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成事的人,到底赢在哪里?

一个人能成事,主要赢在这四点。

1

愿意持续学习。

没有谁从一开始就什么都会,他们也是通过学习,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学习力是一个人成事的根基,能持续学习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很大的几率获得成功。

学习,是所有人可以完成自我蜕变的方式。

一位49岁的宿管阿姨因为考上了研究生上了微博热搜。

这位阿姨叫原梦园,她和儿子一起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

儿子考上了复旦大学研究生,而她考上了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

49岁的她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一步一步向自己当老师的梦想靠近。

在宿管阿姨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有多重要。

你想要实现梦想,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那必须要通过不断学习去突破自我。

看过这样一句话:“永远保持学习的姿态,才能成就出更好的自己。”

保持学习的人,永远保持着生命的鲜活与力量。

因为保持学习,会使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变得更有力量。

这样的人,通常能够让自己活得更自在,过得更好。

不只是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如此,反而那些越能成事的人,越懂得持续学习的重要性,越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巴菲特每天绝大多数的时光,都是独自一人在自己的书房或者办公室静静地度过的。他每天就坐在那里阅读和学习。六十年时间,他从未间断读书和学习,这也成就了他今天的伟大业绩。

终生阅读和学习的巴菲特,即使到了古稀之年,还掌管着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保持着敏锐的大脑和思维,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

一个人只有坚持终生读书学习,才能享有随之而来的成功、荣誉和财富。

巴菲特通过终生学习,达到了现在的高度。

罗曼·罗兰说:“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阅读是最简单有效的自我成长方式。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会慢慢渗透进生命,有的甚至在无形中,悄悄改变着我们的人生。

爱读书,保持成长的人,配得上世间所有的美好。

有一种人非常高级,就是不断成长,自我精进的人。

这几年,不管是《朗读者》还是《诗词大会》,再到《主持人大赛》,董卿一次次以她无与伦比的才情让人叹为观止。

有人不禁感慨:一个人怎么可以优秀成这样?

董卿曾在接受《环球人物》采访时说,“我一直保持着每天睡觉之前一小时的阅读习惯,这几乎是雷打不动的。

我始终相信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这是董卿对坚持阅读和学习的看法。

老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才代表未来。

拼到最后才发现,一定是那些能够持续学习的人才能一直笑到最后。

这一定律,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牛人都适用,只要坚持学习,都能在自己的赛道人生中越跑越远。

一个愿意持续学习的人,人生是无可限量的。

2

有反省的习惯。

真正能成事的人,往往都有反省自己的习惯。

小到具体某件事情,一天的工作,大到某个项目,他们会及时反省,不断地反省,我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还存在哪些问题,如果当初这么做是不是会好一点,又有什么地方做得还不错,但是不是还有更优的方案?

古人说,每日三省吾身。

人之所以能快速成长,取得长足进步,往往都是建立在反省的基础上。

如果你不去反省,不想办法优化方案,提高效率,总是埋着头做事,那么就很难有真正的提高,最后就会出现劳而无获的结果。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不懂反思的人永远在原地踏步,难成事。

朋友晓燕二年换了几份工作。

最开始她是因为觉得工作压力大,和同事有矛盾,上司难相处而辞职。

后来,她每份工作辞职,都是因为遇到了奇葩的上司,都因为工作的矛盾。

一次出现问题,可能是别人的问题,多次出现同样的问题,那问题多半就出在自己身上,这就需要反省了。

这也让我想到了工作中的一个同事,交给她一个工作任务,出现问题的时候,能找一大堆外在的原因,是环境的错,是其他同事的错,唯独不是自己的错。

这种人很难做成什么事,因为当她不懂反思自己缺点问题的时候,缺点问题始终存在,而个人成长永远在原地踏步。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会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的人,离成功是遥远的。

《论语》中有云:“小人无错,君子常过。”

意思是:小人永远觉得自己没有错,错的是别人,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过错。

看过《军师大联盟》的人,都知道司马懿的成功最主要是比其他人能忍,殊不知他还有一个非常过人的优点,非常懂得反省自己。

司马懿是一个走一步,向前看三步,回头看十步的人。

他在朝堂之上每说完一句话,做完一件事,看看曹操的脸色。

回去还要想了再想,做得对不对,说得对不对。

如果不对,马上改正,下次绝不再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古今中外但凡有成就的人,都非常注重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的内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贤君明主更是注重自身修养,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照得失。

起初唐太宗并不善自省,习惯意气用事。

有天魏征跟唐太宗在朝堂上争论地十分激烈,唐太宗忍无可忍,挥袖而去,魏征却抓住唐太宗的袖子,非要他听完自己的谏言。

唐太宗碍于自己“善于纳谏”的名声,听完后便离去。

到了后宫,唐太宗生气地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魏征!”

没想到长孙皇后立马着正式礼服,对唐太宗行大礼,并说:

“只有英明的君王,才有正直的大臣,魏征这样正直,恰好说明了皇上的英明,我这是在向皇上祝贺!”

唐太宗听完这番话,恍然大悟,从此经常自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常反省,就能少犯错;常扪心自问,就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每一步该怎么走,每一件事该如何做。

常自省,就会更确定不足,从而会更高效地把精力用在正确的位置上,最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自省,既能让人看清自己,也能照亮脚下的路。

要想成长就要认识自我,而认识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省。

一个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要学会不断地反省,找到自身的缺点或是错误,然后不断改正,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从而取得成功。

3

肯下笨功夫。

胡适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荀子在《劝学》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很多事都是慢慢需要积累的,没有捷径可走。没有一步一步的积累,就不可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没有一条一条小细流的汇聚,就不会汇成江河大海。

钱钟书说过: “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深入人心,作品中的细节真实细腻,让读者身临其境,很多人佩服她的想象力,其实,她用的也是笨办法:

写《寄居者》时,为了了解上世纪40年代犹太人在上海的生存场景,她翻遍了资料,连当时的香水牌子、裁缝店构造、舞厅情况都一一记下。

为了《老师好美》,她跑过全国5所中学,跟学生一起听课,用最现代的语言跟老师、学生交流,看高中生怎么说话,孩子们如何生活。

写《第九个寡妇》时,她直接去乡下体验生活,跟河南农村老太太同吃、同住、种番薯......

不仅如此,为了掌握英语写作,她三十多岁开始学习英语,从一个英语盲,成为考上两个艺术院校写作系的留学生。

即便如此,她在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学习初期,还是因为英语文学基础薄弱,被同学远远甩在后面。

别人一个小时读50页,她一个小时才读10页,别人一节课就能写一篇小说,她半天才磕出一段白描。

但是,到了期末,她成了班上唯一拿满A的学生。

后来,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一个香港大学文学系研究生问:

“您是怎么做到的?像我们这种基础来说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未必敢跑到美国去,还一下子拿到那么好的成绩。”

聪明人都知道,唯有日积月累的沉淀,才能带来蓄势待发的时刻。没有捷径可走时,就把寻找捷径的精力用来默默前进。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是一个非常笨的人,直到四岁时才学会说话,而且他在学习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天赋。

江南七怪在大漠教他武艺,教得十招,他往往学不到一招;

洪七公教他“降龙十八掌”,起初虽只学一招,却也费了一个多时辰功夫。

但笨是缺点,也可以是优点,因为笨人往往更踏实。

而这“踏实”二字,正是郭靖成为绝顶高手的不二法门。

“人家练一朝,我就练十天”。

郭靖深知自己学武天分比不上别人,他便凭借苦练弥补天资上的不足。

在学“降龙十八掌”时,郭靖经常废寝忘食地练习,即便双手打红打肿了也绝不停下。

正是因为郭靖肯下笨功夫,所以他的功力与日俱增,终成一代高手。

生活的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需要我们创新求变、弯道超越,避开一切笨拙的方法,但是,成功者往往用的是笨办法。

小米公司短短几年迅猛发展起来,与雷军的“笨办法”息息相关。

雷军说,企业要长足发展,就要用最好的人,在核心人才上面,一定要不惜血本。

创业初期,他的主要精力就在找人上。但是毕竟跨了行业,连基本的行业内的人才名单都没有。

那怎么办?雷军用上了他的笨办法:

“如果没有名单可以聊,你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最希望自己的合伙人是哪个公司?

然后就去那个公司楼下的咖啡厅等着,看到人就拉进来聊,问这个公司的人谁在这项工作上面最棒?聊一圈下来,就会有名单了。

然后按照名单上的人请吃饭,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为了找到一个非常出色的硬件工程师,雷军曾连续打了90多个电话。

几个合伙人轮番和他交流,整整12个小时,才说服工程师加入。

胡适说过:“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而是比你聪明的人,都在偷偷地下着“笨功夫”,用着“笨办法”。

4

会说话。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话的人,他们往往都懂得谨言慎行,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

一个真正会说话的人,是会让人觉得舒服的。

比如主持人汪涵。

曾经有一个关于文化遗产的晚会。晚会现场请了一位乡下老人家作为嘉宾宣讲。

老人家讲话磕磕绊绊,但又不停地讲了十几分钟。场下一片躁动,颇有些尴尬。

事后,有人质疑,汪涵作为主持人当时应该出言解决,把握好当时现场的时间节奏,不该让这种情况出现。

汪涵说了这样一句话:

“那个老人估计一辈子都没上过这么大的舞台,这个晚会人不多,可以留给老人享受他一生最得意的一刻。”

有些人说话做事,只为自己痛快,而像汪涵这样的人,为人处事,都在为人着想。

所谓会说话,不是你有多少说话技巧,用多么高级的语言词藻,是看你透露出来的语言语气,是不是温柔,是不是善良。

语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为。

有些人一开口,听着如沐春风;有些人一出言,气氛突然紧张。

曾国藩深谙说话的艺术。

早年,他官运亨通,因而说话轻狂,吃了不少苦头。

他直斥皇帝过失,惹得龙颜大怒,差点被治罪;他痛陈官场腐败,得罪整个官场,以致举步维艰。

连连碰壁后,曾国藩反省自身,终于领悟到说话的艺术。

他不再疾言厉色,而是语出温和,口吐莲花。

李鸿章初入湘军,不守规矩,曾国藩谆谆教诲。

左宗棠政见不同,曾国藩心无芥蒂,盛赞左宗棠是“天下第一”。

朋友感叹,曾国藩像变了一个人。

晚清局势复杂,曾国藩能建功立业,与说话之道分不开。

从进入翰林院的那一年起,曾国藩每年过年,都会给很多人拜年。

首先是师父,之后是达官贵人,最后乡亲好友。

就连一起参加乡试、会试的同学,曾国藩也会拜访。

拜访的时候,他言语谦下、恭谨有礼。

这些人,后来对曾国藩建功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曾国藩人际关系好,究其原因,是会说话。

他拿捏住了分寸,该说话则说话,该闭嘴则闭嘴。

口出蒺藜,上天还以蒺藜;口出玫瑰,命运赠予玫瑰。

聪明人,都懂得软着说话。

蔡康永说,所谓说话之道,就是把对方放在心上。

每次主持颁奖,蔡康永都先研究每个明星的座次。开场后,绕来绕去介绍那些没获奖的嘉宾。怕他们干坐一晚上,而没有一个镜头。

等蔡康永自己当嘉宾,出席颁奖活动,主持人嘲笑他和小S:因为你们这次没入围,所以底下没你们的位置。

蔡康永笑笑,回答:所以我们是来主持的。

会说话的人,自带光环,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受众人围绕。

你越会说话,别人越喜欢你,别人越快乐,就会越喜欢你,别人越喜欢你,你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多,你就会越快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