺带送一份给他们。
同时,这些摊位也成了各种信息传播的地方。特别是某家里出现了困难,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时,人们总能从摊主那里得知具体情况从而伸出援助之手。
李守白-水墨系列《消失的过街楼》2018
如今,大多数弄堂旧里要么被高楼大厦取代,要么被改造成新式小区,剩下为数不多的弄堂也已经人去楼空,过街楼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记忆中过街楼下那些曾经的美好却从未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