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无才的宋宁宗

宋宁宗赵扩是南宋第四任皇帝,他的得位颇具戏剧性。由于他的父亲宋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上了精神疾病,以至于无法理政。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宋宁宗还未来得及被立为太子,就于绍熙五年(1194)七月被仓促拥上皇位。

新皇登基,装腔作势地逊让一番者大有人在,但赵扩似乎是出于真心不愿继承皇位。“即位当晚,宋宁宗召见了起居舍人彭龟年,愁云满面地对旧宫僚说了心里话:'前不久只听说有建储之议,这也足以息浮言、安人心了。谁知这么仓促登上大位!早上向慈福宫太后泣辞不允,这颗心现在还悸动不止。’次日见到龟年,仍絮叨不休:'我一天都不想吃饭,’说着流下泪来,'昨天太匆忙,参决政事也还罢了。’他实在没有做皇帝的心理准备。”(虞云国《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

作为光宗的唯一子嗣,光宗十分重视宁宗赵扩的教育。光宗继位之后,赵扩被封为嘉王,搬到宫外府邸居住。光宗不仅将自己在东宫时收藏的图书全部赐予了他,还亲自为他挑选了黄裳、陈傅良、彭龟年等一批名人雅士来担任他的老师。赵扩的好学是认真的,他继位之初,曾亲自开列了十部经史书目,又开列了一张十人的名单。之后,他还告诉彭龟年说:“朕读的书太少了,打算把讲官增置到十名,每人各专讲一书。”因此,在他选定的讲官中,既有原嘉王府的黄裳等人,更有他仰慕已久的大儒朱熹,堪称极尽一时之选。

尽管赵扩如此好学,而且在学习方面也的确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他似乎只注重读书的数量,对于书中的内容意义却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理政能力自然就更谈不上有什么长进了。即位不久,群臣的奏疏就因得不到及时批复而堆积如山。彭龟年曾就此向宁宗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可是不知是宁宗看不懂,还是嫌麻烦,他最终并没有采纳。凡是大臣的奏章,他一律批“可”,倒也省去了不少时间,只是害得朝臣们大费脑筋。有时明明两位大臣的奏章是针锋相对的,宁宗统统批了“可”,到底以谁为准呢?

即使是临朝听政,朝臣们也很难听到宁宗自己对政事的决断。“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卫泾,曾经描述了他亲眼目睹的宁宗上朝的情形:'官家每次面见群臣,无论群臣所奏连篇累牍,时间多长,官家都和颜悦色,耐心听取,没有一点厌倦的样子,这是皇帝谦虚,未尝有所咨访询问,多是默默地接受而已。’”(游彪《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

虽然宁宗对政事很少有自己的主见,但他对“台谏”的意见倒是十分重视。他曾对人说:“台谏者,公论自出,心尝畏之。”殊不知,台谏的公正性是建立在帝王有知人之明的前提之上的,只有正直的士大夫入选台谏,才能使台谏发挥正常、良好的作用,而宁宗却缺乏辨別人才的能力,所选拔的“台谏”官员基本上是一群权欲熏心之辈,他们的重点并不在监督皇帝的对错,反而沉浸在争权夺利中。“台谏”的责任与义务,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当然,宁宗为人尚不失仁厚,对民间疾苦颇为关心和同情。继位以后,宁宗几乎每年都颁布蠲免各种赋税的诏书。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上,宁宗也厉行节俭,他平时穿戴朴素,并不过分讲究,饮食器皿也不奢华,使用的酒器都是以锡代银。“时人评价宁宗在位期间'无声色之奉,无游畋之娱,无耽乐饮酒之过,不事奢靡,不殖货利不行暴虐,凡前代帝王失德之事,官家皆无之’。其中虽然有臣下对皇帝的溢美成分,但相比许多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君主,宁宗的确配得起这一评价。只可惜他有德无才,在位30年间被权臣和后宫控制,不过是坐在龙位上的一具傀儡罢了。”(同上)

(0)

相关推荐