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中国人拜什么神
《论语》是高一要求的必读书,也是考试范围,更是最重要的传统经典之一。大家听一听讲解,除了方便理解和背诵,还可以积累文言文的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可谓一举三得。以往各期可以点击文章下方链接直接打开,或者点公开众账号主页右上角的小人标志,然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缓冲出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大家的点赞、关注、转发!
第十四讲 《中国人拜什么神》
大家好,我是宝利老师。这几天很多人关注到2017年的高考大纲修订的消息,这里先不细说,我随后会给大家奉上独家解读,欢迎关注。其中有一点很重要,文件中提到了传统节日、民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所以文化常识的题一定会设置。但是文化常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关注。比如,我们今天就要涉及到一个。

直译就是,王孙贾问:“'与其向比较尊贵的奥神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那么尊贵但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臣,和齐国被乐毅攻破后振臂一呼率人为齐王复仇的王孙贾不是同一个人。奥的本义: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灶是指灶王爷。中国百姓家里供奉灶王爷,尤其在过年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神。据说灶神一年来在你家对什么都清清楚楚,家里人做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坏事,甚至脑子里想过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都记录在案,二十三这天要上天去报告。于是这一天满街都是卖麻糖的,人们把麻糖扔到灶里想糊住灶王爷的嘴,欢送灶王爷上天,要“上天言好事,下地报吉祥”。
其实我觉得拜灶神还是很好的民俗,因为大家想着上天派一个中央纪委的委员天天看着你,想做坏事也心虚。现在社会上各种坏人一定平时都不讲究民俗祭祀,拜灶神,所以有恃无恐啊。这则对话用了隐喻。他这是在向孔子讨教,亦或者暗示孔子要重视卫国的大臣,讨好他们,这样好在主君面前说好话。因为他说,与其讨好一家的主神,不如讨好掌管汇报工作的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就不对!你如果得罪了上天,拜什么神也没用。我认为这才是中国宗教思想的核心,很多人说中国人没信仰,我认为不仅有,而且信的太多,你瞧,他们相信连灶上都有神么。但是有一个宗旨就是,只要自己行的正坐得端,于心无愧,那么各路神仙都会保佑自己,如果最坏是得罪了上天,讨好哪个神也没用。所谓自助者天助。
可见,孔子的教化走的是人文文化的路线没错。那么祭祀祈祷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形式很重要,因为那是重要的媒介。且看第十七则:

直译: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爱 : 可惜的意思。告朔饩羊: 古代的一种制度。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因之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於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於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告朔,听政叫视朔,或者听朔。到了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礼了。
就像现在,我们二十三麻糖买了自己吃,中秋节月饼买了自己吃,端午节粽子包了自己吃,都省略了祭的环节。所以子贡认为不必要留此形式,不如连羊也不杀。孔子却认为残存这一形式也比什么也不留的好。有时形式是很重要的,比如入党,为什么要宣誓?就是为了让党员在在庄重严肃的形式下牢记誓言严格要求自己;比如结婚,为什么婚礼那么重要?就是想要两位新人对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产生一种庄重的责任感。

来听一听宝利老师讲解
背得快,学得好!
精神食粮,补气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