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平和船可通达潮州府城

那时,平和船可通达潮州府城

黄 武 疆

很多人印象中的平和是个交通闭塞、水路不通、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山区县。确是如此,十多年前的平和道路也并不通畅,境内只有几条省道、县道,出行只能前往北边的洪濑口经南靖牛崎头才有国道到漳州、厦门,其他都是山区土路小道。由于交通条件受限,平和人的生产、生活非常不易,因此才有了悲壮的《洪濑口之歌》。今非昔比,近年来,漳(州)潮(州)、云(霄)平(和)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又有两条省道升级为国道,乡道也不断在改善提升,大大方便了平和人的出行。不久的将来,将有高铁途经平和并设立站点,到时来往于平和就更加便捷。“两省交界,八县通衢”的平和县将有望成为这一区域之中心。

平和人与海洋文明

前几年,笔者的一篇《平和有海在云霄!》推文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热议,让许多人了解平和的过去:原来平和也是个沿海县,在县东南有通往世界各地的漳江口“云霄港”,四百多年的历史时空里,平和人过台湾、下南洋等多从这里出去,即便是后来平和划出部分地区新置云霄县,也有不少人走这条航线。

实际上,自古以来的平和人是具有典型的“海洋文明”基因的。诸不知,台湾2300万汉族同胞当中,有300多万祖籍平和,占八分之一强;还有广东、广西有数百万人的祖先也来自平和县,他们仍然讲一口与平和腔非常接近的“河洛话”(尤其是海陆丰、高州电白一带);东南亚还有不少华侨华人祖籍平和。根据史志记载,这些迁移出去的平和先民多数人是走水路的,也就是说他们谙熟“航海渡江”之本领,许多人以此谋生手段。清《平和县志》曾记载:平和新安里人江灿卿等数人经厦门搭船前往菲律宾马尼拉谋生。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又有郭奏、吴渭等前往菲律宾。清道光元年(1821年),平和人吴福星南渡至泰国北大年开锡矿,其族人渡海依附者甚众。1848年,鸦片战争结束后,是平和人出国谋生的高峰期。清末,南胜乡后市生仔社有三十多户前往马来西亚当矿工。清末民初,平和大坪一带有数百人前往暹罗、马来亚谋生,直至文革前仍有书信来往。

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海丝史迹---漳州窑遗址,印证了四百多年前平和境内的南胜、五寨、九峰、霞寨一带,可谓是“百里窑瓷”,生产的青花瓷器后被称作“克拉克瓷”连同平和产的“克拉克茶”影响全世界,推动欧洲文明发展进程。

平和水路直达潮州

2020年7月下旬,笔者陪同著名土楼专家黄汉民教授前往九峰古镇调研,在朱坤彬、曾祥涛等乡亲的带领下参观几处位于南门溪畔的精美古建筑,如:盘石祖祠、景云楼等,这些古楼大厝有两百多年历史,其建筑风格糅合了漳州、潮州民居之特色,又兼具商埠码头公馆之用途,建筑体和骑楼连成一片,形成了“前街后府”的建筑群。在与景云楼曾氏乡亲的工夫茶话中,了解到碧溪公园附近曾经是通接上游的小船码头,行至西门外的陈彩赤笔可换乘船舶抵达潮州。曾祥涛先生介绍,其先祖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经营“漳和永记烟行”,生意通达潮州、江西、南洋,发家致富后,遂从盘石山区搬至九峰城外溪畔建祖厝(盘石祖祠)和景云楼。如今,盘石祖祠前的码头犹存,可惜已没有通船了。通过现场考察,可以隐隐约约看到这一段航道,河宽水深,贸易繁忙。从明朝至民国时期九峰作为平和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曾经辉煌数百年。即使到今日,九峰仍然是闽粤边区经贸重镇。

九峰溪的正源在大坪双髻娘山(双尖山)西面,由官峰溪(高山溪)、桂竹溪、大芹双溪、黄田溪汇合而成,流经陈彩赤石、长乐与芦溪汇流(此段称为“梅潭河”),在大埔三河注入韩江,成为韩江东源。据了解,明、清时期,平和与潮州之间船舶往来频繁,贸易互通有无。平和人沿着韩江而下到达潮州府城经营茶叶、烟草、米行等商铺,而九峰一带,蔗糖、海盐、布匹、洋货等来自潮州。另外,早期平和人出洋,除了通过漳州月港、云霄港之外,很重要的港口就是潮州樟林港,当年有部分平和人沿韩江抵达樟林港换乘红头船前往暹罗、安南等地。

根据潮汕地区史料:汕头开埠前,具有独特地缘优势的漳州南部地区商船常到汕头贸易,清咸丰四年(1854),他们和潮州商人倡建“漳潮会馆”作为交易的场所,馆址在今汕头市安平路36号,这些商人有不少来自平和。历史上,漳南地区属揭阳、义安、潮州所辖,平和与潮汕“同饮一条韩江水,共唱一台潮州戏”的缘故,方言相近、民俗相通,血缘相连,文脉相承(有人称之为“泛潮汕文化区”)。从清咸丰九年(1860年),汕头开埠到上世纪30年代,汕头港聚集众多平和商人,他们根植于此地,成为地地道道的潮汕人了。八十多年前,日本入侵中国,潮汕沦陷,有成千上万潮州人携儿带女溯韩江而上来到平和避难定居,成为平和人。见证了平和与潮州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

筆者題記

西去潮府水清悠

曲折迂回不斷流

行舟泛泛千載事

青山疊疊掩舊樓

曾氏“盘石祖祠”与码头
平和县城与韩江九峰溪示意图
韩江东源:九峰溪-梅潭河
平和游子,扬帆四海

调研图集

景云楼是九峰夜景中最靓丽的一角。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单元式圆形土楼,高三层,楼径54米,全楼共16开间。正门朝东,拱门上花岗岩牌匾“景云楼”由乾隆进士、潮州府潮阳县人、时任漳州镇平和营游击周廷凤题写。据《曾氏族谱》记载,景云楼肇基祖为端峰公派下五房第十四世孙济南、登南兄弟,因继承“漳和永记烟行”祖业,发家致富,遂从盘石山区老家搬至九峰城外建景云楼。
由于年久失修,如今景云楼部分楼体破损较为严重。去年,独具慧眼的景云楼老居民曾祥涛先生将自家旧宅依古法修缮,开辟成书画创作室,清静宜人,宽心自在。

景云楼牌匾,韩溪周廷凤题

两百多年的景云楼

景云楼大门是乘凉的好地方

景云楼外观

大气的祖屋随处可见
漳州与潮州糅合成为“平和式”建筑风格
盘石祖祠牌匾
盘石祖祠厢房
“潮州式”屋脊与青砖

溪畔看盘石祖祠

碧溪公园旁另一座建筑
古老的码头
实地调研

平和水系

平和县地处九龙江、韩江两大水系的上游,鹿溪、漳江、东溪等水系源头也在平和县。境内河流集雨面积3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37条,其中集雨面积1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69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条。主要河流有花山溪、芦溪、九峰溪。

平和“五江之源”水系
韩江水系图
(韩江东源头,平和双尖山)
清《平和县志》标示的县境图

  花山溪。系九龙江西溪支流之一,发源于双尖山东北部,从北向南流经霞寨、国强,再折向东北流经坂仔、小溪、山格,汇合南胜溪、枫埔溪和高磜溪,经南靖县汇入九龙江西溪。河长64.2公里,集雨面积857.3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8.36亿立方米,是全县最大的主河流。小溪至坂仔段原河道为虎下庵沿山脚流向,300多年来(1668~1988年)经洪水不断冲刷而改道,河道由东向西移动100~300米。1949~1988年,坂仔,小溪及山格3个乡镇河道,因1960年、1972年、1981年洪水冲刷,又由北向南移动50~60米。解放前后,花山溪上可通航至南胜、坂仔,下可通往漳州。70年代起,因河道淤塞已不能通航。

  芦溪。为韩江水系上游的支流,发源于双尖山西北部,从北向南,流经芦溪、长乐、河贡头后入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汇入韩江。河长52.8公里,集雨面积51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为5.42亿立方米。芦溪溪由东槐溪、斜坑溪、西新溪、秀芦溪、茶寮溪、龙岭溪、坝头溪、良上溪、白花洋溪、福塘溪等14条支流汇合而成,径流量仅次于花山溪。

  九峰溪。发源于双尖山西部,向南流经崎岭、九峰入广东大埔县与芦溪溪汇合流入韩江。河长40.7公里,集雨面积368.2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3.91亿立方米。九峰溪由高山溪(官峰溪)、桂竹溪、大芹双溪、黄田溪4条主要支流汇合而成。明、清时期,潮州船只可通航至九峰镇陈彩赤笔村,民国期间因河床淤塞,已不能通航。(以上资料来自1994年《平和县志》)

平和祖山---大坪双尖山是“两江三溪”之源头
(九龙江支流花山溪、韩江支流九峰溪与芦溪)

双尖山-官峰溪

涓涓细流,汇溪成河
双尖山甘甜的源泉流经漳南粤东大地
哺育了千千万万的平和与潮汕人民
黃 武 疆

CCTV走進平和「文化向導」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精彩回顾

平和奇观:一村属两省,眠床跨闽粤
闽粤边区第一寨:平和县霞寨镇寨里村
平和“西柏坡”---大坪西爽楼
世界最美的水景圆土楼--平和清溪楼
世界最大的风车土楼群---南宋丞相后裔建造于平和深山
重磅:平和将很快迎来高铁时代!
高铁,平和人民的热切期盼!
平和奇观:霞寨说“寨”
平和发现:唐朝古村落(围寨土楼群)
平和榜眼府的光影记忆
鄉土情懷 人間大愛
海內外數百萬平和人
關注的原創公衆號

長按此二維碼

關注平和鄉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